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2021-10-21 17:50刘晓玲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文化建设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活动,使陕甘宁边区焕然一新。本文通过整理大量相关文献与著作,对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历史背景、策略、特点和启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既能回顾这段历史,巩固历史知识,又能从中获取经验,这对我国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3

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是抗战时期文化事业的一次伟大尝试,是具有大众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先进文化建设,是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一朵奇葩,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其他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今天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发展局势,我们既需要回望过去,也需要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荣时刻,通过梳理国内关于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能使我们从中总结经验,以适应新的文化建设需要。

1 陕甘宁边区文化的内涵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更改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整理文献发现,在研究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文章中,大多数学者都提到了陕甘宁边区文化这个词组,只是没有明确地给陕甘宁边区文化下定义,但能从他们的描述中领悟学者们对陕甘宁边区文化内涵的理解。路瑾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意义》一文中,对陕甘宁边区文化发展概况、文化建设的特点和意义进行了描述。通过他的描述可以知道“陕甘宁边区文化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多种形式出现的,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多样性特点的新民主主义文化”[1]。刘继青和王志强总结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成就、特点、主要经验,通过他的描述,笔者领会到陕甘宁边区文化是以服务抗战为核心的、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一起推动陕甘宁边区发展的文化[2]。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内涵一直都有争议,对于陕甘宁边区文化的内涵依然如此。一些学者通过研究陕甘宁边区的概况,对陕甘宁边区文化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冯香媛主要从目的、主题、主线、作用四个方面来理解陕甘宁边区文化这个名词,她认为“陕甘宁边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且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3]。

2 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

陕甘宁边区成立后,党中央决定在这里进行文化建设是经过了多方面考虑的。学术界对于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历史背景的研究已有比较成熟的看法,学者们一致认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是多方面的,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而文化建设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借助文化战场这软实力方面的竞争才能取得胜利;二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向成熟,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共产党人认识到边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可以领导边区文化建设;三是边区所处位置是党中央所在地,在抗日战争中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比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更适合发展教育、开展文化运动。冯香媛在其文章中详细分析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以上三个观点均有提到,但其强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伴随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伟大工程,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引,中国革命的道路还不知道在哪。喻志桃在文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中,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方面来分析陕甘宁边区进行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其指出“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文化建设对抗击外来侵略者和促进民族独立有很大的作用,它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所以受到了党和边区政府的重视”[4]。田遵辽也认同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是多方面的这个观点,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部分观点上文均有提到,但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民党投靠美帝国主义,与美国订立大量卖国条约,出卖国家主权,使美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进一步加深”[5]。面对文化侵略加深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捍卫国家的主权。

3 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策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遭到巨大破坏,特别是沦陷区的状况更为严重,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于是加紧对沦陷区的文化建设进行指导,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文化环境的举措。学者们都比较关注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冯禹君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教育、科技、文艺、新闻出版等方面实施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田遵辽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也从教育、科技、文艺、新闻出版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只是他还看到了法制建设对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在文中列举了关于加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五项措施,分别是制定宪法性法律文件、构建刑事法律体系、构建民事法律体系、構建诉讼法律体系和构建廉政法制。而何鸿志则在文章《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及其现实意义》中从教育、文艺、科技、群众文化、新闻出版等方面列举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其中教育、科技、文艺和新闻出版这四个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有提到,说明这四方面的措施对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也有学者是将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相关举措与取得的成就融合在一起写作,正是有了相关的措施才会有成绩,所以他们在写成绩的过程中会顺便提到措施。正如吴常兴在其研究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章中,写出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措施与取得的成就;刘继青、王志强合作的《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研究》一文的写作思路也是一样的;早年间,石洎在写《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时就从教育、卫生、艺术等方面写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他们的观点主要集中为以下五点。一是在教育方面。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文化建设,创办了多所宣传文化教育思想的学校,提高了边区人民的素质,减少了文盲人口,还形成了完备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二是在科技方面。由于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重视,取得了很多科学成就,提高了边区的科学技术水平,使人们慢慢不再那么迷信。三是在医疗卫生方面。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多家医院,并积极宣传科学卫生知识,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中西医并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四是在文艺方面。边区开展了丰富的抗战文化运动,提高了大家的抗战热情,激励战士勇往直前,奋战在一线,还成立了许多文学、艺术社团,表演形式丰富多样,给边区人民和部队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五是在新闻出版方面。狠抓新闻出版工作,陕甘宁边区出版了50多种马列著作和30多种报纸杂志,给边区人民提供了阅读刊物,有利于他们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改善了信息闭塞的现状。

4 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特点

政治和经济环境会对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何鸿志认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服务于抗战的时代主题相呼应。李晓华在文章中同样写道:“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实用性文化操作。”[6]他们都认同当时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为战争服务。赵燕认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另一个特点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它是一种新型文明建设”[7]。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当时的边区可能还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具有大众性,以大众需求为导向,这是很多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冯禹君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总结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特点时提到了这个观点,田遵辽、何鸿志、刘继青、王志强、李晓华等研究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学者们也都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到了这一点。郭永学认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8]。它的主题和题材新颖,主要反映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它的形式简单,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懂。有的学者认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刘世忠专门研究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其在《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一文中指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9],刘继青和王志强也认同刘世忠的观点。除此之外,刘维民认为文化建设群体的多元性与整体性也是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特点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刘维民写道:“边区文化建设涉及多个群体,包括领袖、知识分子、普通群众、华侨与国际友人等,他们对边区文化建设都作出了奉献”。[10]文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光靠一党的力量难以完成。

5 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于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学者们看问题的眼光也在不断进步。较早研究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启示的学者主要从边区取得的成就方面去思考,比如黄家盛、喻志桃、吴常兴、何鸿志、田遵辽等,他们在分析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启示时观点大致相同,只是有些表述不同。近几年,学者们结合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当今文化建设的需要,从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設中吸取教训,得出了更多、更不同的启示,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新颖。此前的学者们关于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启示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点。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高度重视是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保障;二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三是文化建设要与群众取得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四是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要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五是要坚持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反映时代主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建设需要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冯禹君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提出文化建设应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冯香媛根据党的十八大的重要指示,总结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认为我们要处理好四种文化关系,分别是一元文化和多样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

6 结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遭到巨大破坏,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重视下,陕甘宁边区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从艺术、科技、文艺、医疗卫生、新闻出版等方面进行大整改,为抗战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边区人民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人民基本素质提高,文盲率明显下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伟大实践,是革命战争年代盛开的一朵鲜花,它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启示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本文对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能够使我们更加系统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还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经验,付诸实践。虽然经过学术界的长期研究,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近几年关于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期刊与论文较少,研究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关于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新的观点等待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当前已经进入新时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增强文化自信,以史为鉴,认真总结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瑾.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意义[J].才智,2018(3):233.

[2] 刘继青,王志强.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1):97.

[3] 冯香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7.

[4] 喻志桃.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5] 田遵辽.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D].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3.

[6] 李晓华.论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J].长白学刊,2006(6):95.

[7] 赵燕.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及其启示[J].黑龙江史志,2009(24):157-158.

[8] 郭永学.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简述[J].社会科学战线,2000(2):269-271.

[9] 刘世忠.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先进性[C]//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纪念陕甘宁边区成立七十周年论文集.陕西省社会界联合会/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学研究会,2007:11.

[10] 刘维民.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刘晓玲(1998—),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文化建设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