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2021-10-25 06:26策划执行王蕾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30期
关键词:老年人

◎策划执行/王蕾

当一部分老年人还在为跨越“数字鸿沟”咬紧牙关时,另一部分却已经开始熬夜玩游戏、网购买买买、狂刷短视频,活成当年自己口中那个“不争气的娃”。

成瘾项目五花八门

半夜不睡觉刷视频、一大早起床后就戴上眼镜戳手机、做饭的空当还要掏出手机刷刷“抖音”……总是听父母教训孩子少用手机,但这些年,很多老年人也成了“手机控”。“有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个小时。”央视财经曝出的这个数据令人吃惊。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在早上5~7点起床,并开始手机冲浪。有的老人熬出了“眼中风”,有的玩出了腱鞘炎,有的把退休金的一大半拿来“打赏”主播……曾经用来吐槽子女的那句“都是玩手机闹的”,如今却被许多老年人“复制”到自己身上。

章女士退休后和老伴开了一家中介公司,闲来无事刷刷“抖音”,看看短视频,时间一长,她开始沉迷其中,觉得看别人的视频不过瘾,开始自己拍“抖音”,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是她拍摄的场景,穿不同的衣服拍跳舞、跳操、唱黄梅戏,乐在其中。“她还拿各种道具假装音乐器材自拍来获得点赞量,衣架当小提琴、黄瓜当笛子……简直是中了‘抖音’的毒,现在生意也不管了。”老伴一脸无奈。

退休幼师李女士热爱戏曲,闲暇时总爱哼上几句越剧,通过智能手机接触到“全民K歌”软件后,她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对着手机唱到深夜。熬夜加上过度用嗓,李女士经常嗓子发炎,还影响到了家人休息,孩子们多次和她沟通无果。

张爷爷平时喜欢玩牌,退休后有了大把时间,每天放下饭碗,就窝在客厅沙发上打游戏,有时候一边吃饭一边出牌,家里成天响着“要不起”“超级加倍”等游戏音效。

网瘾老人是怎样诞生的

网瘾问题曾经高发于青少年群体,如今为何会找上银发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军萍认为,中老年人对手机之所以有依赖性,甚至比年轻人更强,一方面是他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接触手机的机会自然也多。另外,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身边能够接触到的人减少,精神容易陷入空虚和孤独,但从心理上他们依然渴望人际交往,有些老人通过微信找到很多老朋友。聊天、分享图片和文章,甚至是朋友圈里的“点赞”,都成为他们寻找存在感的方式。刷“抖音”、拍短视频,也满足了老人们类似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主播教训“窝囊男人”、演绎“不孝的标准”……这些在年轻人眼里或许很土、很无趣的内容,填补了老人大量的空白时间。

一方面,是信息流投喂、大数据杀熟、精准营销……在算法面前,很多人都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何况是涉网不久的老人。很多老人感叹:“这个App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一打开就知道我想看什么。”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用户增长趋于饱和,各大企业都在抢占下沉市场,而老年群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增量。所以你会看到各种占用内存小、对手机性能要求不高的极速版App,打着“一边刷视频一边赚钱”的口号,吸引老人主动融入其中。“一个20秒的视频得8个金币,看1250个视频可以赚一万个金币,一万个金币可以兑换一元钱。”本着“不要白不要”的原则,老人一边刷着视频,一边主动分享“拉新”,根本停不下来。有些老人则沉迷于“种水果”,虽然要浇几百上千次水才能收获一箱水果,偶尔还要答题,甚至半夜起来偷水滴,但他们乐此不疲。

网瘾老人成了谁的“韭菜”

本来,老人能找到点兴趣,有所寄托,不是坏事。但互联网的本质,是流量,是生意。但凡有利可图的地方,就少不了蝇营狗苟的勾当。等待着“网瘾老人”的,是数不尽的互联网骗局。

过去,老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线下、纸媒和电视。到了信息真假难辨的互联网上,他们往往更容易被“套路”。央视曾曝光一起“免费领鸡蛋骗局”。诈骗团伙通过免费赠送各种小礼品,获取老年人的联系方式,拉进微信群,在群里推广各种高价“健康养生”产品。有的老年人甚至被哄骗到相信“只要购买产品就能治病”,从而拒绝服药。

“3·15晚会”也曾曝光“手机清理软件陷阱”。这些名义上的清理软件,在老年人常用的新闻、小说App里,投放了大量广告,通过各种诱导话术吸引老年人下载。冠着清理垃圾之名,行窃取信息之实。并给这些老年人打上“容易被诱导和误导”的标签,持续给他们推送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性的广告。

还有那些传授“养生秘方”的“老中医”,更堪称是老年人圈子里的“顶流”。“Wi-fi致癌”“牛奶、豆浆不能空腹喝”“吃一包泡面,32天才能解毒”……这类毫无依据、毫无道理,看起来漏洞百出的谣言,搭配上“震惊体”文案,统治了很多老人的朋友圈。

如何判断是否成瘾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网络成瘾呢?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标准——“持续反复,难以自控”。网瘾产生后会出现如下几种表现:对网络使用的开始、结束、时长、频率以及使用场合失去控制;使用网络的举动优先于其他日常活动;尽管已经产生负面影响,仍然坚持使用网络。

网瘾给老人的身体和生活都带来了不少伤害。

首先,网瘾会影响身体健康。如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并引发胃溃疡;久坐导致血流不畅、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心肺栓塞猝死等;手机屏幕的强光刺激对于眼睛产生的伤害也不容忽视,不仅易导致结膜炎、青光眼、干眼症,还可能降低视力,加重老花眼。临床数据显示,近几年,因为用眼过度导致眼疾的中老年人数量逐年上升。

其次,精神、心理层面上,网瘾会令人产生易怒、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攻击性言行表现,有时难以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些人因为迷恋网络,不仅付出了时间成本,还支付了数额不小的金钱,导致其在面对家人时有负罪感。

网瘾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拒绝其他社交活动,家庭冲突也会增加。个别人会合并有抑郁症、焦虑症、酒精依赖等精神障碍。

三个方法给刷短视频“踩刹车”

有调查数据显示,刷短视频排在手机娱乐首位。在热衷短视频的人群中,老年人也占有一定比例,且数量正在快速增长。

为什么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短视频首先是时长较短,十几秒就能看完一个,即时反馈,即时满足。其次,短视频易操作,无须主动搜索,只要手指不停划动,感兴趣的内容就会不断推送到眼前,这是一种感官的强烈刺激,会使人情绪处于兴奋状态,逐渐上瘾并放弃思考。从生理角度来说,刷短视频会促使人分泌多巴胺,“收割”快乐,“囚禁”时间。

对此,专家建议,第一要明白自己刷短视频的目的。大部分人刷短视频,是为了放松,因此潜意识里,就将短视频和放松联系到一起。压力大了,刷短视频;心情不好,刷短视频。所以,要先破除这种联系。不要把看短视频当成唯一可放松的事,试着改变放松方式,比如可以看半个小时书籍或做些运动。

第二,统计自己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很多手机都有App使用时间统计,单次刷十几分钟可能不会产生负罪感,但看到一天刷了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浪费,从而刺激理性脑的启动,做出理性决策。比如直接卸载短视频App,或多在上面刷一些知识类、科普类等有用的内容,多少能学点知识。大部分短视频软件都会根据用户喜好推送,知识类内容刷得越多,娱乐类内容的接收就会相应减少。

第三,转移注意力,将刷短视频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及朋友,不仅可增进亲子关系,也有助于拓展人际关系,丰富生活。

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律。希望大家能分辨自己是否成瘾,并积极应对。

陪伴是最有效的“防沉迷系统”

如今,多家短视频平台都已上线“青少年模式”,但“老年人防沉迷系统”的建设仍然存在空白。

“网瘾”老人的出现,也折射出老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子女切忌用指责、纠正的态度去和父母辩论,劝说时要注意方式,要充分强调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尊重家长的地位和肯定他们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多给父母感情上的陪伴。

老年人“触网”也有积极作用。从调查来看,“触网”的老人普遍要比不“触网”的老人在幸福感、成就感等方面更高,在代际关系上和谐度也更高。所以,对于银发族“触网”应当“疏堵结合”、正确引导。

当下,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健康而又快乐地生活,不为网瘾所累,这是一道社会必答题。一方面,有关部门和社区应从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着手,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积极组织开展老人喜爱的文体活动,增强广大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子女也应加强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少些“屏对屏”,多些“面对面”,常回家看看,常陪着转转。亲情陪伴,才是老人最有效的“防沉迷系统”。

小编有话说——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网瘾老年人”并不是想在网上“找乐子”,只是想利用网络证明自己的价值。对此,我们要善意地接纳、耐心地引导,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老年人多提供一些发挥“余热”的舞台,这本身也是精神赡养的一部分。老人总要有一个依靠,就算没有网络,也会有其他。教会老人合理、科学、安全上网,是社会的责任,也是这个时代子女该有的孝顺。

猜你喜欢
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无“微”不至,才能让老年人更幸福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老年人,你为何得不到赡养?
老年人春节出行,如何保持身心愉快
老年人冬季起床应注意什么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