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生 顺势而上 打造现代生态校园

2021-10-25 01:20青军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

青军

【摘要】本文阐述生态校园的理念价值、思想内涵、育人功能,提出以生态教育驱动学校全方位发展,认为通过打造生态空间、开发生态课程、开展生态活动,可以为学生建设一个充满生态美的绿色乐园。

【关键词】生态校园 学校文化 学校环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14-02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十四五”规划建议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必然带来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教育必须主动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同步前进。南宁市位子渌小学坐落在美丽的湿地公园——心圩江边,是一所建在湿地公园里的学校,毗邻母亲河邕江、动物园、花卉公园等,周边是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学校生态资源、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丰富。结合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学校地域特点,我们把生态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指导原则,将生态教育融入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时代少年,整体构建积极向上与联动共生的校园新生态,打造“师生共创、共生、共享的现代生态学校”。它是一所展现生命活力的学校、一所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一所蕴含生态人文的学校。

一、顺应时代发展,赋予生态教育的时代内涵

生态校园是运用生态教育学和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学校规划、建设、管理,“人—环境—教育”浑然一体,环境空间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文明普及、学校和谐发展的学校生态系统。生态校园就是一所环境优美的学校、一所系统化开展环境教育的学校、一所不断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发展的特色学校。

一要赋予生态校园新的价值理念。学校要想建设生态校园,就要把握学校生态教育价值新方向,彰显生态教育的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求真、至善、尚美的基础上,全方位打造融人文、自然、历史景观为一体的空间,让学校充满自然之美、生命之真、艺术之意。让自然回到学校,让人回到自然。

二要赋予生态校园新的思想内涵。生态校园的意义和内涵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地方,而且是生命润泽和价值追寻的生命场。学校应当充满教育的诗意与自然,有校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学形态,有能开门见花、推窗见绿的视觉感受,能为师生营造亲近自然和感受人文的教育生活形态。

三要赋予生态校园新的育人功能。生态校园要满足师生教育活动、学习生活、生命成长的需求。校园处处皆课堂、样样皆课程,一砖一石都在述说着其中的历史、人文痕迹,一处一景都散发着对自然、对生态的审美品味。学生由丰富而真实的情感萌发出学习审美和学会创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生态观,为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二、营建生态空间,建设质朴优雅的优美环境

学校要注重营建生态空间的审美形态:对内,洋溢人文精神之温馨、细腻、精致之格局;在外,展现其质朴、干净、和谐,形随境生的整体美感。步入学校,自然之美、人文之丽,尽收眼底,或石,或水,或花,或木,或草,一处一景,一步一品,生态、人文、艺术结合,展现校园的内涵与生命力。

生态校园应有自然之美。我们因形就势,随势赋形,注重植被的群落与层次,将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进行立体式配置,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混合互补;注重植物的生态功能和审美需求;注重植物的色彩呼应和季相变化,并持续优化。学校将植物融入建筑,构筑出“有颜值、有品质、有乐趣”的生态空间,使校园形成一幅平面与立体结合、生机勃勃、错落有序、疏密相间的生态画卷。

生态校园应有丰富之美。学校充分考虑植物多样性,种植了80多种植物,小叶榄仁、蓝花楹、幌伞枫、火焰树等高大乔木不断向上生长,三角梅、紫藤、爬山虎等藤本植物向上增加校园绿量,使君子、鸡蛋树、黄槐、日日新让学校缤纷多彩。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植物园,花草树木成为孩子们身边一本立体的植物学读本。

生态校园应有诗意之美。學校每一处景观皆有诗意和美,是“一框一景,诗情画意”的视觉美感。学生置身花草林木间,享受清新的空气,绿意盎然,光影交错,读起诗来别有趣味。“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竹篱茅舍趁溪斜,白白红红墙外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随时随处体验到万物皆有时,自然即诗意的境界。

三、开发生态课程,给每个孩子全面发展的空间

学校以生态课程为载体,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让生态教育与学科知识相交融,让生活中的环保理念从模糊变精确,让孩子在探索中体验环境保护,让孩子成为善学习、细观察、勤实践、会反思的人。

一是立足课程,学科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学校根据学科目标和要求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例如,语文学科渗透生态情感教育,撰写生态报告、种植日志、生态征文;数学学科则融合环保数据的收集、统计、解读等;科学学科渗透大气扬尘、水质污染、水土保持、节约能源、食物链系等;思想品德学科渗透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方法、行为等;艺术学科则围绕生态教育主题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画、唱、演等。学校全方位提高师生环保意识,强化环保行为,提升生态教育的广度、深度、力度。

二是技术融合,多元课程。学校应是处处是课程,时时可研究的场所。校园里的植物挂上了定做的二维码。当你在绿植前驻足观察,就可以拿起手机、平板扫描,查到植物的名称科属、物种特征、经济意义、药用价值,还有相关的诗歌散文、故事传说等,海量资源尽在眼前,涵盖了科学、文学、数学、美术、摄影、绘画等多个学科。学校开发《校园植物学》系列项目式学习课程,让学生自带设备,通过“形色”软件在校园的各处观察和认识植物,并拍照分享到班级微信群。老师通过平台可以知道学生的位置和学习状况。这样一种基于“原生态”体验课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让学生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三是实践体验,融入课程。学校对面是湿地公园,是学生走进自然、体会自然、发现自然的主要场所。学校为此开发了集生态科普、艺术教育、科创教育、探究式学习、紧急救助于一体的课程,强调实践与体验,突出活动与渗透,讲求有效与趣味。学校利用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化环境,开展生物多样化、环境调查、生态保护等小课题研究;利用湿地公园的自然之美,开展摄影、绘画等艺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教学融合,使学生将学习与自然研究结合,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学会与自然共生。

四、开展生态行动,让生态理念生根发芽

学校组织学生走入生活,开展生态活动。学校建立“生态小志愿者社团”,让学生定期开展生态环保、生态宣传等活动,每周分区域护理学校绿色植被,维持良好长势;让学生自己动手,打造“生态教室”“创意空间”,在生态美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学校利用“3·12”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生态节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环保活动;组织师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了解废气、废渣、废水的处理方法;组织学生参加环保主题绘画、书法比赛、科技作品展等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并自觉付诸行动。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生态体验活动,增强生态理念。学校创造条件,开展各种生态体验活动,使学生亲切地感受生态保护与生活之美。比如,“生态花园”“垃圾减量”“旧物改造DIY”“生态研学”是学校常态化生态实践体验项目。生态花园项目即学生参与学校花木管理,设立养护种植基地,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并在校园的每一天里践行。垃圾减量项目即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回收,进行生态积肥等,以减少垃圾数量;建设绿色银行,每周定时公布垃圾减量情况。旧物改造DIY项目即学校每学期组织各班级利用旧物进行艺术加工,一学期一主题,利用综合材料进行DIY创作,建成创意走廊,形成班级生态展示走廊。生态研学項目即学校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自然科学探究方式,以森林、田野、公园、湖泊为讲台,让孩子亲近自然,自发去探究、去发现,用实践教育的方式唤醒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争做保护地球生态的主人。

随着对“生态学校”概念不断地深入理解,学校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校园光能、风能、水资源利用、绿植四位一体的绿色能源循环体系,筹建微型光伏电站、微型风能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生态农场四大板块;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串联管理,建立基于四大环保板块的校本教学体系;将校园建设、文化建设与日常教学相融合,打造一所全国一流的生态学校。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陈瑜.“生态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视界,2020(19).

[3]夏维海,唐佩.将教育安放在生态校园之中[J].中国教育学刊,2020(2).

[4]张婧,王寰宇.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与实践探索[J].教育视界,2019(5).

[5]周灵以.引领生态教育,打造学校样板——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2020年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0,234(08).

注:本文系2020年南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生态教育:薄弱小学综合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青 军(1968— ),高级教师,南宁市位子渌小学校长、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学校文化、信息化教育、创客教育。

(责编 李 唐)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坚持创新,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知行合一 文化化人
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视角
组织效能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