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羟基双季铵盐分子沉积膜驱油实验研究*

2021-10-20 07:23曾美婷黄雪莉刘耀宇
油田化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驱油水溶液阳离子

王 瑞,曾美婷,何 龙,黄雪莉,刘耀宇,李 洲

(1.中国石化河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郑州 473000;2.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MD 膜驱剂是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驱油体系[1-2],带正电的分子沉积膜通过电性吸附在带负电的砂岩矿物表面,自发形成单层有序的两性分子超薄膜,层间以单层平卧形式分布,不会出现多层分布[3-5],从而改变了储层岩石表面性质,降低了岩石与原油间的黏附力,在注入水的连续冲刷下,残余油易于从岩石表面剥离,并且因岩石表面亲油亲水性能的改变[6]以及纳米分子沉积膜对束缚水的置换作用,减小了原油的流动阻力,同时分子膜驱剂颗粒对小孔道的暂时堵塞作用,扩大了波及体积,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MD膜驱剂别于聚合物驱、碱水驱、表面活性剂驱和复合驱等传统的驱油体系[7-8],能够实现对局部区域残余油和低渗透区域剩余油的有效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9-10]。本文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多羟基双季铵盐MD 膜驱剂,相对于常规的分子膜驱油剂,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可使产物侧链上具有更多的—OH,从而使岩石表面的亲水性进一步增强。测定了多羟基双季铵盐MD膜驱剂溶液的黏度、阳离子度、表面张力、润湿性,并进行了动态驱油试验。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环氧氯丙烷,分析纯,上海山浦化工有限公司;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分析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三乙胺,分析纯,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液体石蜡,化学纯,天津永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硝酸银,上海申博化工有限公司;铬酸钾,天津市盛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铬酸洗液(自制);去离子水;地层水,矿化度21.83×104mg/L,水型为CaCl2,含Ca2+11598.6 mg/L、Mg2+1224.5 mg/L,pH 值6.1,相对密度为1.148 g/cm3;普通煤油;人造模拟岩心,尺寸为φ7.45 cm×2.52 cm,气测渗透率为1 μm2。

K100C型表界面张力仪,德国Krüss公司;毛细管黏度计,上海良晶玻璃仪器厂;DSA25 型接触角测量仪,德国Krüss公司;VERTEX 7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公司;LDY50-200型采油化学剂评价仪,海安石油科研仪器有限公司。

1.2 MD膜驱剂的合成方法

将8.7221 g(0.0720 mol)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倒入250 mL的两口烧瓶中,再倒入70 mL的去离子水,在40 ℃下搅拌10 min使三羟基氨基甲烷在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将10 g(0.1081 mol)的环氧氯丙烷(环氧氯丙烷、三羟基氨基甲烷物质的量比为1.5∶1)逐滴缓慢滴入两口烧瓶中,滴完后升温至60 ℃,回流反应12 h。向装有反应中间产物的两口烧瓶中加入10.79 mL三乙胺(0.072 mol),先在60 ℃下反应6 h,再升温至80 ℃反应2 h,最后升温至85 ℃反应1 h 结束,得到黏稠的淡黄色液体。将产物用丙酮洗涤3次后,放入85 ℃电热鼓风干燥箱中8 h,最终得到淡黄色液体状的多羟基双季铵盐型分子沉积膜,密封备用。

图1 反应方程式

1.3 MD膜驱剂的性能评价

(1)MD膜驱剂的结构表征

采用KBr压片法制样,利用VERTEX 7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合成的MD膜驱剂进行结构表征[11],扫描波长范围4000~400 cm-1。

(2)MD膜驱剂溶液的黏度测试

向提纯后的MD膜驱剂中加入去离子水配制成MD 膜驱剂母液,然后用去离子水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

采用直径0.49 mm的乌式黏度计,在20 ℃下测定不同浓度MD膜驱剂水溶液的黏度。

(3)MD膜驱剂的阳离子度测试

取20 mL 的MD 膜驱剂水溶液置于锥形瓶中,滴入0.5 mL 的K2CrO4指示剂,然后用0.02 mg/L 的AgNO3溶液进行滴定。当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再转变为砖红色沉淀时得到Ag2CrO4,即为滴定终点[12]。通过式(1)计算MD膜驱剂的阳离子度DC:

式中,DC—聚合物的阳离子度;c1—标定的AgNO3溶液的浓度,0.02 mol/L;V1—滴定达到终点时所消耗的AgNO3溶液的体积,mL;m—滴定时MD 膜驱剂水溶液所含MD 膜驱剂的质量,g;M1—三乙胺的相对分子质量,即101.19;M2—双氯中间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即252。

(4)MD膜驱剂的表面张力测定

采用K100C 表界面张力仪,在20 ℃下测定不同浓度(100、300、500、800、1000、3000和10 000 mg/L)的MD膜驱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5)MD膜驱剂的接触角测定

将1号载玻片的表面用铬酸洗液清洗,模拟亲水砂岩;将2 号载玻片的表面浸润原油,模拟亲油砂岩。将MD 膜驱剂水溶液滴于载玻片上测定接触角。

(6)动态驱油评价实验

取两块规格一致的人造岩心作为动态驱油的对比试验,分别为一号岩心(K=1047×10-3μm3,φ=17.59%)和二号岩心(K=1015 × 10-3μm3,φ=17.30%)。首先将岩心抽真空后饱和地层水,计算孔隙度,饱和煤油测定含油体积,老化48 h 后开始动态驱油试验。一号岩心先水驱3 PV,直到岩心出口处无油产出为止,计算水驱采收率,再注入3 PV的分子沉积膜驱油剂;而二号岩心直接注入MD 膜驱剂6 PV,计算驱油效率。驱替速率均为0.5 mL/min。

2 结果与讨论

2.1 MD膜驱剂的结构分析

图2 为MD 膜驱剂的FT-IR 谱图。其中,在3351.69 cm-1处出现的吸收峰为缔合O—H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2952.26 cm-1处为C—H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642.36 cm-1处为有机N+的吸收峰,在1470.05 cm-1和1398.73 cm-1处为—CH3和—CH2的弯曲振动峰,1161.30 cm-1处为C—N 键的伸缩振动峰。由此证明,合成产物为一种带有羟基的双季铵盐化合物。

图2 MD膜驱剂的红外光谱图

2.2 MD膜驱剂的黏度

MD 膜驱剂溶液的黏度随浓度的变化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MD膜驱剂水溶液的黏度不随浓度的增加而变化,说明高使用浓度也不会对驱油剂黏度造成影响。分子沉积膜驱油与传统的聚合物驱油不同,不是通过改变油水流度比来提升采收率的。

图3 MD膜驱剂溶液的黏度随浓度的变化

2.3 MD膜驱剂的阳离子度

不同浓度下MD膜驱剂水溶液的阳离子度见表1。由表1可知,MD膜驱剂水溶液浓度为800 mg/L时,阳离子度高达71.73%,说明MD 膜驱剂表现出良好的阳离子性质,且在800 mg/L 时达到最优,此时在砂岩表面的吸附性能最好。

表1 不同浓度下MD膜驱剂水溶液的阳离子度

2.4 MD膜驱剂的表面张力

不同浓度的MD 膜驱剂溶液的表面张力见表2。由表2可知,MD膜驱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增大基本不变,表面张力约为71.24 mN/m,与去离子水的表面张力(72.15 mN/m)基本相同,说明MD 膜驱剂水溶液有较强的亲水性,分子内聚能较高,不能降低体系表面能,并没有表面活性,而是表面非活性物质[13]。

表2 不同浓度的MD膜驱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2.5 MD膜驱剂的润湿性

不同浓度的MD膜驱剂溶液在不同表面性质的载玻片上的接触角见表3。由表3可知,多羟基双季铵盐可以将亲油表面(去离子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为98.70°)转变为弱亲油,800 mg/L的MD膜驱剂溶液在亲油载玻片表面的接触角为85.31°;而将水湿表面(去离子水的接触角为58.10°)转变为更加亲水表面,800 mg/L 的MD 膜驱剂溶液的接触角减小为45.58°。这一现象表明,多羟基双季铵盐分子中引入了多羟基,使得润湿性发生转变,在油湿表面和水湿表面的接触角均减小。MD膜驱剂能够改变岩石表面的亲油亲水性能,这也是提高洗油效率和采收率的主要原因[14]。

表3 不同浓度MD膜驱剂溶液在不同表面性质的载玻片上的接触角

2.6 动态驱油实验

依据阳离子度最高值,配制800 mg/L 浓度的MD 膜驱剂开展驱替试验,结果见表4。由表4 可知,一号岩心先水驱3 PV后采收率达到了42.55%,再分子沉积膜驱油3 PV 总采油率为48.295%,说明水驱后再进行分子沉积膜驱油可有效提高采收率[15],当二号岩心直接注入MD 膜驱剂驱6 PV 时采收率高达54.81%,比一号岩心总采收率提高6.52%。MD 膜驱剂能驱替出水驱未能采出的原油,相较于水驱后分子膜接替驱油,直接进行分子膜驱能够获得更高的采收率。

表4 不同注入倍数下MD膜驱剂驱油效率的试验结果

3 结论

以环氧氯丙烷、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和三乙胺为原料合成的一种多羟基双季铵盐型MD膜驱剂不同于聚合物驱,不会改变水油流度比,而是改变岩石表面的亲油亲水性能,进而提高洗油效率和采收率。

MD 膜驱剂中引入了多羟基,使得润湿性发生转变,在油湿表面和水湿表面的接触角均减小,进而改变岩石表面的亲油亲水性能。当MD膜驱剂浓度为800 mg/L时具有最高的阳离子度,此时在砂岩表面的吸附性能最好。

MD 膜驱剂能驱替出水驱未能采出的原油,相较于水驱后分子膜接替驱油,直接进行分子膜驱油能够获得更高的采收率。

猜你喜欢
驱油水溶液阳离子
氯化钠水溶液结构的研究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应用及海上油田启示
烷基胺插层蒙脱土的阳离子交换容量研究
DMAC水溶液乙酸吸附分离过程
TEA水溶液的流变性研究
CO2驱油与埋存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添加酸对HPP-SO2水溶液热解吸的影响
季铵型阳离子纤维素对水中腐殖酸的吸附
线形及星形聚合物驱油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