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式用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10-20 08:18刘祥忠邓杰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1期
关键词:跗骨钢板切口

刘祥忠,邓杰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23800)

0 引言

患者在出现跟骨骨折之后,常会选择使用手术方式进行复位,而当前临床上主要选择使用跟骨外侧切口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1]。该手术其切口是在患者足外侧行一个L型切口,虽然其可以有效实现骨折复位,但是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状,且术后肢体肿胀对手术切口的愈合造成影响,出现切口感染问题,致使患者产生骨折不愈合、皮肤坏死或者跟骨骨髓炎的出现[2-3]。基于此,本文对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式用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70例跟骨骨折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依照摸球法分组,各35例。研究组年龄59~86岁,平均(71.19±2.12)岁;男23例,女12例;Sand-ers分型:Ⅱ型17例;Ⅲ型16例;Ⅳ型2例,受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5.33±1.24)d。对照组年龄59~86岁,平均(71.13±2.24)岁;男22例,女13例;Sand-ers分型:Ⅱ型19例;Ⅲ型15例;Ⅳ型1例,受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5.36±1.74)d。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准则:①患者无手术禁忌证;②经影像学检查,患者确诊为跟骨骨折。排除准则:①患者长期使用抗凝治疗;②患者存在多发性骨髓瘤或细菌性心内膜炎疾病患者;③患者存在陈旧性骨折史。

1.2 方法。对照组:“L”形切口治疗。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采取仰卧位,给予充气止血带,常规进行消毒铺巾。随后在患者外踝上方4 cm位置,纵行向下做一切口,直到外踝下部2.5 cm外侧,与足底皮肤的交界处,弧形转折90°,向前至第5跖骨基底部。将患者皮肤筋膜切开直到骨面截止,随后剥离皮瓣向上掀起,将距下关节以及跟骰关节显露出来,使用骨膜剥离子橇拨,将距下关节面恢复平整状态,对跟骨的宽度与高度进行恢复。患者如果跟骨破损较大,可以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随后利用C臂机复位,利用骨钢板螺钉进行固定。在手术操作后,进行无菌包扎,置入负压引流。研究组: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手术时,临床医师应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给予充气止血带,进行消毒铺巾。在患者外踝尖下方1 cm出,做一5 cm切口,从跟骨外侧壁中将腓骨长短肌腱鞘实施锐性剥离,随后向下将腓骨长短肌腱鞘牵开,充分暴露出跗骨窦以及距下关节面,在患者跟骨结节下方横穿1枚斯氏针,纠正患者的跟骨问题,例如塌陷、短缩畸形等,从而将跟骨的高度以及长度恢复。选取2块一样的跟骨解剖锁定钢板,将跟骨的准确位置处放置1块内固定钢板,在皮外放置另1块钢板,与内固定钢板放置重合,使用克氏针进行记录后,实施小切口,置入导向器,最后实施钻孔、探测以及固定螺钉,实施无菌包扎。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②观察两组患者皮肤温度低、表皮水疱、手术切缘皮肤色暗以及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③观察两组患者骨痂生长情况评分[4]。通过患者骨痂生长情况评分对其术后骨折愈合程度进行比较。在治疗1、2、3个月之后进行随访,并且拍摄X线片,了解患者骨痂生长情况评分。0分:患者跟骨骨折端未生长骨痂;1分:患者跟骨骨折端出现云雾状骨痂;2分:患者跟骨骨折端正侧位影像显示形成一侧骨痂;3分:患者跟骨骨折端正侧位影像显示两侧均有骨痂形成;4分:患者跟骨骨折端存在结构性骨痂。

1.4 统计学分析。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指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指标比较(±s)

?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骨痂生长情况评分对比。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骨痂生长情况评分对比(±s,分)

表3 骨痂生长情况评分对比(±s,分)

?

3 讨论

3.1 跟骨骨折相关概述。作为患者中一项常见骨折类型,跟骨骨折的愈合程度以及愈合速度与患者手术方式、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跟骨骨折术中对骨折复位情况等因素具有直接关系[5-6]。跟骨骨折主要由高处坠落伤或交通伤高能量垂直暴力造成,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该骨折常导致跟距关节面塌陷移位,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关节僵硬和创伤性关节炎,严重者甚至发生致残。外侧“L”形切口是跟骨骨折手术的经典入路,该入路显露范围广,利于复位固定操作,但是该入路不能充分显露距下关节面,跟骨外侧软组织条件差,“L”形切口较大的创伤容易导致损伤跟骨外侧动脉和腓肠神经,影响跟骨血运,发生术后感染、皮肤坏死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3.2 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式用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骨痂生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因此不难发现,实施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能够缩短患者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引流量,加速骨痂生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实施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临床医师在直视状态下,对患者跟骨关节进行重建,并完成跟骨关节的重建,纠正跟骨长高度的畸形问题,从而对Bohler角、Gissane角进行相应矫正。另外在实施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时,患者软组织损伤较小,因此术后引流量并不多,患者可以尽早进行功能训练,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经跗骨窦入路直视下撬拨重建跟骨关节面,利用拔伸牵引纠正跟骨长度和高度畸形,挤压跟骨内外侧壁纠正增宽畸形,达到恢复跟骨正常Bohler角、Gissane角的治疗目的。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受多个因素如入路切口、手术时机、手术操作、是否引流等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经跗骨窦入路可以适当降低对患足软组织肿胀条件的要求,术前等待时间大约需“L”形切口的一半,而且术后并发症也明显降低,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由于经跗骨窦入路术中操作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引流量少,利于患者适当行早期功能锻炼,起到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综上所述,给予跟骨骨折患者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临床价值高。

猜你喜欢
跗骨钢板切口
距下关节镜治疗训练伤致跗骨窦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3.0T磁共振在诊断跗骨窦综合征韧带损伤中的价值
探讨拉森钢板桩在市政工程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微创术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观察在外伤性踝关节及跗骨骨折中多层螺旋CT 的应用价值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显著屈服位移角的研究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