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病予以缬沙坦和加味参芪地黄汤的效果评价

2021-10-18 10:07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黄汤参芪缬沙坦

张 莉 莉

(商丘市中医院 商丘 476000)

高血压肾病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增至一定程度累及肾脏的结果,被视为高血压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经临床证实,高血压累及肾脏的病变过程中会出现夜尿增多、腰酸、血尿、水肿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呈上升趋势,24h尿蛋白排泄率亦会增加,而这对于发病者肾脏功能及生命安全的威胁不言而喻。中医药疗法在原发性高血压致肾脏损害的防治中具备一定优势和发展空间,为进一步观察加味参芪地黄汤与抗高血压类药物-缬沙坦联合对高血压肾病的治疗效果,展开临床对照研究,现结合研究成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研究对象均为商丘市中医院2018年4月~2019年7月收治高血压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抽签化组法进行组别划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0.25±5.20)岁;原发病病程6~21年,平均原发病病程(10.38±1.57)年;平均体质量(62.20±9.76)kg;平均肾小球滤过率(35.19±9.87)ml/L。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0.37±5.15)岁;原发病病程6~22年,平均原发病病程(10.42±1.52)年;平均体质量(62.35±9.65)kg;平均肾小球滤过率(35.24±9.85)ml/L。两组一般资料作独立样本分析均衡可比(P>0.05)。

1.2 研究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尿浊病”相关诊断要求,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头晕头昏、肢体浮肿、尿血、蛋白尿等;西医诊断参考《肾脏病学(第3版)》,高血压病程5年及以上;合并脏器损害如高血压性眼底血管病变、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伴肾小管间质损害;肾脏B超可见两肾或缩小或大小存在差异,凹凸不一的颗粒遍布表层;排除原发/继发性肾脏病伴高血压病例;肾脏活检示肾小球动脉硬化。(2)纳入标准:年龄25~75岁,预估有效生存期不少于6个月;原发性高血压肾病病情诊断明确;治疗依从性良好,配合随访调查。(3)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沟通或意识障碍以及可能影响本次研究公正、客观的病症因素。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以缬沙坦胶囊(北京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38,80mg*12粒)单用疗法为入选者进行治疗,每日服用1片(即80mg),治疗周期为6个月。

1.3.2观察组

联用缬沙坦胶囊和加味参芪地黄汤,西药用法用量与对照组无异,加味参芪地黄汤方剂内含炒丹皮6g,党参、生地、泽泻、茯苓、山茱萸、灵芝、六神曲各10g,黄芪、山药各12g,炒麦芽、仙鹤草各15g(入药无先后),全药入水500ml分两次煎煮,各取汁200ml混合后分两次服毕,每日1剂,用药时间为早、晚餐后。

1.4 观察指标

1.4.1治疗总有效率

高血压肾病疗效的判定参考《中医肾病诊断标准》中“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疗效标准,即: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肾功能指标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消失,尿常规蛋白检测由阳转阴为显效;血压基本得到控制,肾功能指标有所好转,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血清白蛋白水平趋于正向转变视为有效;症状和体征未有明显变化,肾功能损害继续进展视为无效。

1.4.2肾功能指标

采用检测手段在治疗前后统计两组尿素氮、血肌酐、24h尿蛋白排泄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显效和有效者占比更高,整体治疗效果呈更优水平(P<0.05),见表1。

表1 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组间和组内肾功能指标比较

相较于同组治疗前,治疗半年后两组尿素氮、血肌酐、24h尿蛋白排泄率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组间和组内肾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高血压肾病应用西药降压的必要性

高血压肾病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增至一定程度累及肾脏的结果,因高血压肾病在发病之初肝肾为主要病位,伴随着病情的进展可累及心肺等器官,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故临床已达成共识-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严格控制血压,防止血压的波动引发的一系列损害。缬沙坦是临床应用较为普遍的抗高血压类药物,作用机制是封闭血管紧张素Ⅱ的I型受体,升高血管紧张素Ⅱ血浆水平,实现持久降压。现代药理学研究[1]早已对缬沙坦的药用价值予以“降血压效果持久稳定,毒副作用小”的中肯评价,而这也是本研究选用该药物作为基础治疗药物的原因。

3.2 高血压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观点认为,高血压肾病与祖国医学文献和典籍中的眩晕、头痛、虚劳、心悸、水肿、溺毒等同属一范畴,高血压性肾脏损害的病理基础是肝肾阴虚,而脾气亏虚亦在肾损害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滋补肝肾、补脾益气实为关键。马超等[2]对近些年来高血压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回顾,并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论,邪毒损害论、络病学说论等角度列举了该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支持论点,与本观点接近,且益肾被视为临床治疗的首要原则。周晓明、杜凯琼、高红勤等[3~5]均在研究中对益肾中药方与西药联合的应用价值表示认可,并从多角度印证了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

3.3 加味参芪地黄汤在高血压肾病防治的应用

参芪地黄汤是中医典籍《沈氏尊生书》记载方剂,主要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糖尿病肾病等病症的治疗。杨柳等[6]在研究中对黄芪及含黄芪经方治疗肾病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度剖析,表示“黄芪具有托毒生肌、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益卫固表等功效”,对于肾病患者而言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压、补气、保肝、利尿的高效中药材。朱凤齐等[7]表示,“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提升高血压肾病患者临床疗效,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对该方改善高血压肾病发病群体肾功能的有效性进行了客观印证。使用炒丹皮、党参、生地、泽泻、茯苓、山茱萸、灵芝、六神曲、黄芪、山药、炒麦芽、仙鹤草构成的加味参芪地黄汤为患者施治,旨在发挥党参、黄芪健脾益气之效,六神曲、炒麦芽健脾和胃之效,仙鹤草、灵芝扶阳正气之效,六味地黄汤(炒丹皮、生地、泽泻、茯苓、山茱萸、山药)的滋阴补肾之效。经研究数据证实,加味参芪地黄汤合药可滋补肝肾、补脾益气,联用缬沙坦对疾病转归多有裨益,与以往研究结论相符[8]。

综上所述,高血压肾病予以缬沙坦和加味参芪地黄汤可强化肾功能改善效果,是提升疗效的可行可靠举措,应用前景可期。

猜你喜欢
黄汤参芪缬沙坦
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肺癌合并阻塞性肺部感染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Mechanisms of Dihuang (Rehmanniae Radix) in treating diabetic nephropathy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调节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药自拟方清肝健脾退黄汤药浴对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平阳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