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疗法对COVID-19隔离人员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与治疗

2021-10-21 15:22王倩王海霞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疗法参与者

王倩 王海霞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为控制疫情,各国有大量人员需要进行检疫隔离。在生活和活动范围受限的隔离期间,很多隔离人员会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加之受医疗和隔离环境的限制,很多心理干预手段不易展开。奥尔夫音乐治疗具有可操作性强、经济实用、针对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在隔离人员心理问题的干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围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新冠肺炎疫情的隔离人员为例,研究奥尔夫音乐疗法作为隔离人员心理问题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COVID-19;奥尔夫音乐疗法;心理应激问题;隔离人员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此次疫情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短时间内迅速演变为全球范围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举国上下通力合作,积极抗疫,目前我国已有效控制疫情,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肆虐,同时病毒变种不断出现,再次挑战和考验人们的抗疫能力。新型肺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我国推行的“确诊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普通人居家隔离”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疫措施。严格的隔离措施将相关人群隔离,可以阻止其在社会上流动,避免疫情传播,保护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相关的隔离措施也给相关人员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这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冲击会对隔离人员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可能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

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隔离人员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规模暴发期间,相关部门或人群需要采取不同程度的隔离措施,以减缓或阻断疾病的传播。检疫隔离措施(quarantine)指的是对可能接触过传染病人的相关人员进行隔离,将其限制在有限的生活和活动空间内,进行相关医学追踪和观察,从而确定该人员是否染病,以便及时采取医疗救助措施,降低其感染他人的风险。检疫隔离一般分为三种方式:针对疑似病人的医院隔离、针对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和针对普通人的居家隔离。以上这些都是为了防止疫情传播,降低周围人群的感染风险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但因为隔离人员的生活和活动范围受限,与人交往受限,其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与计划被迫发生改变,加之担心病情舆情等,他们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SARS(非典型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彭月娥等发现,在被隔离人群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因子中,恐惧、焦虑、抑郁的分数最高[1]。许辰、莫阔、刘笑彤等就COVID-19隔离人员进行的相关心理调查发现,隔离人员的焦虑、恐惧、知觉压力、紧张感、失控感、失眠程度以及抑郁症状得分都明显高于国内常模[2]。

总体看来,隔离人员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

第一,对未来患病的担心与恐惧。隔离人群一般与确诊患者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存在被传染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出于对自身健康和家人健康的担忧会产生焦虑与恐惧等心理问题。

第二,对舆情导向的担忧。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真假信息混杂,而对外界情况和疫情的不了解,会加重人们的猜疑和担心,群众对信息的解读与传播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大量的信息会让隔离人员失控或产生恐惧心理。

第三,生活与社交习惯的打乱。隔离人员原本的生活工作状态被打乱,原有规划无法按时顺利进行,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较大影响,这加剧了个体的精神压力和心理不适感,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

第四,生活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处于检疫隔离期的人员长时间处在有限空间内,生活和活动的自由度受到限制,每天的生活和活动内容较为单调,缺少变化,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心理憋闷感等。

第五,社会交往与交际的受限。隔离人员长时间远离自己的工作伙伴与朋友,与他们缺少近距离的互动与沟通,同时担心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易产生恐惧、焦虑、失眠、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3]。

2 奥尔夫音乐疗法(Orff music therapy)简介

奥尔夫音乐治疗(Orff music therapy)是建立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于20世纪早期创立,以“原本性”为标志,倡导音乐是本能、最接近自然、最原始、能被每个人学习和体验的人类活动。

该体系最开始应用于普通儿童的音乐教育,创立者卡尔·奥尔夫并未有意识地将音乐教育方法与音乐治疗相结合,但他的很多观点与音乐治疗领域的一些重要原则契合。1969年,朱迪思·贝文(Judith Bevans)第一次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治疗相结合,在针对盲童的音乐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奥尔夫教学法与音乐治疗的融合越来越普遍,逐渐在特殊教育和音乐治疗领域推广开来。

奥尔夫音乐治疗属于主动音乐治疗的一种,该方法尽可能地动员一切有效的音乐媒介(语言、歌唱、乐器、运动、舞蹈、戏剧等),同时运用许多不同的表达模式,比如诗歌、戏剧、哑剧等,通过多重感官的协同参与,利用身体动作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响应,多声部以及乐器的参与配合,引起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刺激和反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者的身体和心理机能,协调其身心,使其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该治疗方法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儿童自闭症、情绪障礙、儿童学习障碍、智障人群、老年人群以及精神障碍康复人群的辅助行为治疗中[4]。

3 奥尔夫音乐治疗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应用优势

奥尔夫音乐治疗可以为隔离人员的个人心理健康、家人互动提供非常有效、简便易行的心理辅助治疗。特别是该方法植根于儿童音乐教育,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已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处在隔离期的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不易对某一事物保持长时间关注等天性,奥尔夫音乐疗法可以帮助他们在较长时间、狭小的活动区域、有限的活动内容中较快乐地度过隔离期。该音乐疗法要求参与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如歌唱、乐器演奏、舞蹈、戏剧表演等,在参与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躯体和心理机能,达到促进身心康复的目的。

3.1 从语言入手建立节奏感和协作意识

奥尔夫音乐治疗法认为,语言与音乐密切相关,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沟通信息的工具,其中的呼吸、吐字、发音、语调、语气等与音乐的歌唱存在很多共性,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特别是汉语词语,主要构成形式为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朗读时的节奏重音与音乐的1/2、3/4节拍有天然的呼应关系,而且汉语声调的高低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与音乐的节奏旋律有很多契合点。因此,从语言的朗诵入手,可以很好地建立节奏感。从语言词汇入手,隔离人员即便不具备音乐知识,也可以感知音乐节奏与重音,大大降低入门难度。

3.2 声势的加入激发参与感与创作能力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会跟随音乐自然而然地产生身体律动,这是身体对节奏旋律产生的自然反应。奥尔夫音乐疗法引入声势练习。所谓声势,是将人类最原始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凝练成一些身体动作,比如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参与者通过对音乐节奏进行自然的感知,将拍手、跺脚等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强音乐活动的参与感,还能通过声势动作调动身体运动,提高身体机能。而且当参与者可以较熟练地模仿常规声势动作后,专业治疗人员会鼓励其配合音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声势动作和相关组合,这可以锻炼和培养节奏感,增强参与者的音乐记忆力、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这些练习极具趣味性与游戏性,对于长期处于有限空间、活动内容单调的隔离人员而言,可以丰富他们的隔离生活,增强人际互动。

3.3 “原本性”乐器的加入与创造性表现

奥尔夫音乐疗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奥尔夫乐器的开发和使用。这里的乐器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钢琴、提琴等乐器,它是奥尔夫基于“原本性”音乐理念设计的一套以节奏性为主的与人的机体表现相近、经济实用、操作性强、易于即兴演奏的乐器。奥尔夫乐器包括无音高打击乐器,有音高的音条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奥尔夫将乐器的操作技术难度降到最低,只要具备最基本的行动能力,参与者就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操作困难地进行乐器演奏。同时,非音乐素材也被广泛用于奥尔夫音乐治疗活动中,如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的水杯、水桶、盒子、围巾、木板、塑料球等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都可以作为乐器。隔离人员可以通过敲击、弹拨、吹奏这些专业或身边找到的乐器,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在玩耍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增强听辨能力以及肢体协调能力。

3.4 多种形式结合的音乐剧表达与创作

奥尔夫的音乐剧是指治疗师将朗读、歌唱、律动、乐器演奏、音乐游戏、戏剧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利用音乐节奏、旋律、情节、故事等,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音乐和非音乐素材、音乐和非音乐元素,引导参与者进行综合的音乐活动。音乐剧创作鼓励参与者主动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联想用故事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创作出音乐剧,鼓励他们通过音乐剧表达个人思想、宣泄个人情绪、发表自己的主张,以达到身心平衡,缓解或解决心理问题[5]。

4 奥尔夫音乐治疗针对隔离人员心理治疗疏导的具体应用

第一,组织隔离人员进行音乐感知活动,由治疗师通过远程设备播放一些奥尔夫音乐曲目,让隔离人员伴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自主活动,由专业人员跟踪记录不同音乐节奏和旋律下隔离人员的情绪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初步确定隔离人员喜欢和讨厌的节奏与旋律。隔离人员及其亲属也可以将隔离人员对播放曲目的喜好直接反馈给专业人员,由治疗师筛选出其中适合进行奥尔夫音乐治疗的曲目。

第二,在摸清隔離人员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好恶之后,制作相应的音乐清单,由治疗师通过远程视频或音频指导他们进行以音乐为基础的身体律动活动,比如在音乐伴奏下加入简单的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熟悉音乐节奏,同时通过初期的声势动作模仿,引导隔离人员在音乐的支持下挖掘自身的自然律动潜能,为中后期参与者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声势动作或音乐表达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础,维持其对声乐的兴趣和注意力,增强音乐参与感,借助音乐表达和宣泄不良情绪。

第三,在参与者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音乐的节奏后,由治疗师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即兴自主表达,可以是单纯的朗诵、演唱,也可以伴随声势的音乐参与,利用奥尔夫乐器,或者利用身边找到的锅碗瓢盆等进行音乐伴奏,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表演自创的音乐剧、舞蹈剧等。对于处在隔离期的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从他们熟悉的儿歌入手,加入语言、声势、乐器的表达,并且利用儿歌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孩子进行音乐剧创作,这可以丰富其音乐体验,缓解其心理问题,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第四,在奥尔夫音乐治疗期间,治疗师无法与参与者近距离接触,一般通过远程的视频或音频进行交流和指导,因此,应特别注意与参与者之间语言动作的沟通引导,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表达出来。支持和引导参与者从最初的被动聆听,到刻意模仿,到主动参与,再到最后能够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活动,在参与过程中降低焦虑、缓解抑郁、丰富隔离生活、增强亲人间的交流互动。

5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奥尔夫音乐疗法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对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处于隔离期的隔离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可行性,并对实际操作步骤与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该音乐治疗方法具有无痛苦、少刺激、简便经济、参与性强、操作性强、互动性良好等优势,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助治疗手段。随着现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奥尔夫音乐治疗更能为人们提供简易、便捷、针对性强的治疗服务,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月娥,何国平. SARS流行期间发热门诊隔离患者心理卫生的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2005,11(20):1682-1684.

[2] 许辰,莫阔,刘笑彤,等. COVID-19隔离人员焦虑与抑郁症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0,42(16):1613-1618.

[3] 张迪,田雨馨,伍新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隔离:心理反应与影响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1-41.

[4] 蒋丹平.我国奥尔夫音乐治疗研究初探[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4):129-136.

[5] 严丹翎.论奥尔夫音乐治疗的基本原则[J].音乐时空,2015(8):109-110.

作者简介:王倩(1980—),女,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文学艺术、通识教育。

王海霞(1972—),女,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文学、通识教育。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音乐疗法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辅助治疗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D202008041

猜你喜欢
奥尔夫音乐疗法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PACU 音乐疗法对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患者麻醉后恢复的影响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开天门联合音乐疗法治疗甲状腺腺瘤术前焦虑症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