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推动一朵云的力量

2021-10-22 08:32陈智峰
中国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方芳温州市老师

陈智峰

方芳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备课组长、高级教师,曾荣获温州市教坛新秀、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等荣誉。

每位教育者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上孜孜求索,试图找寻朴素独特的育人价值与意义。对于方芳老师来说,教师更像是求学者的摆渡人,需要用“智慧”“耐心”,不动声色地启智润心。这种力量的爆发时而很快,在一句话、一堂课里实现;时而很慢,需要一生静候、渗透滋养。

一、在课堂变革中寻找支点

2008年,作为浙江省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初出茅庐的方芳老师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时值新一轮课改,彼时的她年轻且富有朝气,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教育理想正等待着被验证、实践。起初几年,她专注于课堂设计,反复推敲自己的教学语言,甚至一度觉得课堂就是教师演出的高光时刻,只要“节目”精彩,“观众”一定会捧场。渐渐地,她发现学生听腻了,看厌了,学习兴趣也飘忽不定,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看客”状态。这时,她才恍然意识到自己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如何教”上,却很少俯下身去看看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于是,她尝试研究由“如何教”向“如何学”转变。

2013年10月,温州市教育局发起了“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试点项目推进活动,方芳老师主动承担了一项课改任务—首批普高语文学科课改试点项目。这不正好与她的“学生视角”不谋而合吗?于是,她与同组教师进行课改理论与案例观摩学习后,经过半年酝酿,确立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三助式学本体验课堂”模式的探索。这个课堂模式的起源便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自助式”学习的本质就是有准备地学习。方芳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生命力和参与感的学习。因此,“课前有疑”才是课堂真正的起点,学生通过查阅、讨论顺利解开疑惑,一方面提升了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自信心。

课堂中,“他助”的力量不容小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帮助他人的成就感与快乐形成的内驱力是无穷的,学生间的互助也能让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记忆金字塔理论也提到,通过向他人讲述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成效是显著的。此时,教师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由灌输者变成点拨者,在偏差误区处点拨道明,在无须徘徊处适时指引,在争议论辩处给予准绳。教师的课中任务看似轻松了,实际上对她的备课量度与广度要求却更高了,课堂变得“一切皆有可能”,谁也不知道将会走向何处,这种无限可能性让师生活动变得灵动、有趣且不可复制。

既为“学本体验课堂”,方芳老师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用现在流行的词,就叫作“沉浸式学习”。于是,方芳老师借鉴了“生本”激励机制,将团队变成“荣辱共同体”,采用捆绑奖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大我意识”,很快学生便在语文学习上产生了归属感,形成了荣辱体系。一次,方芳老师带着学生学习《一朵午荷》,下面坐着观摩的听课教师,起初全班气氛严肃,学生正襟危坐,结果一到分享环节,学生们前呼后拥地跑着上台发言,完全忘记了下面还坐着听课教师,这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首课改项目,方芳老师直言这是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之旅。一方面,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学生打造了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养成了课前思考与带着问题进课堂的良好习惯。原本的沉闷课堂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时而讨论、时而沉思、时而辩论的活力课堂,这也是一次上下一心、精诚合作的实践成果。

课改的尝试增加了方芳老师教学上的信心与底气,也实现了她教师个人成长路上的反哺。2015年,方芳执教的《老王》课例入选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同年,她获得“区年度校本研修先进个人”;2016年,该项目被评为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优秀试点项目。

二、在经典诵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与经典诵读结缘,是因为方芳老师的另一个身份—朗诵社团指导师。每年丹桂飘香时节,学校都会举办“金秋诗会”诵读比赛。作为学校德育活动的一台大戏,大家都倾注了无数心血,从前期彩排、主持人指导到后期节目对接、评委工作,方芳老师也跟着忙前忙后,这种忙碌是充实快乐的,因为整个过程中,她总能看到许多同样热爱语言艺术的身影,也总能在每一届参赛选手中一眼相中诵读的“好苗子”。

每周三下午,学校都会安排一节社团选修课。课上,师生们以诗会友,只通过声音传递情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分享朗诵表演的技巧和经验,在一首首经典诗歌中回味吟咏,与诗人进行超时空对话。整个课堂没有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志同道合的默契。雪莱说:“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而一首经过诵读演绎的诗篇也定能像烟花一样,绽放意境与美感的火花。指导学生时,方芳老师强调经典文本的诵读首先要“读进去”,“读诗”要先从“解诗”开始。读《唐诗里的中国》要从文化内涵入手,把音韵平仄之美与古色古香之味读出来;读《我的南方和北方》要了解南北方地域的文化元素与文化差异;读《屈原颂》要深刻体悟爱国诗人的胸襟气魄;读《蒙古长调》要将自己置身草原黄沙,理解那份虔诚的呼唤。作品“读进去”了,情感就会自然流露,自信流淌。这时,方芳老师还得想办法让学生把作品“读出来”。为了表现作品,她带学生走出课堂,感受四季的交替与万物的盛衰。那时,经常能听到经典之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余韵悠长。学校的诵读氛围浓郁了,文化土壤肥沃了,学生优异的比赛成绩也就水到渠成。近年来,学生5次斩获市经典诵读一等奖、3次获省经典诵读二等奖,其中,2019年选送的作品《北方》在数百个全国作品中脱颖而出,晋级总决赛,获评“全国经典诵读比赛优秀作品”。方芳老师也多次获省市“經典诵读优秀指导师”称号。

为了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升,让朗诵社团的学习更富有专业性。方芳老师和她的搭档着手完善社团章程、管理制度、学习要求,并开发了校本特色的选修课程“中学生口语表达与朗诵技巧”“嘴上的艺术”。课程除了通过经典作品的诵读演绎提升表现力和感染力外,还加入从实用角度出发真实情景模拟下“有话题、有内容、有感情”的主题式演讲练习。为了动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还建立了“金话筒水平等级”评价体系,定期对学习效果进行评测。

诵读对一个学生的改变是直观的、深刻的。方芳老师总能看到一个个稚嫩的高一学生通过纠音、训练、演出、比赛产生的巨大变化。有的学生开始确立人生目标—播音主持;有的学生变得自信大方,敢于表达;有的学生还会因为对诵读浓厚的兴趣而更喜欢语文,热爱文学。再回看时,殊不知正是那一节节“诗情画意”的社团课,那一个个精细打磨的参赛作品,早就给孩子心中种下了感受美、表达美的种子,这种推动、这份唤醒,成就了生命的美好。

都说艺术应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在语文课堂中,方芳老师将诵读艺术贯穿始终。在她的课堂上,你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范读、师生共读如交响乐般的语言变奏曲,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旷达还是《声声慢》中的婉约悲戚,都能通过语言渲染通古达今。在《季氏将伐颛臾》的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不断诵读孔子的三个“求”所统领的三句话,来感受孔子的情绪变化与政治主张;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通过自读、对话读,读活、读实、读透角色;在《报任安书》教学中,一字一铿锵,字字锥心,读出一段“忍辱著书”的荡气回肠。一首首名章名篇“穿心而过,诵读而出”,让听者“为之动容,为之抽泣,为之开心,为之满心鼓舞”。她总跟学生说,在琅琅书声中方能“提正气,扬志气,立骨气,成大器”。

三、在班主任工作中实行爱的教育

今年是方芳老师承担班主任工作的第10个年头,她明白教师这个职业是个需要“交心”的职业。“亲其师方可信其道”,这是她在高中班主任蔡瑞琛老师身上深切感受到的教育的力量。为了读懂学生,拉近距离,她积极阅读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著作,考取了心理咨詢师证书。然而,面对一个个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理论也有使不上力的时候。后来,她明白了,所有的方法都抵不上一颗真心。因此,她一直以真诚激励学生、温暖学生、鞭策学生,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温馨的集体氛围。她经常对学生说:“能带优秀的你们是我的荣幸。”而她的学生也总能回馈给她无限惊喜。

每次毕业,学生都让方芳老师说点什么,那一下,不想过分煽情的她倒是克制了,故作轻松地说了一声:“常回家看看吧。”今天想起来,她却想把那番话说完整些了:“愿做不舍昼夜的花农,让思想之花在课堂上吐蕊绽放;愿悉心打理百花齐放的文苑,让文学精灵们纵情徜徉。它们可以是洗尽铅华的沉吟,也可以是涤荡心灵的感悟;无论是对真理的上下求索,还是对文学的不懈追求,都将是我与学生留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方芳老师认为,教师就是这样一个通过转变与提升他人从而达到内美的职业。这也是当时她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方芳温州市老师
直播幕后
画里柿乡
老师,节日快乐!
乐高世界
温州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老师的见面礼
平安夜的“火焰”
六·一放假么
动心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