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1-10-19 17:33韩智强晋民杰贾志绚刘世忠杨春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韩智强 晋民杰 贾志绚 刘世忠 杨春霞

【摘要】针对我校新工科建设存在问题,基于“复旦共识”相关思想,提出了“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教学实践计划,其主要从理念创新、机制改革、能力培养等方面,深入推进计划的实施,大力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从而提升新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新工科  创新创业  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  中心转变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917);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018128);2020 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156-02

根据党和国家的人才总体战略,教育部与众多高校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高等工程教育战略研讨会上达成的共识以及学校的发展定位,为努力培养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1-3],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学校和学院在新工科“复旦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教学实践计划(简称“新工科人才创新培养计划”),在认真总结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历史经验,提出以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教学模式创新”为导向,以“中心改变”核心,从理念创新、机制改革、能力培养等方面,深入推进计划的实施,大力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4]。

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大多为教师主导,没有系统的新工科专业特色群; 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匹配,制约学生能力培养质量等现象[5]。

针对当前新工科存在相关问题,本文旨在从教学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两个层面树立“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6]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标准,并将其落实到学院的相关专业培养模式全过程中,并以成果为引领、理论研究为先导、应用探索为基础,开展了多层次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以校、企两级教改单位为切入点,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精心组织,开展研究。

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我校在创新创业团队上制定了具体相关目标:

(1)开展校企合作机制,提出相关技术难题

努力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相关工序,针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共同探索解决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要“减负”,针对学生现有教学课程较多,课余时间相对较少的情况,较难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备学习时间。因此,学生在课程选择和学习形式上,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理性学习相关课程,并将学生参与相关工程实践和相关科研活动纳入学生培养综合评定考核体系中[7-9](见图1)。

(3)以“中心”转变为导向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学校教师+学生”为高校的两个主体,如何增加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二者间的相互转化成为各个高校研究的热点。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将“传统授课”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课程体系,需要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以“探索学习”的教学方法,即为“中心”转变;从传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法向学生“问道-求业-寻惑”的新思路[10],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倡学生开展交叉学科学习研究,在专业课程学习之余,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考核方式方面,增加师生互动,实现灵活考核,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环节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纳入考核范畴,同时应加入企业考核机制,实现“1+1”考核制度,即“学校考核+企业考核”双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应提倡设置小组讨论课,设计分析课,学科交叉课程,实现思想碰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11]。

图1  交通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一览表

(4)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实践

引导组织学生结合企业相关技术难题,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组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兴趣小组和知识讲座等,进行多方向、多目标、多渠道的创新能力培养,如指导的“城市公交停靠站延誤模型研究”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公交车辆不准时等现象,开展相关现场调研-数据分析-模型搭建-预测过程,实现了公交车辆停靠站延误模型的精细化分析,并取得了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

(5)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双管齐下”模式

以“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三者间掌握理论程度不同,探索研究生助管,协助教师培养本科生模型,通过教师主管,研究生助管共同指导培养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其效果较为明显。

2.创新创业能力理论与实践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2—2019年期间,共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依托项目工程实际,引导学生参与到工程实际中去,同时也有一些设计、检测单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毕业实习期间可以真正参与到工程实践当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12]。

(2)构建“理论实践互动与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融合”并重的课程体系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系列建设为出发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并重,共同培养学校的综合素质课题体系;把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专业素质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

(3)构建课堂实践教学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不断强化课堂实践教学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构建,构建“校外基地+实践培训”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将本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5+5”教学模式,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践时间五五分配;同时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加入科学实践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后续快速融入社会提供相关经验[6]。

(4)以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为平台,加强学生专业素质训练

把本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想贯穿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科研兴趣小组和科技竞赛等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企业需求方向,通过自主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13-16]。

(5)以“老-中-青-研”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新工科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以老教授、副教授主导,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助管的“双管齐下”四位一体模式,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其教师经验、学生能力培养都得到较大提高[17-20]。

通过大力开展“基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与研究”的项目,促进了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从2011年起,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

①就业率稳步提升,交通物流类专业本科就业率一直很高,高达91%。即使是在近几年就业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0%以上。根据已毕业的2000名同学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课程设置的调整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尤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课程的开设和相应课程设计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相关专业毕业生受欢迎程度明显提高。

②通过探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完善了交通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并结合企业相关的技术难题,开展了动力学仿真与优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三维CAD、MIDAS CIVIL、ANSYS等综合训练,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③随着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逐渐浓厚,继续从事本行业的欲望比较强烈,考研人数增加。考研复试通过的人数不断增加,录取学校层次大大提升。

④实验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基础实验室、车辆故障检测和性能测试实验室等可供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及创新实验和科研的综合实验室。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体系和实践基地的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⑤为硕士学位点的建设提供支持,使得该本科专业办学起点较高,实验条件较好,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招生就业形势均较好。课题项目将通过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力争将该专业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

⑥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研究的应用。

3.结语

本文基于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提出了新工科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结合培养和“老-中-青-研”教学改革模式,建设了学生实践平台,其研究可为我校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倪鑫炯,张军伟,涂国云,陈鑫.新工科视域下化工原理双语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8(6):15-20.

[2]丁辉,许海峰.通信技术专业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8):44-45.

[3]李明忠,任林芳,王志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分析与未来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5):27-31.

[4]赵冉,韩旭.高等教育、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及空间演进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2):23-29.

[5]李太平,马秀春.走向“实践”关怀:教育类研究生培养的理性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2):55-60.

[6]张占东,姚利花.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8):31-32.

[7]徐吉洪.从省部共建到部省合建:我国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1-11.

[8]周智娟,罗培中.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武汉: 科教导刊,2016(3上):159-160.

[9]李斌. 当前形势下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哈尔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2):134-137.

[10]张扬.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探析[J].哈尔滨: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0):36-37.

[11]王菡,周慧玲,郭莉.“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分析[J]. 北京: 北京教育(高教),2017(2):61-63.

[12]罗晓婷,陆卫明,张元.“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探索[J].西安: 新西部(理论版),2016(32):141-142.

[13]韩颖,杨天平.地方高校之“地方”探究:高等教育分类的国际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8):49-56.

[14]刘海滨.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5):53-62.

[15]武小鹏,武小霞,张怡.教师教学评估系统的构架与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8):59-67.

[16]张良,王克志.知识与素养究竟是什么关系——实体性与生成性之间必要的张力[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5):45-50.

[17]吉标.走向协同教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时代呼唤[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4):38-45.

[18]和学新,鹿星南.智慧时代的学校教学形态探讨[J].课程 ·教材·教法,2020,40(2):43-50.

[19]李森,郑岚.促进质量提升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56-62.

[20]崔友兴.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學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2):66-71.

作者简介:

韩智强,太原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评估。

猜你喜欢
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