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造云

2021-10-22 05:16何己派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计算资源京东数字化

何己派

说起京东,外界的第一反应是快。

反映在财报数据上,今年二季度,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缩短至31天,履约费用率降低至5.8%。换言之,31天实现仓库里的货全部清空更新一遍。对于一家管理着900万自营SKU的公司来说,这是个难得的水平。

背后的技术力量是京东云。目前,京东的零售订单100%云上完成,京东物流、京东健康全量上云,京东“6·18”、“11·11”大促高峰期的稳定运转,都有赖于京东云计算资源的弹性使用和支撑。

2016年,京东正式对外开放公有云服务,相较其他对手,时间稍晚。不过,根据今年的Gartner行业报告,京东云在全国的IaaS服务规模已提升到第五名。

今年7月,京东云有了大动作,正式发布行业内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以及首个全面开放的PaaS生态“云筑计划”。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说,京东要用三年时间造4朵云,从更懂产业的云,发展成为最强的产业云、最低碳的云、最开放的云,以及拥有最丰富产业增值服务的云。

高礼强于2020年11月加入京东,此前曾在甲骨文工作过20多年,对于企业服务领域的产品业务、战略规划经验丰富。目前,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京东云作为集团面向政企客户输出技术的核心平台,承担了更紧要的任务。

对内,京东是京东云最大的“客户”,零售、物流、健康等板块的创新,离不开其支撑。对外,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的需求愈发多元化,考验云厂商的全栈创新能力。

今年以来,在组织架构层面,京东云经历巨变。京东将云与AI业务和京东数科整合,正式成立京东科技集团,进一步强化科技板块的一体化协同,重新梳理后,京东业务分工和品牌形象将更清晰。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东云已落地65个城市服务基地,服务超1500家大型企业,为8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超152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高礼强在接受《21CBR》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云服务厂商的比拼,远未到格局稳固的阶段,替代过去粗放的云业务以及项目制服务模式,客户需要的服务不是一个两个功能、方案,而是深入产业,陪伴长期转型成长的融合共生——这恰是京东云最擅长的地方。

根植产业

京东云是京东集团整个数字化的云底座,零售、物流、金融、科技、健康等所有核心业务,已经全面上云。京东云源自京东的产业实践,深入到产业中的方方面面,造就了我们和友商不一样的点——与产业连接非常紧密。23年数智化业务的快速发展,倒逼出一朵开放的京东云。

京东一头连接超过5亿的消费人群,另一头连接900万SKU的自营商品,体量庞大,涵盖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换句话说,京东的体系连接了数十万的品牌商和制造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我们遍布全国的仓储体系,以及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实现一天或者更短的时间送达。

在这个过程当中,各行各业多多少少都和京东的产业生产交集。品牌制造商就不用讲了,本身京东就是它的一大重要销售渠道。其他的行业,比如一些国有企业也有解决供应链、商品、物流运输等问题的需求。京东的产业实践与许多行业聚焦的痛点,高度关联。

比如电商企业,以前关注的是从营销到售后的“后五节甘蔗”,现在京东将从“后五节”延展到包括产品创意、设计、制造在内的“前五节”,形成有机结合,从需求端到供应端全面联动。这样一个完整周期下来,从实物的供应链开始,叠加我们的服务,逐步对一个行业了解得越来越深,积累对市场、消费者行为的丰富洞察。

当京东云和药厂、医疗机构打交道的时候,因为有京东健康的存在,我们对这个产业的理解远远超过普通的云计算厂商。当京东云和3C企业交流的时候,因为京东在3C业务深耕多年,使得我们具备比友商更敏锐的洞察能力。

在云计算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寻求的不止是云计算资源,更多的是一起探讨,京东的经验和产业能力如何帮助他们完成数字化转型。由于京东面向的是相当丰富的商业场景,要求前端业务快速变化,整个系统架构完全浸入式地、弹性化地满足业务需求。这样的能力,恰恰是如今企业数字化转型最需要的。

例如,京东帮助东盟生鲜产业园实现了生鲜贸易模式的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消费者一键下单,水产品很快从东南亚原产地运送到中国的餐桌上。

我们搭建了中国——东盟一体化交易平台,这个B2B2C平台涵盖了B2B和B2C商城、京东专营店、物流履约体系、供应链金融及运营中心全链条服务,通过暂养池与高效配送,实现了生鲜的鲜活到家。

又比如“一带一路”沿线的兰州新区,这里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和重要枢纽。按原本的规划,京东云帮兰州新区搭建一个多式联运平台,用多种形式的交通工具完成货物运送,平台有效管理生产调度和运力匹配。在持续沟通中我们发现,兰州新区和京东集团可以做更多的产业融合。

兰州新区的货物在中国、欧洲和中亚之间有大量的贸易往来,我们对接自身的产业能力和跨境业务,打造了一个国际精品班列,实现货物送去送回,为兰州枢纽实现了3年超千亿产值。

当你积累了足够的行业Know-how,带着深刻的产业经验再去帮客户做数字化升级,能做的事情远不止是提供一些算力,或者构建一个所需的应用系统那么简单。大家聊的是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企业的产业能力与京东的产业能力如何结合,从而提升社会化供应链的效率。

開放系统

今年7月,京东云发布了行业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帮助企业实现所有数字化基础设施全面统一化的管理和调度。

这一操作系统,本就在京东内部运转了好几年。和其他企业一样,京东也遇到过混合基础设施的困局,打通自家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形成混合云后,得有一个操作系统方便管理和盘活计算资源,从自身复杂的云原生场景的大规模复杂实践出发,云舰应势而生。

开放云舰的决定,来源于客户的需求反馈。很多企业表达了对混合云的担忧,业务在两朵云上跑,万一这朵云有问题怎么办?涉及到多云均衡负载,若业务在一朵云上跑的时候计算资源不够,需要调用另一朵云时怎么解决?

达达向我们率先提出了做混合云操作系统的需求,而后,全棉时代等越来越多的京东客户也提到,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随时切换基础设施。所以京东云决定,把过去7年来在云架构的技术积累和实践,打造成标准的产品服务,帮助和我们遇到同样挑战的企业。

云舰对外服务的时间不长,对于新生事物,刚开始大家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客户中整体口碑不错,一是符合他们的发展要求,二是我们会跟客户一起开发共创,按需定制。

云舰的一大特性是全面开放,不仅全面兼容各类基础设施,实现客户视角的“一朵云”,同时全面开放PaaS,提供应用市场,京东与合作伙伴一道,为产业提供可运行在各种基础设施之上的一致PaaS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做的是一个开放的“安卓系统”。

开放的路线,除了自身业务倒逼,从云计算竞争的角度讲,我们也必然走这个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云厂能满足企业的所有需求。企业用云从过去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逐渐走向差异化、定制化方案。由于历史原因,云厂在各自的基础设施上发展自己一体化的PaaS应用,客观上导致今天很多企业和用户,上云容易下云难。

企业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自由迁徙,不应该受限,最上面的应用层和最底层的IaaS,没必要紧密绑定,这是我们的判断。云厂商如同电厂、水厂一样,只是算力和服务的提供者,企业使用计算资源如同使用电,不必知道它来自三峡还是山西,是火电、核电还是清洁能源,只需要它安全稳定,性价比高。云服务用谁家的,客户想怎么选,有他们自己的考量。

如果京东云是按自家IaaS的特点在上面开发PaaS,做个烟囱式的结构,也就走到了别的云的老路。我们想,这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把结构改了,在IaaS和PaaS层之间加了一层混合云操作系统,并且承诺,我们不做产品捆绑,产业客户使用京东云,上得来也下得去。

耐力长跑

大的赛道,京东主要看三个领域:to企业,to城市,to金融机构。具体做业务的时候,团队按垂直行业来组织架构。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个行业里的客户,需求有可复制性,从业务角度,提供服务的专业度和效率会更高,行业经验和生态系统也便于积累。同时,也设置了一些区域性组织,我们叫作“十二战区”,商务和技术团队建立在本地,就近服务企业客户。

做更懂产业的云,京东总结了一个TIES模式。

T指的是技术(Technology),怎么把我们的互联网、云原生的技术输出给产业;I是产业(Industry),跟产业要有深度连接,跟客户要有深入交流;E是生态(Ecosystem),不管做技术服务还是产业服务,靠京东一家是做不成的,必须整合生态和客户,做需求和匹配;S是服务(Service),这不是狭义上的科技服务,而是叠加了产业、政策的服务。

只有把T、I、E、S这几件事情都做好,京东才能真正把“产业云”这件事落到实处。

做公有云的时间节点,京东云比别的云厂商晚了几年,虽然少了先发优势,但后来者反而能更清楚地看到别人踩过的坑,不会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云计算的竞争,目前还远未到格局稳固的阶段。前些年的发展,主要受泛互联网企业对云计算资源的消耗和需求带动,在政企市场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技术实力较强的互联网巨头,用云的忠诚度也没有那么高,与云厂的供需关系是比较脆弱的。

多云应用的趋势愈发明显,先入为主的云厂,不见得就能安稳应对,任何后来者,只要能做好服务做好产品,就有机会。

云计算第二阶段的真正比拼,可能才刚刚开始,许多企业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增长的新课题,这不是简单的上个云就能解决的。

我在Oracle工作了很多年,现在来到京东,感受到这两类企业的差异确实非常大。当然,许多外企首先都是很伟大的产品公司,有一个标志性产品作为立身之本,比如Oracle的数据库、IBM的服务器,产品的生命周期长,过去很多企业客户愿意把大型、复杂的项目,交给这些头部IT厂商构建。

但现在已经不是做信息化项目的时代了。企业更信任云计算廠商,且愈发看重后者是否具备产业能力。做好单个项目不代表数字化转型目标达成,双方需要携手结成战略关系,分享经验和系统能力。开放共生,将成为数智化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相信,做to B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的事情,若to C是百米赛跑,那么to B就是马拉松,终点很明确,过程比的是耐力、竞争策略和体力分配。

猜你喜欢
计算资源京东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浅谈信息产业新技术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京东健康 首轮融资将超10亿美元
京东健康首轮融资将超10亿美元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一种作业调度和计算资源动态分配方法
基于云桌面的分布式堡垒研究
高校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