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成效与思考
——以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为例

2021-10-18 05:07张会文刘兴明杨文赟
甘肃林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栖息地分局大熊猫

张会文 刘兴明 杨文赟

目前,人类活动是造成大熊猫种群衰退和栖息地受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解决和缓解公园内及周边社区群众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压力和威胁,实行更严格的保护,是国家公园的中心工作任务。与大多数大熊猫保护区一样,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面临着森林盗伐、非法狩猎、薪柴利用等多方面的威胁,而这些威胁绝大部分来自社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目标,实质上是管理和引导社区群众生活及社会经济活动不会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产生威胁。因此,社区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程度与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息息相关的。白水江分局区域内及周边社区群众多,社会经济活动对大熊猫保护起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社区群众是大熊猫保护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者和主体力量,带领辖区公众广泛参与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力量和群众的保护积极性;另一方面,社区的生产活动又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造成威胁和破坏。通过深入开展自然知识教育,令公众经自然观察和自然体验,感受大自然的回馈进而达成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公众极力参与保护自然的目的。

自然教育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水江分局在此领域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被大熊猫国家公园评定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自然教育基地。

一、辖区概况

白水江分局辖区位于甘肃南部,岷山东端北坡,包含小部分秦岭南坡和西秦岭,总面积183799 公顷。区内海拔落差达3477 米(595 米~4072 米),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6 个垂直分布带,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表明,白水江分局有大熊猫110 只,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保护区。

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共10 个乡镇、70 个行政村、12000 多户、3 万余人,是全国涉及人口最多的保护区之一。社区在主动保护、生态建设、社会经济、项目实施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将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二、自然教育方法

首先,针对社区存在的现实突出问题,结合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自然保护区学、保护生物学原理为指导,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广泛开展自然教育,增强辖区公众主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鼓励社区参与资源保护。挖掘传统资源,保护传统文化,在荒山宜林地营造薪炭林、防护林和经济林,聘请群众参与巡山护林活动。通过增加群众收入,使他们由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保护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资源。

其次,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引,促进林缘社区良性循环的经济链、环境优美的生态链及其当地社会综合系统向前发展。具体措施是:选拔社区青壮年开展相关生产技能培训,推广使用液化气灶,改变传统建房利用木材现状,利用农家乐、生态体验等方式,开展节能示范引领。

再者,以生态林业理论为基础,引导社区群众开展参与式资源利用调查,为社区群众参与大熊猫保护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积极争取富农惠农项目,在实施项目活动中开展自然教育,提高保护成效。

三、自然教育成效

(一)社区群众保护意识提高,大熊猫保护成效显著

白水江分局以自然保护区学及保护生物学理论为指导,采取布设展板、悬挂横幅、高音喇叭、张贴标语、召开村社干部会议、散发资料、上门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对林缘社区民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提升他们保护自然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自白水江分局成立以来,组织林缘村社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免费为当地群众提供华北落叶松、侧柏、花椒、刺槐等树种苗木2500 余万株,同时,利用国家造林项目资金,购置适宜苗木,完成造林2 万公顷,有效扩大了动植物资源生存栖息地。

实施公益林战略后,辖区已有近200 名年轻力壮、保护意识强、有责任心的村民被白水江分局聘为护林员,参与森林巡护监测、森林防火和抢救大熊猫等工作。

辖区内大熊猫种群数量由1987 年的94 只增长为2010 年的110 只。种群的扩大,证明了社区自然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大熊猫保护成果显著。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开展自然教育是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1.开展技能培训:长期以来,白水江分局以及山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相关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60 多期,为社区培养了近千名科技致富、森林资源保护带头人,为当地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如辖区茶叶产区群众通过技术培训,改进了茶叶加工技术,他们加工的龙井、毛尖、炒青等优质茶叶,每公斤价格由以前的50 元左右,提升到近年来的500 元至5000 元不等的价格,农户收入大幅增加。

2.探索降低资源消耗措施:为转变“靠山吃山”传统理念,降低社区群众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白水江分局多方筹措资金,在社区发放液化汽灶、炒茶机,推广节柴灶、太阳灶和沼气池等。在全球环境基金(GEF)、WWF、山水和香港乐施会资助的项目中开展了土灶改节能灶示范,目前已改造5000 多户。

3.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广泛开展药材、花椒、油桐、柑橘、茶叶、生漆、核桃、木耳等多种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社区社会生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文县碧口镇的茶乡——李子坝村、马家山村,为了给茶树营造良好的生长微环境,茶农们不仅不会破坏森林资源,而且积极参与森林资源保护。随着茶产业不断发展,茶农年人均纯收入达1 万余元。

4.建设生态体验小区:白水江分局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相继在辖区内铁楼乡、碧口镇、范坝镇等近林缘地带开展生态体验试点工作,同时带动发展数十家农家乐。2020 年碧口保护站被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评为生态体验小区。

(三)社区参与大熊猫保护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加强

自然教育以社会林业理论为基础,使社区参与大熊猫保护具有一定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为社区参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开展自然教育以来,白水江分局及其下属各保护站与四川省和省内毗邻政府部门、林草部门、有关自然保护区制定了反盗猎、护林防火等长效机制,在整合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为社区群众开展环境保护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争取政府部门及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开展参与式保护工作,社区群众参与大熊猫保护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加强。

1.开展PRA 调查,建立社区共管示范村

白水江分局对30 个林缘自然村开展了参与式PRA 调查和公益林保护效益评估,结果显示,随着自然教育的深入开展,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群众依赖森林资源解决温饱问题得到纠正,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健康轨道。

在社区PRA 调查的基础上,通过GEF、WWF 等项目选择文县铁楼藏族乡迭堡寨村、范坝镇竹园村为社区共管示范村,在白水江分局和当地乡镇政府的指导下,组建了共管组织。结合示范村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可操作的社区资源共同管理措施,村民参与制定了村规民约,签署了资源共管承诺书。

2.巩固充实村级护林防火组织

白水江分局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均成立了以主要村委干部为组长,民兵连长、护林员为副组长,青壮劳力为骨干的扑火队伍,队伍规模视村里劳力情况,人员在50 名至150 名之间。扑火队每年都要接受白水江分局防火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以提高森林火灾扑救综合能力。平常,扑火队就是预防和监测森林火灾的中坚力量。白水江分局辖区近20 年来没有发生过比较严重的森林火灾,扑火队是一个重要因素。

3.实现土地流转集约化管理

白水江分局范围内的大部分乡镇林缘村社,通过土地流转程序,将一部分集体林地承包给有能力、懂管理、诚信好的农户或社会爱心人士进行种植、养殖业生产,不但盘活了闲置土地,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

4.实现社区参与下大熊猫栖息地健康运行

参与式PRA 调查是白水江分局和社区共同分析和掌握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现状的过程,是分析问题、选择正确对策和采取有效措施的基础行动。社区共管极大地减少了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实现了社区参与下大熊猫栖息地持续健康运行。

(四)为社区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水江分局以区域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明确区域优势和存在问题,协助社区经济发展。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引导社区群众劳务输出,鼓励社区青壮年出外打工,化解社区人口与资源利用矛盾;引导群众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产供销模式,创新开发绿色产品,推出“熊猫”牌蜂蜜、“白水江”牌茶叶等十多个绿色产品;社区群众还可以就近参与公益林保护行动增加收入。这些措施,提高了社区经济实力,为社区参与大熊猫保护夯实了经济基础。

(五)以项目建设促进自然教育全面发展

通过实施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自然教育全面发展。在项目建设中,强调社区村民的广泛参与性,特别是强调社区中贫困户、妇女等急需帮助群体的广泛参与,通过一系列项目活动实现其特定目标。

四、关于开展自然教育的思考

白水江分局在自然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今后还将继续探索,并加强以下工作:

(一)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自然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们要积极主动汇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促进自然教育在白水江分局全面发展。

(二)处理好当地社区关系

自然保护地离不开社区群众参与保护,要与当地政府协调,处理好社区共管关系,争取全社会对自然教育的支持。

(三)引入社会力量,提升社区能力

白水江分局在自然教育方面精力和能力有限,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如GEF、WWF、山水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及本地科研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提升社区能力,持续开展自然教育。

(四)促进社区从自然教育中持续受益

如果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不能满足,自然教育就等于纸上谈兵。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要通过社区共管促进绿色发展,使社区从自然教育中持续受益,让群众享受生态保护红利,从根本上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

(五)拓宽自然教育范围和方式

目前,白水江分局自然教育多在辖区及周边区域开展,活动方式多依托自然资源保护等行动来实施,还没有完全发挥自然教育的潜力。今后,需要面向全国开展生态体验、中小学研学等自然教育,建设好自然教育平台,确保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栖息地分局大熊猫
我们都爱大熊猫
一分局简介
大熊猫
BEAN SCENES
大熊猫也消暑
抵达栖息地
水中大熊猫
履职尽责勇作为 砥砺奋进谋发展——记衢州市环境保护局柯城分局局长童云海
一名老警察的新追求:记葫芦岛市公安局连山分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春山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