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

2021-10-20 08:03孙才志林洋洋
海洋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要素海洋效率

孙才志,林洋洋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1 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丁黎黎等,202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对海洋经济提出了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要求,更加强调效率的提升和改善。当前中国海洋经济进入“提质转型”发展关键期,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调档,更加注重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既不完全依赖传统的经济增长引擎,又不让增速放缓,成了当前中国海洋经济亟须解决的问题。自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均在强调“持续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着力推进海洋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海洋要素市场价格机制,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将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揭示了完善要素市场机制是推动海洋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实现海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科学合理地配置海洋要素资源,促进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虽然市场化改革使得中国大多数商品与服务已基本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但要素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仍严重滞后(张杰等,2011),从而形成了要素市场扭曲。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速度(王波等,2017)当要素市场发生扭曲时,会引发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来自动调节要素资源价格(王炳权等,2018),要素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进而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海洋经济效率应把要素市场扭曲存在的现实也考虑进来。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围绕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海洋经济效率测度方面,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港口效率(Diana et al,2005;李淑娟等,2015)和渔业效率(孙康等,2020;王洪清,2019)等单一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测度。也有少量研究是关于整体海洋经济效率的测算,如范斐等(2011)以环渤海经济圈为研究范围,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17 个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海洋经济效率。韩增林等(2019) 采取DEA-Malmquist 指数考察了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并使用PVAR 模型预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内在机制的变化趋势。杜军等(2016)采用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研究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经济效率并提出对策建议。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相关研究也逐步向生态、科技等领域延伸。如宋强敏等(2019)以辽宁省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利用超效率SBM 模型测度该区域海洋生态效率值,并刻画效率的动态演化规律。宁凌等(2020)选取2006—2018 年中国沿海11 省区市相关数据,利用三阶段DEA 模型,测度了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在探究海洋经济效率影响因素方面,大量文献通过实证检验对影响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盖美等,2019)、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经济区位熵(邹玮等,2017)等都是影响海洋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如狄乾斌等(2018)在测度了碳约束下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构建Tobit 模型探究了影响海洋经济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是海洋经济效率的驱动因素。赵林等(2016)对2001—2012 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分析了影响海洋经济效率的因素,发现陆域经济水平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尽管上述研究深刻揭示了不同因素对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却大都忽略了要素市场扭曲这一事实可能存在的影响。地方政府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追求干预和控制了主要生产要素价格(张杰等,2011)。如赵新宇等(2020)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实证检验得出,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往往通过采取干预信贷资源配置、压低劳动力价格等扭曲要素市场的方式,从而导致中国各地区要素市场均存在较为严重的扭曲现象(Ljungwall et al,2015)。孙湘湘等(2020)利用中国30 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超越对数函数测算其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发现中国要素市场普遍呈现扭曲状态,且从东到西,扭曲程度逐渐加深。具体表现为要素价格的偏离及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张杰等,2011),长此以往,将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及产业效率损失(赵自芳等,2006;毛其淋,2013)。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增加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成本,阻碍了资源配置效率,抑制了中国经济效率的整体改进(Chang-Tai et al,2009)。曹亚军(2019)基于企业加成率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阻碍了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袁鹏等(2014)采用影子成本模型,从要素、时间和地区三个维度考察了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状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不仅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还严重制约了整体经济效率的增长。魏庆文等(2019)通过构建核算框架,测度了由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缺口,研究发现,由于要素市场扭曲,中国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降低了50%以上。理论上,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负面影响均不利于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探究要素市场扭曲是否会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现有学术成果对海洋经济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不同模型方法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测算分析上,对资源配置效率关注不高,鲜有文献从要素市场扭曲的视角入手,探究要素市场扭曲对其经济效率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运用C-D 生产函数法、Super-SBM 模型分别测度中国沿海11 省区市2006—2016年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及海洋经济效率,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有益指导。

2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2.1 模型选取

建立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s,简称OLS),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根据以往研究将其他影响海洋经济效率的因素,如产业结构、科技投入、陆域经济、区位优势等,作为控制变量,本文计量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MEEi,t代表沿海各省区市的海洋经济效率,i代表地区,t 代表时间,Dist 表示要素市场扭曲,Stru 为产业结构,Land 为陆域经济,Scie 为科技投入,Loca 为区位优势,着为随机扰动项。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 各变量统计描述结果

2.2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海洋经济效率。为区分多个有效决策单元,避免径向和角度所带来的偏差,本文采用Tone(2001)提出的Super-SBM 模型测度海洋经济效率,模型如下:

投入指标方面,考虑到海洋经济是一个典型的投入产出系统,依靠海洋资源的投入产出海洋经济效益(赵林等,2016),本文选取海洋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作为投入指标。由于海洋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本文参考赵林等(2016)的方法,选取海水养殖面积、码头长度以及滨海旅游地区旅行社数量(滨海旅游是依托海岸自然风光发展起来的,旅行社数量可以侧面反映出城市本身对游客的吸引力)作为海洋资源投入,并根据熵值法综合加权得到资源投入指标的最终数值。在资本投入方面,本文借鉴丁黎黎等(2015)的方法选取沿海地区资本存量与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简称GOP)占GDP 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乘积,代表沿海各省市的海洋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方面,选择沿海各省区市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作为劳动力投入。在产出方面,选择各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效益的产出,并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 年的GDP 指数为基期指数,对其进行平减。

(2)解释变量:要素市场扭曲(Dist)。现有研究对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主要采用市场化指数法(Lawrence et al,1971)、生产函数法、影子价格法(Bruce,2000) 和前沿技术分析法(郝枫 等,2010;戴魁早等,2016)等。本文参照白俊红等(2016)的做法,选择C-D 生产函数法测度要素市场扭曲,具体生产函数的形式如下所示:

通过C-D 生产函数推导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边际产出:

根据要素市场扭曲的定义,在测得MPK、MPL、资本价格r、劳动价格w 之后,将测得的要素边际产出分别与其对应的要素市场价格进行比较,测度出各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

Dist、DistK、DistL 分别为要素市场的总体扭曲、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若其值小于1,则表明要素的应得报酬小于要素的实际价格,要素市场呈负向扭曲;若其值大于1,则表明要素市场呈正向扭曲。

指标选取如下:淤Y 表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出,本文选取沿海各省区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GOP) 来表征,并以2006 年为基期对其进行平减。于K 表示各地区海洋资本存量,本文选取采用永续盘存法核算沿海各省市资本存量,运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其核算成不变价(以2006 年为基期),并参照丁黎黎等(2015)的方法测算出海洋资本存量。盂L 表示劳动力要素投入,采用沿海各省区市涉海从业人员数量来表征。榆w 表示劳动力价格,代表劳动报酬,本文选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的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来度量,考虑到2006—2013 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并未将可支配收入细分为工资性收入,本文根据2014—2016年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的均值,进一步推算出2006—2013 年的工资性收入,并运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6 年为基期对其进行平减。虞r 为资本要素价格,代表资本实际报酬,本文采用每年度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的均值来表征。

2.3 控制变量

(1)产业结构(Stru):优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促进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选取泰尔指数测度海洋经济各部门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干春晖等,2011)。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Y 表示产值,L 表示就业,i 表示产业,n 表示产业部门数。在微观经济学中Y/L 代表劳动生产率,能够反映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耦合程度,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即MR =AR,此时Yi/Li=Y/L,TH =0。

(2)科技投入(Scie):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海洋经济效率。本文选取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中的政府投入与海洋生产总值的占比来表示海洋科技投入。

(3)陆域经济(Land):海洋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是依托陆域经济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是陆域经济向海洋的延伸(赵林等,2016),因此陆域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会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本文选取沿海各省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表征该地区陆域经济发展水平。

(4)区位优势(Loca):海洋经济区位熵可以体现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用该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占沿海地区全部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与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沿海地区全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来表示。

2.4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6—2016 年中国沿海11 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即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文中基础数据均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7 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7 年)。

3 中国沿海地区要素市场扭曲概况

对式(3)所示的C-D 生产函数法进行参数估计,通过收集2006—2016 年中国沿海地区各省区市海洋经济的相关数据,对中国沿海各省区市资本、劳动力及要素市场总扭曲程度进行度量,并取均值。测算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2006—2016 年中国沿海地区要素市场扭曲

通过对表2 的分析可知,从整体来看,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要素市场扭曲值为4.13,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指数为5.27,劳动要素市场扭曲指数为1.02,均呈负向扭曲,即海洋要素市场的边际产出大于要素实际价格,存在要素价格被低估的现象。表明考察期间,中国海洋要素市场受外界干扰较为严重,海洋要素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生产要素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究其原因,近年来,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海洋经济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要素市场价格机制并不成熟,政府对海洋经济的过度扶持,使得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造成要素价格偏离、资源错配等现象,进而导致中国海洋要素市场发生扭曲。

从分地区结果来看,沿海各省区市的资本、劳动力及总体要素市场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扭曲态势,且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始终大于劳动力扭曲程度。淤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指数均大于1,为负向扭曲,且省际差距并不大,表明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沿海各省区市在金融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使得资本要素的边际产出提高更多。于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指数超过1 的有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均呈负向扭曲,表明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大于工资水平,即劳动力价格存在被低估的现象。其中,河北、天津扭曲最为严重,说明两地的劳动力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究其原因,河北、天津海洋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船舶制造业、渔业,而政府和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人为压低资本价格以及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导致劳动力的实际报酬小于应得报酬,进而导致劳动力要素市场发生扭曲。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劳动要素市场扭曲指数小于1,呈正向扭曲,表明工资水平大于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劳动力价格被高估。盂要素市场总体扭曲省际差距并不明显,其中,上海、广东的要素市场扭曲指数较小。究其原因,上海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海洋科技人员储备,海洋经济实力强劲,市场化程度高,价格作用机制弹性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完善,使得其扭曲程度并未过高。广东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大省,拥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综合发展实力,且自2011 年起,广东省就被确立为国家级的海洋经济区,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要素分配方式(王双,2013),降低了该省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

4 实证分析

4.1 实证结果分析

为解决变量计量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避免存在未能考虑到的变量,本文选取工具变量法来解决。将要素市场扭曲的滞后一项设定为工具变量。运用stata14.0 软件对OLS 模型和纳入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wo stage least square,简称2SLS)进行估计,运行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要素市场扭曲影响海洋经济效率的实证检验结果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方法下的核心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显著性、系数、符号基本一致,这表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稳健性。由表3 可知,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中国沿海地区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海洋经济效率的增长。即要素市场扭曲度越大,中国海洋经济效率越低,这也是阻碍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如果海洋产业的要素价格能够由市场决定,实现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这时的要素市场将达到最优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如果政府出于各种目的干预海洋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和配置,短期之内可能会达到增长的目标,但长期看来会引发要素市场失衡,导致海洋经济效率的下降,给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尚晓晔,2016)。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海洋劳动要素市场存在负向扭曲,劳动力的实际价格低于边际产出,劳动者的消费空间受到了挤压,在自身及后代的教育支出上难以投入更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海洋科技的进步,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长远的影响。同时,过低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会降低涉海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劳动者便会提供相对较少且低质的劳动成果,导致企业经营利润的降低,进而造成海洋经济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资本要素市场也存在负向扭曲,“唯GDP 论”使得中国海洋相关企业发展寻租行为,通过干预信贷公司的金融决策来推动经济发展,获得更低的资本准入门槛,以较低的资本要素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致使企业不断将资金投入到扩大生产规模中以获取更多利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技术革新。且金融机构贷款多存在“规模歧视”“所有制歧视”等倾向,将资本要素输送到大型海洋相关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导致其投资决策抛开市场,粗放式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丛生,这些现象都会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在控制变量上,淤产业结构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正,这表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沿海各省区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要更加注重海洋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及各产业之间的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性,保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于海洋科技水平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为负,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与邹玮等(2017)的研究结果相同。究其原因,虽然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海洋经济正处在由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大部分的海洋产业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科技的需求较少,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的投入未能有效地转化成现实中的生产力,并未起到推动海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反而降低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盂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效率呈负相关,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重陆轻海”现象,虽然海洋经济系统是陆地经济系统的延伸,但如若当地陆域经济发展水平过高可能会抢占海洋经济的资本市场、劳动力等资源,进而挤压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对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海洋经济低效率发展。榆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即海洋经济区位熵越高,海洋经济效率越高。海洋经济区位熵是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海洋经济区位熵越高说明该地区海洋经济越发达,这样当地政府就会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建设海洋经济,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促进海洋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科学规划、明确分工、有序竞合,防止产业构同,引发地区内恶性竞争,进而提高海洋经济效率。

4.2 分地区回归结果分析

上述分析是基于全国层面的视角来探究中国海洋经济效率与要素市场扭曲的关系,为探究素市场扭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中国沿海地区划分为三大海洋经济圈,对北部(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东部(江苏、上海、浙江),南部(福建、广西、广东、海南) 海洋经济圈进行检验,将回归结果列于表4。从分地区检验的结果来看,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系数为显著正值,东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系数为不显著负值,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扭曲系数为显著负值。

表4 三大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影响海洋经济效率的回归结果

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该阶段当地要素市场的适度扭曲促进了配置效率,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原因在于,该经济圈大部分地区处于京津冀经济圈内,首都经济圈的制度红利及政府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倒U”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该地区海洋经济的转型,推动海洋经济效率的增长,但经济效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适宜期是有期限的,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适时调整该地区市场运行机制,使其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变化,保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海洋经济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应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科技投入、陆域经济、区位优势呈负相关,原因在于,尽管辽宁、天津、河北、山东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海洋经济起步较早,但由于渤海湾的自净能力较差加之陆源污染物过度排放导致其水体质量下降(翟姝影等,2021),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抑制了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该经济圈的海洋产业,如渔业、船舶制造业等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科技的需求有限,且科学转化率较低,过度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不仅不会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还会对经济效率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

东部海洋经济圈的要素市场扭曲系数为不显著负值,表明该区域海洋经济效率与要素市场扭曲呈负相关,不显著可能是样本量不足所导致。该经济圈包含了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虽然该地区价格机制相对完善,但要素市场扭曲仍然抑制了该地区海洋经济效率,说明该地区的海洋要素市场化程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地海洋经济的发展,应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挥市场在海洋价格机制及资源配置上的作用。控制变量上海洋科技、区位优势均呈现正相关,陆域经济系数显著为负。究其原因,东部海洋经济圈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是中国海洋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海洋经济发展优势较强,海洋经济区位熵较高,该经济圈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海洋科技人员储备推动了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但该地区过于发达的陆域经济会挤压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阻碍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

南部海洋经济圈的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影响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南部海洋经济圈的要素市场扭曲阻碍了其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该经济圈海洋经济规模较小,海洋经济发展缓慢,价格机制尚未成熟,致使要素配置效率下降,生产要素无法在行业间自由流通,降低了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应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规范价格机制,避免政府过度干预而造成的要素市场扭曲。陆域经济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该地区在发展中存在“重陆轻海”的现象,造成海陆经济发展不均衡,有碍于海洋经济效率的增长。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该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正,原因在于南部海洋经济圈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有效的科技投入对其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述分析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因此海洋经济要素市场改革不能盲目地“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5 反事实检验

前文研究结论表明,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提高,本文参考白俊红等(2016)的研究,通过反事实检验的方法对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程度进行量化。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参数以及各变量数据,在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下,此时要素市场不发生扭曲,即Disti,t=1,计算出反事实下的海洋经济效率。然后,与前文式(2)得到的真实海洋经济效率结果相比较。最后,用反事实下的海洋经济效率减去真实海洋经济效率,便可得到要素市场扭曲导致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程度。

从图1 可知,真实的海洋经济效率曲线始终处于反事实下海洋经济效率曲线的下方,表明要素市场扭曲明显抑制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从图2 可以看出海洋经济要素市场扭曲损失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在2008 年、2009 年达到峰值,并于2011 年后持续下降。究其原因,该时期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海洋经济受到冲击,出现放缓下滑、效益下降等迹象。因此该时期的海洋经济效率与反事实下的海洋经济效率相距最大。然而,近年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其重要地位日渐突显。2011 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注重经略海洋,海洋经济更是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级的规划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要素分配方式(王双,2013),减轻了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造成的效率损失。进一步测算发现,如果消除要素市场扭曲,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损失将平均减少66%。因此,发展高质量的海洋经济,消除要素市场扭曲刻不容缓,要积极推进中国海洋经济要素市场改革,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提高海洋经济效率。

图1 真实海洋经济与要素市场扭曲下的海洋经济效率

图2 要素市场扭曲下海洋经济效率的损失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利用C-D 生产函数法、Super-SBM 模型在测度中国沿海11 省区市2006—2016 年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及海洋经济效率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来探究海洋要素市场扭曲与海洋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不同海洋经济圈内,海洋要素市场扭曲在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利用反事实检验,将海洋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缺口进行量化。得到以下结论:

(1) 2006—2016 年期间,中国海洋资本、劳动及总体要素市场扭曲指数均大于1,存在较强的负向扭曲现象,即海洋要素市场的边际产出大于要素实际价格,存在要素价格被低估的现象。表明研究期间中国海洋要素市场受外界干扰较为严重,要素市场机制发展不健全。分地区看,沿海11 省区市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均呈负向扭曲,劳动要素市场除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是正向扭曲外,其余均为负向扭曲。要素市场总体扭曲省际差距并不明显,其中,上海、广东扭曲程度相对较轻。

(2)从全国层面看,海洋要素扭曲严重阻碍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增长,产业结构、海洋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海洋科技水平、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要素市场扭曲在不同地区对海洋经济效率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海洋要素市场扭曲促进海洋经济效率的增长模式目前在北部海洋经济圈仍有一定的作用空间,但对于东部、南部海洋经济圈已经不适用。

(3)中国海洋要素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并在2008 年达到峰值,进一步测算发现,若消除海洋要素市场扭曲,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损失将平均减少66%。

6.2 建议

根据中国沿海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实证检验结果,结合中国海洋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促进海洋经济效率增长的建议:

第一,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规范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如前文所述,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我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完善要素市场机制,修正要素市场扭曲可以促进海洋经济效率的增长,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价格管理机制,规范价格机制,保证要素配置的有效性,实现海洋经济效率最大化。同时,政府应实时调整市场运行机制,使其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变化,但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而造成的要素市场扭曲。首先,政府应该调整现有的要素市场准入条件,遏制歧视性政策,改变生产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可以轻易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生产要素,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正处在发展阶段,未达到准入门槛的标准,难以获得资本支持的现象。其次,优化海洋产业的资源配置,消除垄断和特许经营权,增强市场竞争性,激发要素市场活力,保证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自由流通、有效配置,最大化实现资源优配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最后,应积极发挥市场和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第二,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当前我国海洋经济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科技水平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呈负相关,因此,应提高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加快海洋产业集约化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新兴产业,发挥科技在海洋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的崛起。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建立海洋高科技人才库,加大对海洋科研投入,促进国内外海洋科研交流,为实施海洋兴国战略提供软实力保障。

第三,坚持海陆统筹,实现海陆经济协同发展。海洋经济系统作为陆域经济系统的延伸,应与其协同发展,积极促进区域经济提升,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陆域经济阻碍了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首先应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转变“重陆轻海”等思想的禁锢。其次,构建科学合理、明确分工的海陆经济建设规划体系、避免导致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有偏,产生竞争关系。最后,应以统筹兼顾为重点,实现海陆生产要素的整合优化,鼓励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跨区域合作,落实海陆经济联动发展,以整体推进为出发点,协调做好海陆经济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要素海洋效率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跟踪导练(一)2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