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应用核磁共振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2021-10-21 21:19韦宥合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诊断

韦宥合

摘要:目的 分析在急性颅脑损伤中运用核磁共振(MRI)与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0.1-2020.12收治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CT两种影像学检查,以对比两种医学影像检查方式的诊断检出率。结果 MRI检出例数为49例,检出率为98.00%,漏检例数为1例,漏诊率为2.00%;CT检出例数为44例,检出率为86.00%,漏诊例数为7例,漏诊率为14.00%,MRI检出率高于CT,且漏诊率低于CT,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MRI对不同厚度血肿检出率均高于CT,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MRI轴外损伤检出率为14.00%,脑内损伤检出率为46.00%,均高于CT轴外损伤检出率2.00%,脑内损伤检出率12.00%,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 针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MRI检查方式检出率更高,包括对不同厚度血肿、不同损伤部位,MRI检查准确度均高于CT检查,值得广泛运用与临床诊断中。

关键词:核磁共振;CT;急性颅脑损伤;诊断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0--01

颅脑外伤是指由于外力撞击或压迫头颅或脑部形成的损伤,随着如今社会建筑工程和交通科技的发展,高空坠落、交通意外、利器外伤等危险事故发生率也在增加,颅脑外伤已成为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常与其他部位损伤合并存在[1]。受伤后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2]。随着影像技术学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临床多以CT与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3],本文通过研究,进一步分析CT与MRI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1-2020.12收治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25:25,年龄22~88岁,平均(55.86±14.32)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交通事故、重力击打、其他分别为10、31、6、3例。两组上述资料基本一致,P>0.05。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标准[4];(2)均表现为头部疼痛、头晕、抽搐、恶心等症状;(3)就诊时间<72h,且为首次接受治疗;(4)无相关检查禁忌症;(5)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字。

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波动较大、无法移动者;(2)合并其他脏器慢性疾病者;(3)体内存在金属物,对影像学检查存在影响者;(4)非首次发病者;(5)精神、沟通、认知等方面存在障碍,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CT检查选择西门子公司生产64层螺旋CT机(Definition AS),协助患者做常规平扫,管电压125Kv,管电流125mA,层厚10mm,每层间隔10mm,常规扫描后经肘前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100ml予以加强扫描,流率3ml/s,动脉期30s,静脉期60s~80s,平衡期240s。扫描完毕后,在MMWP工作站采取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容积再现,曲面重建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

MRI检查选择飞利浦公司3.0T MRI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先行矢状面T1WI及横截面T2WI扫描,层厚3mm, 间隔1mm,常规扫描后经肘前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0.1mol/kg予以增强扫描,流率2ml/s,层厚3.2mm,每层间隔1.6mm,在第 30s、70s、240s进行三期增强扫描,需要时扫描整个盆腔。所有扫描图像均进行专业处理。

1.3观察指标

(1)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及漏诊率情况对比。

(2)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对不同血肿厚度检出率对比。包括<1.5mm、1.5~6mm、6~9mm、>9mm。

(3)两组不同部位损伤检出率对比。损伤部位包括轴外、脑内,脑内部位包括额叶、额颞叶、颞叶、顶枕叶。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检出率情况对比

MRI检出例数为49例,检出率为98.00%,漏检例数为1例,漏诊率为2.00%;CT检出例数为44例,检出率为86.00%,漏诊例数为7例,漏诊率为14.00%。由此可知,MRI检出率高于CT,且漏诊率低于CT,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1。

2.2 不同厚度血肿检出率对比

MRI对不同厚度血肿检出率均高于CT,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2。

2.3 不同部位损伤检出率对比

MRI轴外损伤检出率为14.00%,脑内损伤检出率为46.00%,均高于CT軸外损伤检出率2.00%,脑内损伤检出率12.00%,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颅脑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各种器具对头部的损伤,约占全身损伤15%~20%,常与身体其他部位损伤合并存在,且病情危急,抢救困难大,随时出现生命危险,若未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死亡[5]。发生颅脑损伤后微循环灌注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易导致全血黏度过高,引起多个器官缺血缺氧,同时血液黏度过高,血液循环阻力增加,造成微循环障碍,从而加重脑损伤程度,并且神经功能损伤易引起水肿、出血以及炎症反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6]。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疾病转归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多采用MRI、CT检查对急性路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其中CT常用于早期诊断,是因为其具有检查用时短,操作简单便捷,结果可在3~5min内得出,适用于对病情紧急的患者进行初步诊断[7]。本文研究得出,MRI检出例数为49例,检出率为98.00%,漏检例数为1例,漏诊率为2.00%;CT检出例数为44例,检出率为86.00%,漏诊例数为7例,漏诊率为14.00%。由此可知,MRI检出率高于CT,且漏诊率低于CT,且MRI检查对不同厚度血肿及不同部位损伤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是因为CT作为较传统的检查方式,通过计算机对仪器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此确定病变部位,及时反映颅脑及周边组织的损伤情况,但是其在检查过程中易出现伪影,对少量积液积血的情况漏诊率较高。而MRI检查是通过脉冲发出磁共振信号,再收集人体内的电磁信号,对人体软组织进行立体成像,可提供多方位的断层图像与三维图像,有效避免出现伪影,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厚度较薄的血肿以及体积较小的损伤病灶,以此提高检出准确率,降低漏诊率[8]。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路脑损伤的诊断,MRI检查方式检出率更高,包括对不同厚度血肿、不同损伤部位,MRI检查准确度均高于CT检查,值得广泛运用与临床诊断中。

参考文献:

[1] 余佩君,华政权. 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J]. 贵州医药,2019,43(12):1978-1979.

[2] 潘仕文,龚建平,张伟,等. CT、磁共振检查急性脑损伤的比较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7,37(z1):98-99.

[3] 魏发伟. 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8):148-149.

[4] 杜雪峰. 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4):193-195.

[5] 宗新顺. 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1):43-44.

[6] 张富丽. 浅谈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0):30-32.

[7] 刘晓亮. 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3):172-173.

[8] 朱媛. 急性颅脑损伤应用核磁共振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243-244.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诊断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退变影像学研究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