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书写每一个人

2021-10-19 01:36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41期
关键词:阿卜杜勒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北京时间10月7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作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颁奖词写道:“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因为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们的处境所具有的坚定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在今年诺奖公布前各大国内外媒体的预测榜单上,古尔纳都几乎不曾被提起。9月28日公布的赔率榜中也有非洲人的名字,不过是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古尔纳的作品没有中译本,但是其中的一些也已经引发过关注。他最著名的小说《天堂》曾入围布克奖,2020年,他还出版了最新的小说《重生》。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现属坦桑尼亚),1968年作为难民而移居英国。这段经历几乎奠定了古尔纳写作的主题和基调,即对殖民主义、难民、移民经验的关心。他的前三部小说《啟程的记忆》(1987年)、《朝圣之路》(1988年)和《多蒂》(1990年)就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当代英国的移民经历。

古尔纳的小说除了讲述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施行的残酷统治以及移民们遭受的孤独与心理创伤外,还包含很多极为特殊而细腻的移民心理。例如在小说《海边》中,失去了原有财富、地位的主角会采用“假装不会说英语”的策略,让自己“更有可能寻找到庇护”。在古尔纳看来,这是一种因殖民而在移民心中产生的特殊文化创伤。

正如瑞典学院的评语中写道:“古尔纳在处理‘难民经验时,重点是其身份认同。他书中的角色常常发现自己处于文化和文化、大陆与大陆、过去的生活与正在出现的生活之间——一个永远无法安定的不安全状态”。这种描述非常类似于社会学者齐美尔所说的“边缘人”,古尔纳的写作大多在其“流亡”期间完成,但都与其故乡相关。或许也正是古尔纳文学书写的这种边缘性,使得诺贝尔文学奖官方评述:“记忆,永远是古尔纳笔下重要的主题”。

古尔纳或许绝不仅仅是因其特殊的身份而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其作品所具有的道德分量与时代价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例如对帝国主义的重新反思,在一篇较早的采访中,古尔纳就曾提到他通过写作希望探讨的帝国主义自身具有的矛盾:“一方面,它包含着暴力胁迫,另一方面,它又希望提倡形成一种公共性的新道德”。他还曾提及,“当下全球社会的氛围,一直充满着对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敌意,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此有一种持续的反击”。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些话题也具有普遍意义。《伦敦杂志》评论道:古尔纳关心的其实不仅是那些可能默默无闻的非洲移民,而是我们每一个人。

(摘自《新京报》 10.8)

猜你喜欢
阿卜杜勒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死里逃生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论勒克莱齐奥探索异域文明的积极意义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中的写作技巧探析
奥斯卡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