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1-10-18 01:01凡哲付伟李仲铭
新农民 2021年27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新农科

凡哲 付伟 李仲铭

摘要:农林人才建设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保障实施,农业现代化实施急需建设富有特色的新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对农林人才基础内涵进行梳理,阐述了农林人才竞争力以及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并尝试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进行分析,理清农林人才竞争力主体间的链状关系,并从基础专业技能、创新发展能力、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构建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人才竞争力的定量分析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林人才竞争力;新农科;农林人才;研究展望

2019年召开的“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中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阶段性社会矛盾转变的同时,农产品生产也从简单数量占优转为绿色、环保、优质的生态健康高质量的产业需求。但现实却是历史原因造成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产业,第一产业经济基础、科技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外流到其他产业,农林人才得不到保障,在劳动力市场中认可度较低,相应的竞争力较弱。基于此,本文提出两个基础问题:(1)各界学者、各级政府及机构对农林人才的内涵定义为何?(2)我国学者围绕农林人才展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旨在为今后提升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以及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1  农林人才基础内涵的研究

高质量经济增长的转变促使“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人才成了各个区域竞争中有突出地位的储备资源。农林人才作为人才的重要构成,以人才的基本内涵为基础,是人才在农林领域的延伸。2003年国家建设部将人才定义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通过创造性劳动在物质、政治、精神等三个文明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各领域也对人才做出内涵界定,如语义学、教育学等,对于人才的界定争议不断。关于农林人才的内涵,刘爱辰等认为德、智、体、美是基本素养,兼具执着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朱冰莹等[1]认为专业智能与专业情景是核心,以基础通用素质和综合素质为依托的卓越人才。农林人才内涵的研究如同它的上位概念“人才”一般,不曾统一。总结农林人才的共有特征为:扎实的农林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  对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1  区域人才竞争力

对于区域人才竞争力,我国学者陆小芳等开始较早,认为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衡量北京、辽宁等10个省份人才竞争力的差异。刘国新等认为区域竞争力评价应该分为主观与客观两个部分,主观为专家经验数据,客观为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王建强认为人才竞争力关乎经济竞争的成败,但杨河清指出这是夸大了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并认为区域人才竞争力以结果为导向,指标体系应注重实践性。除此之外,也关注其他要素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如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溢出效应与门槛效应等。

2.2  企业人才竞争力

李志刚等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人才、制度、文化、信誉和学习等五部分构成,较早把人才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构成之一。刘希宋认为组织创新是企业人才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是人才开发存量调整。潘丰指出企业人才竞争的实质是知识的竞争,原因趋于多样。黄鸣认为人才流动的成因为人才效益杠桿的此消彼长。陈峰认为企业人才竞争力是环境与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则更多关注于影响评估,如方阳春[2]等认为企业营业收入、城市实力、城市创新与机会、创新绩效对企业人才竞争力有显著的正效应。杨洋等[3]发现企业人才竞争力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

3  对农林人才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对于创新能力,李艳坡等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四个方面构成.部分学者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看成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如高道才等认为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类似,由基础知识、人文修养、创新意识构成,而陶富源则认为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素质。本文认为创新素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以人文修养、创新思维、人格品质所构成的无形文化软实力,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一同构成创新发展能力。也不可忽略学校的培养、社会的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实践能力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自身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质量与效率。何万国等认为实践能力应由一般、专业和综合三部分够成,在其对综合实践能力的论述中指出为解决复杂问题常与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多种学科交融,常与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相联系。禹华平等认为实践能力由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部分构成,虽然考虑到了实践过程中创新规划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影响,但却忽略了实际问题的复杂性。

4  对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研究展望

对于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研究正在逐步细化,理论构建的研究深度在不断下沉,但仍没有形成一个完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基础概念还存在争议,指标范围与指标合理性也待商榷。针对于以上问题,本文做出以下尝试。

4.1  农林人才竞争力的主体关系分析

人才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系,其综合提升路径并非由单一要素、单一主体构成,本文认为对于农林人才竞争力,应涉及学生、老师、学校三个方面。学生作为人才竞争力构成最主要的个体,其行为方式是人才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学校作为人才竞争力构成的客体,是人才竞争力构成的制度管理者和制定者,引领其人才培养方向,对人才竞争力的构成有重大影响,以学校、院系领导为集中代表;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信息的传递与沟通的纽带是作为第三方的老师,以辅导员、任课教师为主要代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了人才竞争力链状关系。

4.2  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对农林人才竞争力的指标构建,不少研究者对人才竞争力的测评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各类评价均在特定条件下做出适应的研究。虽局限性明显,但均肯定了人才竞争力对于区域、企业、学校、专业等领域或部门持续、健康、绿色发展的基础地位。人才竞争力量化评价的目的在于科学指导基础人才均衡发展,将衡量人才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对不同区域人才竞争力进行横向测评,给予各个地方人才教育工作参照。除此之外,也可分析人才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可度量的指标进行统计关系分析,指导经济均衡发展。农林人才竞争力体系是一个大系统,目前的经验做法是对指标的全面性做出让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度量。但实际研究中还应考虑学生、教师、学校三者之间的影响,实际情况却是可直接量化的人才竞争力指标较少,需与定性指标结合综合反映各项竞争力的变化。本研究的探究如表1。

基础专业技能侧重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由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外语交流、多学科应用四个能力够成,评价标准为各个能力的代表评价指标;实践能力则侧重于动手能力,由实践意识、应急事件与专项实践三项能力够成;创新发展能力侧重于思想意识,包括意识、思维、技能与成果四个方面。

5  结语

关于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基础仍然薄弱,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尚不明显。本文认为,未来对于农林人才竞争力的探索将集中于几个方面:(1)关于农林人才竞争力基础概念的研究与探索。不同领域间的合作正在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会使得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清晰严谨。(2)关于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学科体系。伴随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方面均会形成完善、缜密的学术逻辑。(3)关于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与定量测评。学科交融一定程度上使得研究方法的适用领域不断拓展;定量测评的基础在于相关统计工作的完善。人才是国家赖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而人才竞争力则是量化手段,虽现阶段的工作稍显不足,但不可否认,关于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定会不断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冰莹,董维春,黄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基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解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6(6):24-30,44.

[2] 方阳春,王美洁,贾丹.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创新人才竞争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6,37(S1):558-562.

[3] 杨洋,黄晶,刘文逸,等.企业人才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工业企业为例[J].管理现代化,2020,40(6):104-110.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新农科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