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实践与建议

2021-10-25 12:50王吉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环境治理

王吉

中图分类号:X830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5.097

伴随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如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生活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农村环境治理及保护现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势在必行。

1环境质量监测内容阐述

1.1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是针对监测对象中污染物的分布及浓度进行定量分析.以准确了解该检测环境的质量状况。在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定时定点的方式来收集监测数据,并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对相应地区的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这些监测数据能够为环境治理以及实现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1.2环境质量监测遵循的基本原则

1.2.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实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遵循的首要原则,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对象是农民生产生活以及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多个环境,其不仅包括水环境、土壤环境、空气环境,还包括生态环境等多项指标。面对环境质量监测这项科学性较强的工作,任何监测环节都需要遵循相关的规范依据,如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污水监测技术规范等。当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jH{现相关规范冲突时,要依据最新版本作为最终规范,且监测分析时要遵循具有明确要求的分析标准。

1.2.2关键性与代表性原则

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阔,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同时,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每个地区进行详细的质量监测。对此,农村地区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时,要遵循关键性区域中具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区域进行抽样监测。通过这一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环境质量监测计划的合理性与科學性,并通过监测样点设置的代表性与可比性实现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的准确性。

1.2.3针对性与连续性原则

我国不同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在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这使得在进行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监测时要遵循针对性与连续性原则。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物扩散特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特点等,针对不同地区m现的不同污染源样点进行监测分析,要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技术方式进行监测。农村地区环境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监测污染物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研究过程中,要把握长期性、连续性原则,对农村地区开展长期持续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2影响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的因素

2.1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主要将基本生活需求作为人生追求目标。在这种发展现状下,农民很难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我国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对社会环境的保护,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保护建设制度,因此农村地区环境质量发展不尽如人意。

2.2农村生产生活能源结构

长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能源结构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生活能源结构相对单一,且在能源选择上大多是污染较为严重的生活燃料,如煤炭、木材等,尽管沼气、液化气、电能等新能源被使用,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高。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大多数地区农民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识相对较弱,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忽视对农村生活环境的保护和重视,进而使得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发展程度不高。

2.3环境保护与治理投入不足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农村地区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常存在高耗能产能低、污染严重、结构失衡以及治理不善等问题。同时,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家过多重视城市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环境治理,对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治理投入力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发展需求。

3我国农村环境及质量监测发展现状

3.1农村环境质量及治理水平亟待提升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环境保护是主要任务之一。受发展观念长期错误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环境质量保护力度不高。农村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这种公共本质导致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分化,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加加剧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导致农村环境治理面临一定的利益挑战。在城镇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地区成为诸多产业扩张和转移的选择目标,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农民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依赖性以及惰性,农民更加注重从中获取个人利益,而忽视对生产生活环境的保护。

3.2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制度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在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发展及环境治理往往被视为社会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建设与治理,这集中体现在对农村环境的质量监测方面。当前,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不容乐观,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质量监测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建设不健全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提升[1]。

3.3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与措施需进一步提升

我国农村地区范围较广,这给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监测带来了一定难度。随着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及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治理相较之前有明显提高。但在此发展过程中,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覆盖面、涉及范围相对较小,对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监测选样不具有科学性与代表性,导致对后续的环境治理决策造成误导。我国农村地区现行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及监测技术只是根据相关的规范进行监测,并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在监测过程中缺乏科学性、针对性较强的技术措施,环境质量监测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农村环境发展与治理需求,进而影响了整个农村环境质量的提升。

4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农村环境事关我国农民日常生产生活质量,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整体质量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面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质量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部分问题,要加强多部门联动、协同合作,以实现农村环境质量的提升及环境问题的治理,进而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建立并完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制度机制建设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出现的环境严重污染问题,要加强及时控制与防治,而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某种层面上取决于环境质量监测制度机制的完善以及治理措施的实施。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监测制度机制不健全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通过建立科学模型来制定完善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

4.2优化并创新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与措施

科学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是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尤其是相关监测技术发展不成熟及单一化,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监测技术的优化与创新。在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过程中,可使用层次分析法了解环境质量现状,分层次制定科学性高、针对性强的综合评价指标,并针对影响因素在监测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科学划分对应的指标权重[2].

4.3有效完善并提升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监测机构及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监测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其是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质量制度机制建设以及监测技术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农村建立基层监测机构,并完善相应的监测基础设施。

5结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及新农村建设是重要战略部署,面对当今农村地区jm现的环境问题,为保障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加强并完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前提下,实现农村环境的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 杨璐.关于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实践与建议[J].干旱环境监测,2013( 06):81-87.

[2]汪进生,王艳玲,孙立娥.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20(03):72-74.

(責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环境治理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汽车胎压监测技术探讨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监测技术分析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坑变形监测方法的研究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