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徒,取法乎上

2021-10-21 18:41刘小晴
上海采风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著名书法家刘小晴老师最近比较忙碌,在2021年全市文艺工作者艺风艺德专题培训班上讲述了艺术人生经历后,又在《艺海一瓢书家范·刘小晴》新书发布会暨“艺术与人生”學术研讨会上分享了肺腑之言。站在临近八十岁的生命轴线上,刘小晴书写了让人叹服的人生楷书,他将人生经历和情感都倾注于艺术,以艺术“修身”最后成就了艺术人生。以下是根据他的讲座及采访整理的讲述——

严格地讲,我不是一个书法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倒不是故作谦虚,因为从历史的观点看,真正的书法家要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和自己的风格特色,一个时代,三四百年,真正能做到这两点的,不过十几人、二十几人而已。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展现出强烈的个性风格,且作品被后来者长久研习琢磨的,才称得上是“开派”的“大家”。不过,我想我还是可以非常自信地讲,我是一个书法艺术爱好者和书法理论工作者。

“取法乎上”,才能“得乎其中”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我学书法,最初主要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对字画颇为喜好,家中收藏了不少法帖,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临写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而且一路写到了今天。

广义的楷书包括篆书、隶书、魏碑和唐碑。篆书是圆笔之本,隶书是方笔之本。所谓“打基础,学唐碑;求变化,即临魏碑”。我主张,打基础,一定要先把唐碑学好。唐碑很难写,可一旦写好了,就为你的书法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第一,你的笔力有了;第二,笔法建立了;第三,楷书写得好的话,笔势有了;第四,笔势有了之后,书法就流动起来了,就为学习行书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对初学者来说,打基础最好的字,我认为是欧阳询的字。而《九成宫醴泉铭》则是欧字最典型的代表。它的结构看上去是平的,但其实非常险劲,它的点画又非常挺拔、圆润。还有一个妙处,就是笔画明明看上去是方笔,但实际上是圆笔。它里面既有篆意,又有隶意。发笔方,终端圆,方圆并用。“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则含其气味”,看似平,实则险。

但是,有一点需要提醒,欧字留存下来的,都不是真迹。我们现在看到的碑帖,都是拓印下的,当时用了最好的刻工,尽管刻的墨色结构非常像,但墨迹中的枯笔、浓淡,发笔、运笔时的笔锋、锋芒,收笔时带出的纤丝,因为后世不断拓印,笔画细的,时间一长笔延没了,只留下一个架子,原来比较肥的字形,也越来越瘦。欧阳询楷书的真迹已经无处可寻,他的书法的内延笔法是怎样的,都只能自己体会了。如何找到并恢复欧阳询本身的笔意,让欧体楷书“活”起来,这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且有意义的课题。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探索欧阳询的“笔意”,但至今仍未找到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正式学习书法,拜的是钱瘦铁先生。铁老写过一副对联:“楷法晋唐,隶书秦汉”,讲的是“取法乎上”的道理。他一上来就叫我临钟繇的《荐季直表》。当时我对《荐季直表》不够理解,看不懂他的妙处,只能依样画瓢,硬着头皮去学。但是到现在,我确实体会到了老师让我临写《荐季直表》的苦心。《荐季直表》用笔古朴,因为其时代去李斯不远,书体中带有许多李斯的味道。写钟字,点画务必有质感,蕴藉含蓄,方可耐人寻味。

我在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帖》上也用了不少苦功。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帖》,这两者我都非常喜欢。“取法乎上”,才能“得乎其中”。

搞理论,搞研究,会让你提高审美

我从小就对书法理论感兴趣,我到处搜罗古代书法理论著作,到铁老家里借、到上海图书馆借、到上海博物馆借、到上海书画出版社借,借来之后又全部抄写,由是积累了十多年,抄了一大箱子的书,这为我从事书法理论研究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书法技法述要》是我的书法理论处女作。这本书一版再版,全国发行量很大,后来获得了全国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金钥匙奖”,我还去杭州领了奖。进入书画出版社工作后,我更集中精力搞书法理论,也出了不少书,如《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国书学技法评注》《怎样写行书》《行书基础知识》《小楷技法指南》《书法技法简明图谱》《楷书10讲》等。

我有一个主张:眼睛要高于手。“眼睛”就是你的审美观念,“手”指的是你写的字。你的艺术立意高不高,全会在你的“眼睛”中体现出来,如果“眼睛”不凶,将来很难进一步提高,也难以领悟艺术的真谛。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把好的吸收,坏的吐出去,逐渐完善自己。这个吐纳的过程,就需要判断力,要有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有审美能力就能看出自己的不好。

搞理论,搞研究,会让你提高审美。具体用什么办法?八个字:纵横博览,雄视古今。纵,唐宋元明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汉代、六朝等都要研读;横,各朝代有几大流派,多少个大家,特色如何,一定要细细品味体会。只有看得多,才能养眼神。眼力全靠“富养”出来,而且还要好东西养,如果你整天看蹩脚的东西,眼睛是要看坏掉的。

苏东坡很早就讲过一句话:“因奇求奇,奇未必得,而牛鬼蛇神之态得矣。”中国书法不追求面貌,而追求由内而外的各种自然流露,是一种骨子里的“法度”。学习书法首先要以共性的东西为根本,求索艺术内部的客观规律,不花很多年功夫肯定是不行的。

不要先想着创新,而是要把传统继承下去

而今,在一片创新的口号声当中,很多人迷失了他们的方向。现在书法界有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基础还没打扎实,就想走“捷径”。要么极力夸张变形,甚至变形到打破文字的可读性;要么刻意追求形式,追求展览效果,要有“第一视觉冲击力”;还有就是写“儿童体”,美其名曰“返璞归真”。小孩子写字涂鸦,无法度可言。这都不是高档的东西。字写得嚣张、霸道、怪异、拙劣,以为这就是“新”,这种外在的表象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觉得现在年轻人学书法,不要先想着创新,而是要把传统继承下去。中国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中国古代留下的书法理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留下的字帖里有多多少少好东西,而且这些都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能够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吸收过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用不着你着急创新。对艺术创作来说,真正的艺术家追求“好”,追求“精”,追求“真”“善”“美”,追求“高雅”和“精到”,唯独一样东西不能追求,那就是风格。风格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地追求、设计出来的。

研究中国书法,一定会发现,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历代精品书法,多是手札、手卷等小品,都是可以拿在手里把玩、品味的。它们经得起推敲,耐看,有“第二视觉效果”。这些字可以挂在屋内、墙上,和人朝夕相处,日日相对,越看越有味,这才是好东西。这些好东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笔下,会有微妙的变法,但不会是夸张变形的,它的变,不是瞎来,一定是在传统的管束下进行的组合。就像对一个人相貌好坏的评判:五官端正、四肢匀称,这是基本的要求。字也一样,在基本的要求下,不同的美,会有长短、细密、形态等的不同变化,但不可能毫无章法。它有一种内在的质感:点画是有厚度的,能深入到纸张中;能藏骨抱筋,含文包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外面看不到,但你能体会到,这就是内涵。

我认为,一个书法艺术家,一辈子要追求四重境界:一个是“形”的境界。通过形,可以找到笔法,进而才有可能上升到第二个境界:“法”。第二重境界再上一个台阶,就上升到“理”的境界。“理”是研究书法艺术具有共性的客观规律。理一通,一通百通。最后一重境界:道。道实则就是自然,心手相望,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我现在被“法度”束缚,正在追求“理”的道路上求索,离“得道”还很远。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还称不上是“书法家”,只能是一个“书法工作者”。

艺术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小的分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哲学为主,主干里派出两大分支:孔子的中庸之道,还有老子庄子的道法自然,然后派生出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派生到最后是书法,比书法还小的是篆刻。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是“小道”,但是它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

我认为中国书法最好的年代是魏晋时代,超乎于功利之上。但现在书法界的魏晋之风,相互真诚切磋的文化学术氛围正在淡化。改革开放后,书法开始走向商品化。一个书法家只要出名了,一方尺就是几万元或者更高,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这给书法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再加上书写工具的改革、信息交流的畅通、科技的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等,如果不积极传承弘扬的话,书法就会逐渐走下坡路。

从事艺术的人有点名利心也是正常的。但是要取之于实名,不要虚名,利则取之要无愧于心。退休以后我领悟到名利实际上都是空的,一切荣耀、掌声、鲜花都是过眼云烟,人生当中大量痛苦都是因为欲望。我们要看淡名利,看重时间。人生最大的快乐,便是堂堂正正做人。做学问要厚积而薄发,切断所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将一切精力投入到艺术上。作为艺术工作者,作品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艺术家最后还是凭作品说话。

我觉得艺术家生在这个时代实在太幸运了。艺术家本身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取之于社会,就应该回报社会。我一直主张艺术要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我很乐意到社区、街道等为老百姓服务。十多年前我开始做一些慈善,因为我没有很多时间,所以很感谢徐汇区一些单位机构的帮助。这方面我不愿意多讲。古人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近些年我去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看到了很多贫困的孩子,帮助他們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我的生活很简单,对物质没什么要求,看到孩子们有了生活用品、学习资料,比什么都开心。

今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办了第一届青少年书法大展,我去参加了开幕式。我发现偏僻的地方有很多字写得很好的小朋友。希望有机会请他们到上海来,和大家在文化方面进行交流,和徐汇区的小朋友联展。培养人才,是我特别想做的事,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中国书法的这个“小道”传承下去,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纸的艺术
诗书画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书法等
爆笑街头艺术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