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2021-10-20 17:48曹前发
党员文摘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敌后抗日战争胜利

曹前发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场战争中,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2020年9月3日上午,習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谢环驰/新华社

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

全民族抗战的旗帜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后又发表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得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派遣大批党员干部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组织东北人民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1933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余人,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几千次,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全民族抗战号召,最早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局部抗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在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1936年12月,中共中央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为全国团结抗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报告。新华社

1941年初,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9000余人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近7000人牺牲或被俘。皖南事变发生后,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毛泽东不断提醒全党注意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1年5月25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写的对党内的指示中指出,“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有领到一颗弹一文饷,然无一刻不与敌军搏斗”,并首次明确告诉全党,“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在全力挽救民族危亡的艰难阶段,中国共产党以为民族利益牺牲一切的博大胸怀,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地维护了全民族的坚强团结。

中国共产党提出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

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的指南。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当时,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誓言。

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正因为始终坚持人民战争路线,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才能够长期坚持抗日战争,并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最后走向胜利。

1938年5月,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中国必须、也能够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持久战的基础是广大民众。《论持久战》犹如一轮朝阳,驱散了人们心头上的迷雾,指明了战争的前途,大大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提出对日作战“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经过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锻炼成长的红军,其政治优势就是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军事优势就是打游击战。实行游击战,充分动员和高度发挥全民的力量,去同敌人进行斗争,在战争中壮大发展自己,消耗和削弱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后完全战胜敌人。

中国共产党提出实施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进而坚定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指引全民族抗战一步步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全国抗战初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参加了各战区防御作战。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取得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日寇改变了政策,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进攻为辅,而移其主力于敌后战场,残酷地对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进行清乡和“扫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在战略上造成对日本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从抗战全局来看,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对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的,独立的广大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为赢得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担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1940年8月,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这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妄图分割我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囚笼”政策,钳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拖住了日军进攻正面战场的后腿,遏止了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全国军民莫不感到欢欣鼓舞。

从1943年起,敌后战场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开展对日伪军攻势作战,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开始全面反攻。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承担起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立即组织反攻大军,陆续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当日本宣布投降时,长期在东北战斗的,在华北、华中等地包围各重要城市的,不是别人,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共产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亿人。

正如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时指出的:“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湘潮》)

猜你喜欢
敌后抗日战争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胜利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中原敌后抗战的李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