不要过分痴迷于“高功率释放”,人机交互的素质才是主要选购依据

2021-10-15 06:34
电脑报 2021年24期
关键词:评测机型功率

前些天和朋友吃饭,正好他刚上初中的女儿想买台电脑,我说你应用不复杂的话,买一台轻薄点的、漂亮点的即可,不想小妹妹张口就是一句——“功率释放如何?”我饭差点从嘴里喷出来!这“功率释放”的概念看来已经深入人心了啊,而且已经发展到“害人不浅”的地步。

不管舆论如何沉迷于“高功率释放”,但每天回答上百个购机咨询的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绝大部分消费者其实用途就是上网、看剧看片、办公,《英雄联盟》已经是高负载,Photoshop就已经是专业应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今几乎所有的锐龙R5/R7,酷睿i5/i7机型,都能满足性能需求。说再直白点,4000元以上,是个笔记本,性能都足够了!去纠结6核还是8核,去纠结45W功率释放还是54W功率释放,意义真不大。

更恼火的是,很多消费者被“带歪了”。比如,很多打《英雄联盟》和偶尔做做短视频剪辑的用户,你建议他们买英特尔平台轻薄本,告诉他们显卡好,对视频应用的支持更好,效率更高,游戏帧速也更高,但他们却执念于AMD的6核和8核。又比如,你说办公应用,图便宜买锐龙U轻薄本足够了,他却说锐龙H的功率更高,性能更好,所以买台办公本也盯着R75800H。

对于普通用户,真正该在乎的是日常使用中能够直观感受到的点,比如机身重量、外壳是不是容易沾染指纹、扬声器效果好不好、续航长不长、屏幕色彩好不好。对于办公为主的用户,甚至关心键盘位是否有问题、按键手感好不好,都比关心功率释放有价值!

还有一种观点是:我买8核锐龙I{或者酷睿H本,保值啊,能多用几年!“希望多用几年”这个想法没有问题,但实际上,真正能够用多久,主要取决于你怎么用。买个游戏本做办公和网页娱乐本,是“够豪华”,结果转过头就装上×××杀毒、Sogou输入法、×××安全浏览器、×××压缩软件、×××看图软件……这样用,我踅摸着半年下来电脑就变乌龟了,怎么保值?

有些机型如果以功率释放作为衡量指标,的确没有看点,但实际体验却非常好

类似的话题其实说了很多次了,我们在后台也一直提醒消费者,但问题依旧,不少消费者还是走向“功率、性能沉迷”。所以,这次我再加上一个例子:

我最近评测了一款戴尔的1.2kg超轻薄本灵越13 Pro(集显款),坦率说,考機,它真不咋地,搭载的i5 11300H最低时降到了22W左右(该处理器标准TDP是35W),这按照一般的评测逻辑就是不理想的产品。但我带出去用了一周,感觉特别好:超轻薄,拿着用不觉得累,背着无感;使用时非常安静,放在酒店里用都听不到风扇噪声,安安静静的很舒服;看个大片儿,扬声器声音也洪亮,续航也长,躺在床上放膝盖头上用,两个小时片子放完,电量标识基本没动,太棒了,后来我干脆就不插电用了。还有个细节,我们做评测时烦死那种掀盖就自动开机的机型了,因为很多时候掀开屏幕面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要体验键盘、C面材质,或者是给同事分享一下该机的C面设计什么的。很多评测工程师都说:这种掀盖开机的设计是厂商自以为是的设计。但当我带它出去用时,我发现其实每次我掀开屏幕面都是为了用,所以这个设计太实用了。最后,我一度担心该机玩《英雄联盟》会掉帧(因为考机时会掉功率),但实际玩了几把,即便是2.5K分辨率也超级稳定,根本不掉帧。

我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点:日常使用时的人机交互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沉迷于功率释放和性能。

猜你喜欢
评测机型功率
酷睿i3轻便本价格普遍很低
轻薄本,高端机型依然首选XPS 13系列
MagicBook锐龙版和MateBook 13 i3款的“促销价”会经常出现
“功率”练习
功和功率的常用计算方法
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化解功和功率疑问
从北京奥运走来联想IdeapadY530长期评测
为商务人士减负联想IdeaPad U350试用手记
MI评测产品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