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人物面具的艺术特征及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2021-10-21 14:27余茜李春晓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艺术特征

余茜 李春晓

摘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创意设计的灵感来源。藏戏面具作为我国藏戏文化中的重要视觉元素之一,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对藏戏人物面具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现代设计方法论提出适用于藏戏人物面具的创新设计方法,探讨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模式。

关键词:藏戏人物面具;艺术特征;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0 前言

藏戏是源于藏区民间,并活跃于藏区民间的戏剧[1]。藏戏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面具服饰,吸引着众多学者不断探究藏戏文化的魅力。藏戏人物面具作为我们了解藏戏文化的载体,因其独特的平面造型和象征性色彩而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个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设计师和学者更是在宣传文化美学、文化内涵的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探讨如何将藏戏人物面具文化通过现代设计的途径“创新生活化”是一个具备设计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课题。

1 藏戏面具的起源与发展

藏戏面具的出现与藏族先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相关。比如在狩猎活动和部落战争中,藏族先民习惯用动物的鲜血染红自己的脸,以此达到震慑敌人、鼓舞士气的目的。而在图腾崇拜和宗教仪式中,藏族先民想通过一种戴在面部的媒介,向祖先、神灵祈福,希望获得庇佑,这些都是藏戏面具产生的先决条件。随着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面具艺术先与苯教结合,又与佛教融合,并以羌姆和藏戏的形式走向民间。而后,民间歌舞、宗教艺术、百艺杂技,以及佩戴面具演绎生活中的场景,这些形式的文化表演都在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百花齐放,成为藏族面具艺术蓬勃发展的开端[2]。也正是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用山羊皮制作的平面面具,即白面具。在14、15世纪汤东杰布时期,古老的白面具藏戏直接吸收了民间歌舞、原始祭祀艺术、图腾舞蹈、宗教舞蹈羌姆及其他的面具艺术,形成了丰富而精致的蓝面具藏戏。

2 藏戏面具的造型

可以按照造型的不同大致将藏戏面具划分为四类,即人物面具、动物面具、神衹面具、鬼怪面具[3]。人物类面具是其中最具世俗性的面具种类,而动物面具、神衹面具、鬼怪面具都在不同程度上沾染了宗教色彩。神衹、鬼怪都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为了方便叙述,后文将两者合并称为鬼神面具一起介绍。

2.1 人物面具

藏戏表演中常见的人物类面具大都是平面造型,由于平面形制的特殊性,面具往往选取较为轻便的动物皮、呢料、绒布等组合而成。不同颜色的人物面具象征着不同性格和身份的人物角色,如渔夫或猎人所戴的蓝面具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大修行者所戴的黄面具是智慧和功德的象征,屠宰者所戴的白面具是慈悲和纯洁的象征,国王所戴的红面具是权利和威严的象征,王后所戴的绿面具是功德的象征,舞女所戴的半白半黑面具是奸诈的象征,反派所戴的黑面具是妖邪和罪恶的象征。但色彩的象征意义并非是绝对的,有时也会为了服务剧情而有所变化。

2.2 动物面具

动物类面具的造型除了有动物脑袋和全身皮毛的假形面具以外,也有部分是假头面具[3]。藏戏动物类面具无论在造型还是色彩上,都极为还原动物的原本面貌,因此在风格上极其写实。藏戏中动物面具的造型,是藏族人民对动物直接观察、描绘的结果,未经艺术加工的原生造型给人以质朴之感。有时动物角色的真身是主要的人物角色、神佛和菩萨。

2.3 鬼神面具

藏族寺庙神舞的宗教性质浓厚,有些鬼神面具的造型奇特夸张是为了满足酬神、驱邪、禳灾、祈福的功能。藏戏鬼神面具通常象征着护法神、密宗本尊、妖魔鬼怪和具有神性的动物精灵[3]。妖魔鬼怪类面具有两种,一种是原先祸乱人间的妖魔,后被神所降服,并劝化成了一种保护神;另一种则纯属妖魔鬼怪,由于其奇特夸张的造型及神秘的宗教性质,常常令人生出敬畏或恐惧之感。通过佩戴这些鬼神面具,人类似乎拥有了某种和鬼神对话的能力。

3 藏戏人物面具的艺术特征

藏戏面具因其独特的地域性而表现出强烈的藏民族特性。藏戏人物面具恰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民族特性,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也是吸引众多学者和设计师进行研究和设计应用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研究,归纳出藏戏人物面具主要有三个艺术特征。

3.1 藏戏人物面具的平面软塑独创性

如今藏戏表演中常见的人物面具大多是以织物制成的平面软塑式面具。平面软塑的独创性也让藏戏人物面具成为面具历史上风格独特的面具类型。因为从古至今,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已经发掘和研究的各民族面具中,无论是祭祀面具,还是舞蹈类面具,抑或戏剧面具,大部分面具的造型或为半立体硬塑面具,或为套头式假头面具[3]。其他各民族面具的制作材料通常为金属、木头、布、纸,而藏戏人物面具的制作材料通常为动物皮、呢料、绒布。因此藏戏人物面具在形制和制作材料上都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面具所区别,同时其简约的平面造型,轻便、可替换的制作材料都能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3.2 藏戏人物面具的世俗娱乐性

藏戏本身是一种藏族民间的表演艺术,戏剧的情节多改编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剧的主要目的也是娱乐大众,因此藏戏在各个层面上都尽可能地做到了通俗易懂,同时藏戏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倡导人们积极向善的世俗价值观。在藏戏面具中,人物面具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与娱乐性,因为人是世俗世界的主体,而藏戏表演的娱乐对象也是人,通俗是世俗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3.3 藏戏人物面具的色彩象征性

藏戏人物面具的色彩象征性表现为能通过不同的色彩让观者大致了解角色的性别、身份,甚至直观地了解人物的善恶,这也是藏戏人物面具世俗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如佩戴白色面具的一般是慈悲、温和、纯洁之人。佩戴黄色面具的一般是活佛、仙翁这种得道、长寿之辈,具有智慧、神圣的特点。佩戴蓝色面具的一般是藏族文化中的勇士,如渔夫、猎人等角色,具有坚毅、勇敢沉着、有胆识、敢于斗争的特点。佩戴红色面具的一般是作为掌权者的国王,具有奋进、智勇的特点。佩戴绿色面具的一般代表女性,如王后、母亲、牧羊女等角色,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佩戴黑色面具的一般是凶恶之人。佩戴半白半黑面具的一般是两面三刀、嘴甜心毒、专门挑拨离间之人[4]。在藏戏人物面具常见的颜色中,除带有黑色的面具外,其余颜色的面具含义基本都是正向的,这反映了藏民族以善为美的审美观念。由简单色彩到复杂人物特性的直接表达,也反映出藏民族较为原始的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识。

3.4 藏戏人物面具的剧种象征性

剧种象征是藏戏人物面具象征性的另一体现,如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都是以戏剧开场出现的面具来命名该剧种的。这种以出场角色面具为剧种命名的情况在其他民族的戏剧中并不存在。在藏戏人物面具中,无论是白面具还是蓝面具的造型都是以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形象为基础设计而成的,因此藏戏人物面具本身就有类似纪念意义的象征性。藏戏人物面具也不单单是面具,它还是有着美好寓意的吉祥物,如蓝面具代表勇敢正义的勇士,上面还饰有吉祥寓意的纹样。

4 藏戏人物面具元素的创意设计方法

在藏戏人物面具、动物面具、鬼神面具之中,人物面具显著的色彩象征更能直接反映善恶、美丑,继而联想到藏戏中表现的人情世态,引人深思。并且由于藏戏人物面具的平板式形制,以及对材质的包容性,将藏戏人物面具元素运用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之中具有天然的转换优势,这也是探究藏戏人物面具文化创意设计可行性方法的突破口。

4.1 基于时尚生活态度的设计载体选择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融合创新需要选择适合的设计载体。西藏较原始的地理环境使得藏戏人物面具在艺术表达上略显简单、直接。因此需要打破对传统文化的固有印象,增加设计载体的使用场景,合理应用抽象化、概括化的设计方法,舍弃或保留部分原始材料,综合应用具有时尚感的现代材料和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创类产品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因此在设计时需要以此为依据,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使其具有设计感、趣味性和历史感。

4.2 基于平面软塑特征的要素提取法

藏戏面具具有平面软塑独创性,基于此,平面人脸造型和象征性色彩是人物面具的典型要素。提取典型要素并应用于设计,能较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设计感和历史感。在现代平面设计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文创类产品大多是基于平面设计构思设计的,造型和色彩是决定产品是否具有设计感和趣味性的重要因素,提取造型和色彩的相关要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藏戏人物面具的特征,不仅让观者更有记忆点,还能提高认同度。

在设计藏戏人物面具的文创类产品时,可通过提取其色彩语言以及视觉元素,为创意图形提供更加丰富的基因数据。随着人们对个性化设计的需求增多,文创产品也不必拘泥于单一用色。藏戏人物面具的每种色彩都有其象征意义,人有多面,多种色彩的不同组合恰好可以表达复杂多样的人性特征。可通过某种色彩在整体用色中的占比,反映该种性格特征的占比。为了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要适当打破传统配色模式,通过对比色、类似色、互补色的运用创造新的视觉感受,丰富藏戏人物面具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产品的创意价值。

在设计藏戏人物面具相关的文创产品的造型时,可通过提取面具上的五官元素及装饰元素获得创意灵感。要将五官轮廓进行合理的抽象化描绘,或单纯以线条、图案去重新定义原图形,在设计中突破原有的图形排布逻辑,避免直接组合。通过要素提取法提取色彩、造型,能使文创产品呈现一定的设计感。

4.3 基于可识别元素的创意构成转化法

完成基于平面软塑特征的要素提取后,需要以更具艺术性的元素创意构成转化法增强文创设计产品的可识别性。构成是画面的视觉形象关于认识和知觉的一种思考方式,它是对复杂形象的简化、提炼和升华。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主观创造力和理性推理,保证设计产品的可识别性,避免从文创产品中立即窥到藏戏人物面具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在打破对具体形态的描绘后,观者仍旧能跟寻设计师的理性逻辑看到隐藏其中的藏戏人物面具的构成要素,如造型、色彩、排布等。

藏戏人物面具多为平面面具,因此可以看作是简化的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经过二维转化后以立体化视觉语言呈现,新的表达形式也会为产品的构思设计带来更多灵感。二维转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充分了解藏戏人物面具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如此才能够满足人们日渐个性化、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并引导人们感受文化之美,关注文化内涵。

4.4 基于传统文化价值创造的设计实现

文创产品的设计基础是文化,只有出色地表达了文化内容,才会具有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价值。文化传达就是文创产品设计的宗旨。消费者通过购买文创产品,获得关于藏戏人物面具文化的信息,并享用其文化价值。为了优化消费体验,应该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设计者往往需要植根藏戏文化土壤进行深入研究,立足市场,洞察消费者心理。设计者成功对消费者进行文化输出后,基于文化价值的设计才能得以实现。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藏戏中人物面具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基于平面软塑特征的要素提取法和基于可识别元素的创意构成转化法。二者实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畅想,从来都不能抛开文化去谈设计,因此在设计前需要总结设计构思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为了让设计作品进一步体现出藏族的地域性特征,有时需搭配场景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同时还应借鉴多领域的设计方法。设计者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深入挖掘藏戏人物面具文化,肩负好传承与保护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陈怡琳.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2] 马达学.青海民间藏戏面具藝术[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3):38-41.

[3] 杨嘉铭,赵心愚,罗布江村.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57-61.

[4] 刘志群.西藏傩面具和藏戏面具纵横观[J].西藏艺术研究,1991(1):58-70.

作者简介:余茜(1996—),女,江西赣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时尚艺术设计。

李春晓(1976—),女,浙江温州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服装配饰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2-2020062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艺术特征
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创新分析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