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审美中的“静”到近代审美中的“动”

2021-10-15 15:14牛睿婷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郎世宁徐悲鸿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比较18世纪和20世纪初在中国绘画交流史上融合中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画家郎世宁和徐悲鸿的画马艺术审美中“静”与“动”,对郎世宁和徐悲鸿的中西融合理论的比较分析,探讨中西融合给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郎世宁;徐悲鸿;中西融合

二、从古典审美中的“静”到近代审美中的“动”

郎世宁作为第一个将东西方艺术成功结合的外国画家,他将西方古典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汇,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优美的画风,用灵“静”的笔法诠释出全新的灵魂,在宫廷画中把透视和立体感体现的淋漓尽致,用可视的艺术作品沟通中西方文化内涵;而徐悲鸿身处近代,作为留洋西学的中国画家,将西画系统地引入到中国绘画中,与郎世宁相反的是,他的画中无不体现出“动”的美感,处处展现着潇洒、崇高的韵味,使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二人完美地实现了中西融合,而“画马”做为他们绘画中的代表,在表现上也是各有特点,对中国绘画有着极大的影响。

郎世宁和徐悲鸿同样是中西融合绘画的先驱,都能将中国和西方的绘画技巧巧妙的结合起来,并且二人都擅长画马,但是两位畫家所呈现的马是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灵震撼的。是什么让他们二者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呢,当时离不开他们所处时代的影响以及对绘画的认识。“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和人生情绪为最深的基础。”从郎世宁古典审美的“静”到徐悲鸿近代审美的“动”,向我们展示着不同的中西融合之法以及不同的审美趣味。

(一)从《百骏图》到《八骏图》

郎世宁所画的《百骏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戏的场面。《百骏图》是郎世宁的代表作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作分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郎世宁与徐悲鸿所画的这两幅作品,都属于中国艺术史之瑰宝。二人虽都使用中西合璧式的技法,但其马的形象和画的特色却是各不相同,争奇斗艳。

(二)“静”与“动”

郎世宁笔下的马真实、写实,画中马的皮毛、肌肉、骨骼、动作、神态逼真到呼之欲出。在对马的塑造方面,他沿用西方素描的画法来描绘马匹的外形,用非常细的短线来进行塑造。同时又用颜色的深浅变化来突出马皮毛的独特质感,用写实的手法将马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缺点是缺乏马的神态表现,画中的马大多目光呆板;另一方面马的毛过于整齐,缺少变化。

徐悲鸿在画马时,虽借用西画素描法十分写实,但在笔墨上却仍注重中国传统画中的写意。徐悲鸿画笔下的马,一反当时宫廷里所画的肥硕的马,则表现的是一群不被束缚的桀骜不驯、自由奔放的野马,给人脱缰野马一般的崇高“动”态,八匹骏马在徐悲鸿的画笔下被人格化了,充满生机,顽强且有动力。但是因为徐悲鸿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画的写实的马并不能完整直接地表现他所表达的想法,所以徐悲鸿将马的造型加以改变和夸张,形成了永恒于世的高长形的悲鸿马。

郎世宁注重对马这一客观事物的表现,强调写实,而徐悲鸿更多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将马作为自己情感的主体流露出来,二者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也都各有不同。

三、“被动”与“主动”的中西融合

从二人的立场来看,二人所处的情境和立场是十分不同的。

(一)郎世宁——被动

郎世宁研习中国绘画是在皇帝的直接干预下进行的,探索中西合璧的绘画方式也是迫于压力亦或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审美趣味而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皇帝的欣赏和信任。

(二)徐悲鸿——主动

与郎世宁的被动相比,徐悲鸿则是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西融合的探索中。因辛亥革命后科学和民主思想获得广泛传播,许多文人画家批评近代中国画注重模仿而不重写生,认为西洋艺术尤其是写实艺术是艺术的精神食粮,学习西方绘画方式成为了中国美术革命的良方,于是出现了大批有志于艺术的爱国青年外出留学,徐悲鸿便是一员。

四、“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

郎世宁和徐悲鸿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中都选择用西方写实绘画与中国绘画相结合,但是融合两方文化的主次是不同的。

首先,郎世宁选择的是将西方的古典写实主义油画的技巧和画法与中国工笔绘画的技巧相结合,以西方的绘画技法为主,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为辅。徐悲鸿则选择中国古典写实绘画为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相融合,以中法为主,以西法为辅。

其次,郎世宁古典审美中的“静”,体现的是一种优美、和谐、静止的感觉,并且更侧重马这一客观事物的描绘,更有客体性;而徐悲鸿近代审美中的“动”,体现的一种崇高、潇洒、动态的感觉,更加侧重主题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因此更具有主体性。

五、郎世宁与徐悲鸿中西融合绘画的影响

郎世宁的新体画可以说是中西绘画交流史上的第一次实践,可以说郎世宁的艺术成就也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间一次成功的交流融合。

与郎世宁新体绘画的尴尬地位相比,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改良论和美术教学体系影响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他的“中西结合”冲击了中国画坛萎靡不振的风气,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建立了系统科学的美术教育体系,也首次强调了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郎世宁和徐悲鸿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立场不同,一个是西体中用,一个是中体西用,在他们的画马艺术中,一个通过极度写实,以一种客观的表现方法,来表现清代优美的马的面貌;另一个通过一种主体化水墨的形式表现马崇高的内在精神,在中国画中贯穿了西画的科学与写实。中西文化的碰撞是当下时代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未来绘画的发展趋势,两位画家对于中西文化融合做出了不容小觑的成就。因此,只有将中西的理论、技法、画风相互交流,有选择性的选择、融合,才能使中国绘画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使世界绘画风格与特点呈现更多风貌。

参考文献:

[1] 徐悲鸿.徐悲鸿谈艺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44.

[2]冯佳.论郎世宁的中西融合之路[J].文教资料,2011,10:75-76.

[3]吴夷.中西绘画审美观的差异共生性[J].北方美术,2009,04:50-51.

作者简介:牛睿婷(出生年份:1997),女,民族汉,籍贯山东潍坊,职务/职称无,学历硕士在读,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猜你喜欢
郎世宁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墨猪图》
徐悲鸿笑对侮辱
中西合璧郎世宁
艺术
乾隆自省涂鸦
郎世宁巧点乾隆
台北故宫纪念郎世宁来华300年
拍出1.374亿港元的宫廷画师郎世宁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