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节约标杆

2021-10-20 05:30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工作餐主菜饭粒

古往今来,尚俭戒奢、朴素节俭

北宋时期著名的“洛阳耆(qí)英会”,是司马光组织的饭局,参加聚会的十三人正是一群年龄相仿、资历相当、性情相投、口碑良好的“退休领导”。一群退休老人聚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交流一下感情和思想,这在现在人眼中再正常不过了。

就拿现在的退休老人来说,如果举办个聚会,也没人会干涉,人家花的是自己的退休金,即便多点几个菜也不违法。

但是司马光可不是这么想,他特地制订了《会约》,也就是“饭局的九项规定”:为具务简素;朝夕食不过五味,菜果脯醢(hǎi)之类,共不过二十器;逐巡无下酒时,作菜羹不禁……就是说,聚餐时,主菜不得超过5种,至于蜜饯、干果、水果,还有小吃点心,总数不得超过20碟。乍一看,大大小小20碟的小菜,让人大吃一惊,这难道不奢靡吗?事实上,参会的共有十三人,主菜却不超过五种,算起来根本不多。如果菜没了酒还没喝完,那就只能喝汤,汤可以不限量。

不光有约定,司马光还制定了几条惩罚措施,比如谁如果点菜点多了,就要罚喝一大杯酒。因为在座者都是社会名流,自然不会为了贪嘴而受惩罚,丢了面子,所以都限量取餐。

这样的聚会约定可太棒了!聚会时既不会造成浪费,又体现了东道主的好客之道,巩固了彼此的情谊。司马光的聚会节约妙招我们也要学起来。

公元1080年,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之后在朋友的帮忙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经济: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一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苏轼写起詩来属于豪放派,但过起日子来属于不折不扣的节约派。

周恩来总理生前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还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

国务院工作特别忙碌,会议一开就是大半天,常常超过午饭时间,需要准备工作餐。周总理对此有明言规定:工作餐标准必须是“4菜1汤”;不论官职大小,吃完饭都要按规定上交钱款或粮票,不准有“特例”。

周总理吃饭时,偶尔掉一颗饭粒在桌上,也要马上捡起来吃掉。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轻轻一抹,将饭粒、汤水全部“擦”干净后,最后才把菜叶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周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用菜叶清扫碗底残余,并不是周恩来总理的对外“作秀”,而是他想用这种方法来确保自己不浪费一粒粮食。

猜你喜欢
工作餐主菜饭粒
设立村级工作餐的思考
Turkey Day在美国,人们如何过感恩节?
一个小饭粒
做好增值税改革这道减税“主菜”
财政部部长刘昆发声 减税降费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菜”
掉饭粒一样的成绩
经典微小说:《工作餐》
唐朝官员的“工作餐”
那些年领袖们吃过的工作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