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层次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教学设计

2021-10-23 01:35
中学物理·初中 2021年10期

王(伬玉)

摘 要:在“建构多层次教学模式体系的尝试”一文中,我们将课堂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四级层次的复杂巨系统.每一层次的系统功能是由其要素间有机联系形成的结构——教学模式所决定的,四级层次的结构建构出课堂教学模式的5种任务类型,从而形成“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为广大教师进行最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套系统化工具.本文将进一步介绍这种教学工具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关键词:多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0-0015-06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初中物理多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0ZC031).

作者简介:王(1967-),男,山东青岛人,本科,中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物理教研员,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论、教学模式研究.

从“系统论”角度看,完成一节课的教学,需要5种任务类型的教学模式:背景模式、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交流模式.它们分别构成了教学过程系统的4个层次,并且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和“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形成的课堂教学基本骨架中展开,由此形成“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工具.因此,进行最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变成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的搭建过程.

1 运用“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设计一节课的方法步骤

运用“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设计一节课,一般按“整—分—合”的步骤进行.

1.1 规划“课堂教学系统”的框架

通过教学形态联结模式、前后关系模式、五环节结构次数,组合成合适的“背景模式”,将一节课规划为1-3个“教学阶段”,也即1-3个“五环节结构”.

1.2 分别规划每一个“教学阶段”(五环节结构)的教学过程

按下列3个步骤进行规划.

第一步:整体模式+反馈模式.

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和“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规划一个“教学阶段”的框架:

首先,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将每个教学阶段划分为“整”“分”“合”“补”“测”5个环节.

然后,再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每个“分”环节划分为2-5个“学习—练习”(或者“自学—答疑”)小循环(“反馈环”)——分1、分2……分n.

第二步:探究模式.

用各种不同的“探究模式”组合规划“整”“分1”“分2”……“分n”“合”“补”“测”各个环节教学过程,使其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或问题解决过程.

第三步:交流模式.

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将每个探究或问题解决过程规划“翻译”成几个需要学生活动完成的小问题组成的“小问题串”,进一步将每个探究或问题解决过程之间相互衔接,最终将整个教学阶段规划成一系列首尾相连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1.3 将各教学阶段放在“背景模式”下审视,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审视,整体微调,使整个过程成为一个整体,符合各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和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整个过程符合心理学效应——“过桥抽板效应”,也即前后顺序符合逻辑递进关系,不走重复路.然后,将各教学阶段的“小问题串”连成一个完整序列.这个“小问题串”结构也就是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学习过程框架.

这样,通过上述过程,就可以迅速、完整、科学地将一节完整的课或者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系统”设计好.

2 运用“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设计一节课的典型案例

2.1 新授课应用案例——人教版第九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2.1.1 本课设计过程

(1)规划“课堂教学系统”的框架.

本节课运用教学形态关系模式——课前部分翻转模式,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部分:

翻转部分(液体压强现象,模型法及建构方法);不翻转部分(运用多种模型得到规律,解决各种应用).这样就形成了3个“教学阶段”:课前翻转自学阶段—课堂翻转内化阶段—课堂常规教学阶段.

利用如下几种前后关系模式设计各阶段之间的联结.

方法—引领模式:翻转自学模型法,引领后面模型建构的过程.

阶梯—递进模式:从液压现象到液压实验规律,再到液压公式,学习不断进阶.

模型—建构模式:通过一系列模型,建构液压规律假说、液压公式、连通器规律.

由此,形成“背景模式”——“三重五环节‘方法—引领式+阶梯—递进式+模型—建构式课前部分翻转模式”.基本过程如下.

课前翻转自学阶段:课前自学液体压强概念、现象、原因,模型法及分类.

课堂翻转内化阶段:对自学内容答疑;对液压现象实验检验,并发现液体压强的变化;让学生用一筐苹果建构液压模型.

课堂常规教学阶段:由苹果模型提出液压规律假设,然后实验检验,找到液压有关因素;考虑将这些因素拟合成数学公式,为此再建立液柱模型,借助模型推导,得到液体压强公式;进一步研究液压规律的应用,为此建构小液片模型,得到连通器规律.通过小结和检测,完成学习全过程.

(2)分别规划每一个“教学阶段”(五环节结构)的教學过程(具体详见表1).

(3)将各“教学阶段”放在“背景模式”下审视,形成一个整体.

2.1.2 具体教学过程(见表1)

其中,“小问题1”用“T1”表示,“小问题2”用“T2”表示……以此类推,下同.

2.2 复习课应用案例——人教版第九章“压强”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2.2.1 本课设计过程

(1)规划“课堂教学系统”的框架.

本节课运用教学形态关系模式——课前全部翻转模式,形成2个“教学阶段”:课前翻转自学阶段和课堂翻转内化阶段.

利用如下几种前后关系模式设计两阶段之间的联结.

方法—引领模式:用缺点列举法,引领翻转内化阶段的学习过程.

阶梯—递进模式:从翻转复习的概念现象,到翻转内化的重点问题纠错,学习得到进阶.

缺点—改进模式:翻转复习时的疑惑,在翻转内化时通过缺点列举法得到解决.

由此,形成“背景模式”——“双重五环节方法—‘引领式+阶梯—递进式+缺点—改进式课前全部翻转模式”.基本过程如下.

课前翻转自学阶段:学生在家利用微课和笔记复习本章概念、现象,发现和汇总疑点,形成第二阶段翻转内化的学习目标.

课堂翻转内化阶段:通过自学汇总疑点,课堂检测和小组解疑,形成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通过纠错去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重要概念和问答、计算、实验中的疑点和易错点.

(2)分别规划每一个“教学阶段”(五环节结构)的教学过程(具体详见表2).

(3)将各教学阶段放在“背景模式”下审视,形成一个整体.

2.2.2 具体教学过程(见表2)

3 结语

笔者作为物理教研员,经常参加一些教学会议,观摩课例展示,发现这些课例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没有章法,不成体系,讲到哪里算哪里,随意性强.显然,这对于完成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极为不利,更不用说实现围绕着挑战性主题进行严密规划、全身心投入的深度学习和提升核心素养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就是没有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待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原子论”观点.我们必须抛弃这种落后观点,从系统科學角度将课堂教学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其看作多层次的“复杂人工巨系统”,才能利用系统结构发挥出的功能解决这些问题.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正是这样一种有力的系统化教学工具.

参考文献:

[1]罗改霞.研究大学物理实验多层次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175.

[2]吴立岗.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3]周德群. 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4]王雨田.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5]王友云.重组教材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物理学科素养[J].中学物理,2019,37(06):18-19.

(收稿日期:202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