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岁村支书的“三把火”

2021-10-21 01:46郭杰,陈增艳
农民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棚蔬菜村民

仲夏的北于村,一座座大棚内的黄瓜陆续开花结果,在阳光照耀下,等待着新一茬的丰收。

北于村地处山东省沂南县苏村镇,是一个蔬菜专业村,大棚面积2600 多亩。24 岁的程立杰,就是这个村新当选的“领头雁”。

“在企业工作的4 年经历,拓展了我的视野,也坚定了我回村发展的决心。”2018 年,程立杰在湖北省工作两年后,回村在一家企业做起了销售。

因工作需要,程立杰经常东奔西跑,见的人和事就多。“在寿光,人家是订单农业,咱这儿只能等批发商上门。同样的菜,人家的比咱这里一斤贵四五毛;也是同样的菜,被有的地方收去,贴上人家的商标,进北上广,价格就翻番,可咱就是因为没品牌,进不去大城市。”说起本村蔬菜的遭遇,程立杰很为北于村抱屈。

让程立杰着急的,还有当地种菜的现代化程度不够。“同样种大棚,人家拉苫子、打药,都用上了机器,咱还是人工;人家收菜用有轨车往外运,咱还一筐一筐往外挎。”说到村民种菜的不易,程立杰很是心疼。

程立杰家也种过大棚,与大棚有关的事,他都喜欢多听听、多看看。一番比较下来,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当时空有壮志无处施展,但在今年,他的人生转了个弯。4 月2 日,北于村“两委”换届,程立杰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新官上任三把火,程立杰也不例外。

第一把火是大棚升级改造。现在北于村的蔬菜大棚中,三分之一还是2 米多高的小棚。“如果把这些棚改成大的高温棚,空间大,光照足,棚内升温快,不但蔬菜产量高,而且成熟期能提前两三天。”村支部委员高建堂说。可是,村里年龄偏大的村民不想改。他们觉得自己种不了几年大棚了,“就这样糊弄上几年就完了,不值当再投入”。针对这种现象,程立杰和村“两委”班子沟通后,想出了成立合作社的办法。合作社把这些棚流转过来改造,再租给村民使用。这一做法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第二把火是解决农田排水问题。北于村是一个大村,全村1120 户,3231 口人。人多,事多。前些年,有的村民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偷偷把水渠平了,把地扩建进了大棚。去年沂南遭遇“8·13”大暴雨,问题一下子暴露了出来:不少村民家的大棚被淹。今年雨季前,程立杰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牵涉到个人利益,工作难度大。“咬着牙干。啃下几块硬骨头后,我的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程立杰说。

程立杰的第三把火是拆违建。有的村民对此抵触,程立杰就去给他们讲政策,虽然利弊分析得清清楚楚,但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反复分析、反思,又向老干部请教,他才明白,和村民打交道,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很难行得通。后来他转换了方法。做工作前,先打听打听能不能和自己家扯上亲戚关系,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也要找出点关系来。“叔叔大爷,你看我这刚上任,你得支持我的工作啊。”程立杰说。他感觉自己有时是在“倚小卖小”,但村民很给他面子。

“年轻人思想新,干事踏实、有冲劲。”说起程立杰上任以来的表现,镇社会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主任王兆伟说。以前村里有事,尤其牵涉到个人的,村干部都不想得罪人,能糊弄就糊弄。程立杰上任后,遇到难点问题就召开村“两委”会议,先调查摸底,掌握堵点后由大家出主意,重点突破。

虽然才上任两个多月,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推进顺利,其他民生实事也在逐步实施过程中,这不仅提高了新一届村班子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亲历村子一点一滴悄然改变,程立杰感觉,家乡的田野同样也在陪伴、打磨着自己。从一开始因为缺少经验的忐忑,现在他更多的是振兴乡村的信心:“怕啥,不会就学呗!”这是程立杰口中的高频词。

猜你喜欢
大棚蔬菜村民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奇怪的蔬菜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