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语的语音隐喻

2021-10-15 15:14罗桢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1期

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特有而且普遍的文化现象,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禁忌语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如禁忌语的产生、类别、特征、语用等。本文试从语音隐喻的层面着手对禁忌语做一步的解释,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禁忌语,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自如地使用所学语言。

关键词:禁忌语;语音隐喻;象似性

Abstract: Taboo language is a unique and univers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 Since 1980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a multi-faceted and in-depth study of taboo language, such as its generation, categori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agmatic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aboo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onetic metaphor, so as to help learner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aboo words more deeply and use the learned language more appropriately and freel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aboo; phonetic metaphor; iconicity

一、研究背景

早期对禁忌语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社会学、人类学和人种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外国学者在的就对禁忌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的著作Totem and Taboo,Taboo, Truth and Religion ,Don' 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 及Do' s and Taboos Around the World。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禁忌语的产生、类别、特征、语用、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二、禁忌语和语音隐喻

(一)禁忌语的定义和起源

禁忌语,英文单词是“taboo word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其解释为:words likely to be considered offensive, shocking or indecent by certain people (though not necessarily by everyone)。

國际学术界将“禁忌”这个词统称为“塔布”,“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英语音译为taboo 或tabu, 这个词后来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二)隐喻与语音隐喻

隐喻在传统修辞法中被认为是比喻的一种,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Lakoff 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篇中就强调了隐喻的认知作用: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福纳吉在其论文 “Why Iconicity”中首次提出“语音隐喻”, 福纳吉主要从语音的发音方式与其所表意义这一角度进行论述。Lakoff和Johnson当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而根据Vuleticˊ的观点,“语音隐喻是在语音层面通过各自能指的象似性对不同的意义所进行的联想。所以,语音隐喻可以被理解为:语音隐喻就是一种从语音层面根据语音的象似性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跨域映射。

三、象似性与禁忌语语音隐喻

“象似性”指语言结构与概念或经验结构之间的相似,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意义之间的理据化关系。本文主要从谐音相似和语义象似两个方面对禁忌语的语音隐喻进行探讨。

(一)谐音象似

谐音象似是汉语禁忌语中最主要的形式,指听话人在语音面上对说话人所说的话产生有关禁忌地联想,这种形式很容易引发反感甚至矛盾冲突。

首先,死亡类禁忌。作为禁忌语范畴中最为典型的成员之一,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说与其相关的声音符号。比如。数字四在传统文化中极为避讳。因为从语音层面看四与死发音非常接近,人们很容易通过语音联想一些不顺不雅的事情。

其次,婚丧类禁忌。婚丧中的许多禁忌都是从谐音相似这个角度演变而来的。比如,结婚的时候,忌说“散”、“破”、“碎”等之类的词。同时也不会送“伞”做礼物,因为伞与散发音相似,容易引起误会。

最后,财祸类禁忌。在南方有中秋夜买一种叫“觉木鱼书”的书,因为“书”与“输”发音相似,所以将其改之为叫“月光赢”。在香港看望病人的时候忌送剑兰、茉莉、梅花等因为剑兰与“见难”谐音;“茉莉”和“没利”、“末利”谐音;“梅”与 “霉”谐音。

(二)语义象似

语义象似指的是从语义角度出发引发相似的联想意义。例如在疾病类禁忌,人们从语义角度出发找出与之相似的词语进行代替。普通的病症人们会含糊地说“不太舒服”(not feel well)。在谈到“癌症”时, 英语用“Big C”或“the long illness”表示,汉语中人们会说 “那种病 ”或 “不好的病”。英语用 “heart condition”(心脏状况有异) 来代替“heart attack”(心脏病 ),“hard of hearing”(听觉有困难的)来代替“deaf ” (聋的)等。

四、禁忌语语音隐喻映射的实现

语音隐喻作为隐喻中的一个分支,其映射机制的实现与隐喻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从语音层面看,隐喻的映射机制包括语音,音系,抽象概念及语义。从音系到语音,再从语音到概念,最后由概念到语义,语义内部又产生相应的映射。整个过程呈现一个立体的架构,从而实现从语音到语义的跨域映射。例如,在打碎物品的时候我们会说“岁岁平安”。根据语音隐喻的映射机制 “碎”与“岁”同音,于是从音系层面自动触发过渡到语音,进而过渡到概念层面,然后映射到相应的语义层,最终禁忌语“碎”的语音隐喻形成。

五、结语

禁忌语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语言禁忌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有助于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地、自如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在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汉英禁忌语之间的差异,以期能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减少因禁忌语的误用而造成的交流不畅。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陈家晃,段成.语音隐喻及其语用解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0,26(2):63-66

[3]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19-220.

[4]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3):70-74.

[5]李福印,秦进平.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 成绩、问题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7,(4): 17- -22.

[6]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101.

[7]王寅.认知語言学之我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2-4.

[8] 魏万德, 伊慧.语音隐喻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02-105.

[9] 张莹. 汉英禁忌语的文化对比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作者简介:姓名:罗桢,性别:女,出生年月:1998.09,民族:汉,籍贯:河南,学历:硕士研究生,学校:信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