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问题解决过程 深度思考问题本质

2021-10-15 15:14朱芮安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本质深度解决问题

朱芮安

摘要:“深度学习是一种以知识深度加工、意义建构和深度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真正的深度学习,应该是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适时的诱导、引发,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以六年级下册《选择购物方案》教学为例,促销活动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作为商家,关注的是生意的成本和利润;作为消费者,关注的是优惠力度的大小;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笔者通过“问题导向”“挖掘本质”“解释运用”这三个角度,透过生活表象,“引”“思”结合,揭密促销活动中的数学秘密,让学习真正触及本质。

关键词:引导思维问题导向本质解释运用

【正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 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 识,提高实践能力。在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会 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中的

《选择购物方案》为例,浅谈如何“引”“思”结合,触发“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习真正触及数学本质。

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学生之前经历过怎样的 促销问题呢?笔者查阅了人教版四、五年级的数学教材,发现学生在此之前已经 接触过这样的解决问题:

促销活动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一类促销活动的解决问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册呈现过,学生经历过“满减”“满送”“买送”等不同形式的促销活动。笔者认为这些学习内容的提前安排,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 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去解 决问题,有序推进教学。

而到了六年级学习《选择购物方案》,笔者认为有必要择“材”而巧用,以 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 深入的理解,并能学会在生活中解释运用。以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让课堂充满数学味,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学生的思维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引,那么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 维不断触及数学本质呢?笔者思考如下:

一、问题导向:以教材为载体,盘活思维。

我们的教学绝非仅仅按部就班地复制教材,当教材与数学的本质结构有距离时,如果能有更好的体现知识结构的载体,教师可以尝试突破教材,适当重组, 设计出形式活泼、空间宽绰的数学问题。改编不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抵达数学的本质。

1.以疑引思,变“静态”为“动态”。

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静态的,如果教师能动态地呈现素材,也就是设计出能激发思维、引发认知冲突的好问题就更好了。其实,对于有些问题的解决, 我们只需把问题或部分信息隐掉,小小的改变,就可以转化成一个挑战性的任务, 从而把过程做灵动、做深刻。

2.放慢过程,变“急进”为“渐进”。

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安排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从积累经验的角 度明晰解题过程,遵循渐进原则,把每个环节做扎实,真正落实以问题的思考力 带动学生的思维,促进整体顿悟。具体如下:

(1) 发现和提出问题。

隐去原价后,学生猜测:①两个商场一样便宜;②无法比较,因为这条裙子 原价不知道;③A商场要便宜;④B商场便宜(少数)。

相比原来直接呈现原价,这样的改编方式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这也是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

(2) 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阵激烈的探讨之后,学生自主探究,举例验证猜想,如裙子价格为 200 元

和 230 元,通过计算发现“全场五折”与“每满 100 元减 50 元”是有区别的。实践证明,这个环节充分暴露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经过这样的观察、猜 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等数学思维能力。

(3) 回顾与反思问题。

在解决问题,确信结论后,理性分析,经历分类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回顾课始的四种猜测:“你们现在对这四种猜测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发现原价整百元是一个特例,两个商场一样便宜;非整百元的时候“五折”更省钱,也就是选择A商场一定不会吃亏,所以并非真的“无法比较”。这样一来,即使不计算这两家商场的实际花费,也能作出判断。

这样的回顾与反思,不只停留在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上,更是一种启发与顿悟, 让学生主动思考两种促销方式的本质区别,判断思维过程的合理性,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挖掘本质:以思维为抓手,深化认知

很多时候,教材上的例题看似很简单,学生掌握得也不错,但是学生在实际 运用中还是会碰到各种“障碍”。笔者认为,在解读教材中,我们是否应该更多 地以思维为抓手,挖掘每一个学习材料的价值,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深入研究教学 内容,从本质上明确应该“教什么”。

1.对比再疑,变“浅显”为“深入”。

例题的呈現,有时受教材篇幅的限制,编排比较精简,过程比较压缩,并没 有把教学过程完全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开发并进一步聚焦重点问题,让学生在“对比”后“再起疑”,从而抽象出数学知识,拓宽认知。

2.一核多元, 变“单一”为“多元”。

练习的巩固,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运用了材料,不够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更容易忽略不同方法的对比解读,往往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学习效果。那怎样用 好习题的素材,有效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呢?笔者认为要以解题策略为导向,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

通过不同形式的质疑问难、联系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这一类问题 的特征与规律,使知识结构更优化。

三、结语

数学本质体现在知识的本源之中,体现在策略与方法的联系之中,体现在生活现象的解释运用之中。以“引”促“思”,触发“教”“学”双边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理解、意义建构、数学思维和实践应用,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从而直 击数学本质,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平国强.让学生拥有完整的解决问题经验 [J].教学月刊(数学版),2019(9).

[2]朱德江.长程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 [J].教学月刊(数学版), 2018(10).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2011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年. [4]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5]郑毓信.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道理 [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9(9).

猜你喜欢
本质深度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两只想打架的熊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