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绝唱,腾踏而舞

2021-10-25 08:44胡诗语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8期

摘要:《盘鼓舞》,汉代著名舞蹈,属于汉代杂舞,起源于楚国巫舞。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盘鼓舞图像约为143幅,对于盘鼓舞的复现研究依托于日益发展的考古技术及研究,从二维的画像石上获取、解读更盘鼓舞信息,使得古老的艺术获得新生。

关键词:盘鼓舞;汉画像;汉代乐舞

盘鼓舞,即槃鼓舞,汉代著名舞蹈,属于汉代杂舞,它是将盘、鼓排列放置于地面作为舞蹈道具,舞人围绕、飞跃、踏跳、击打盘鼓而舞之,具有非常高的技艺性。汉赋中出现多称为“七盘舞”,许是因为表演时盘数不固定,所以去“七”名“盘舞”。若将盘换为鼓,舞而踏之,亦可称为“鼓舞”。二者虽道具使用不同,名称不同,但表演形式却雷同,且在汉画像记载中,“盘”与“鼓”常常配合使用,有四盘二鼓,六盘二鼓,七盘三鼓等等形式。因此,大家普遍认为“盘鼓”二字可作为这类舞蹈的统称。

张衡的《舞赋》中对盘鼓舞有着非常详细的描写,“拊者啾其齐列,般鼓焕以骈罗。抗修袖以翳面兮,展清声而长歌……”具考究应是最早记录盘鼓舞的史料。1953年11月,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在山东安丘县王封村发现的两座墓葬,其中一座墓葬中画像石上刻画了一副宴饮图。画像中上方是车马出行图,中间是墓主夫妇,二人形象高大,端坐在榻上,背后和左手边有围屏。图像下方是乐舞百戏表演,左右两侧是侍从和伴奏乐队,中间有一弄丸舞剑之人表演杂技,还有一舞者双手持长巾,脚踏一鼓,表演盘鼓舞。[1]由于当时墓葬清理完成后便填埋,未曾撰写发掘报告,且当时考古学界对盘鼓舞的了解甚少,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考古学界对于盘鼓舞的真正关注来自于沂南北寨汉墓出土的盘鼓舞图像,二十世纪对盘鼓舞做专门研究的学者不多,但其研究为后期盘鼓舞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发掘出土大量汉墓,盘鼓舞图像随之增多,相关研究也开始变多。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盘鼓舞图像约为143幅,其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年代多为汉代,最早年代为西汉中晚期。对于盘鼓舞的复现也依托于日益发展的考古技术及研究,使得我们能从二维的画像石上获取、解读更为详尽的盘鼓舞信息,将其尽可能贴近历史地三维立体化重现。

一、盘鼓舞的兴起

盘鼓舞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是楚国巫舞。根据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中推测盘鼓舞是由楚国的祀神乐舞里发展而来,因为“楚国的祀神乐舞,以用鼓为主要特点”。

1.崇尚楚风

与倡功名,重教化,主伦理,尚世俗的北方文化不同的南方楚文化有着鲜明的野蛮彪悍,狂放自由之情采;浓厚的奇幻色彩,阴柔神秘之意味。楚舞中最常见的“长袖善舞”、“翘袖折腰”等舞姿就常在盘鼓舞画像上出现。汉代大兴楚声,其因有二,一是秦汉之际民间多喜欢楚声,后终因刘邦称帝而广被宫掖。二是秦汉之际,楚声代表的是一种亡秦意识和反抗精神,所以“楚声”的极盛于汉是很自然的。[2]起源于楚舞的盘鼓舞,自然也就得到了汉代百姓的喜爱。

2.汉承秦制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也。其后颇有所政。”[3]汉承秦制,有着制式庞大、职能细化的乐舞系统,宫廷乐舞频繁,民间亦是如此。大到宗庙祭祀,小到节庆婚嫁丧仪皆有歌舞表演的身影。汉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封建礼乐教化,认为乐舞有利于国家统治、社会安定,因此在宫廷和民间乐舞的不断交流中促进了民间俗舞的发展。本就为楚风遗存并有着祀神职能的盘鼓舞在汉代民间经过乐舞艺人的加工创造,其娱神初衷逐步转化为娱人,并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钟鼓高亢

汉代对于鼓乐青睐有加,不仅有《盘鼓舞》,还有《建鼓舞》、《鼗鼓舞》等都是以各种鼓为主导乐器,同时配合使用铎、钟、铃等响器,构成以打击乐为主的舞乐声响效果。舞蹈时,伴随着鼓乐响起,铿锵有力、气势雄壮、富于节奏的舞蹈画面袭来,给人一种震耳欲聋的雷霆之势,尽显大汉追求宏大之美、壮伟之势的气魄。 在此之际,盘鼓舞也如同其他鼓舞一样,得到了大力发扬。

4.星宿观念

在汉代人们对于天象的认知是局限的,人们在舞蹈中将盘、鼓置于地面,象征宇宙、天体,舞者腾踏跳跃于星宿之间以寄托羽化登仙的美好向往。盘鼓象征北斗七星、也可象征日月等天界,表演时令人极具想象,蕴含浪漫色彩,正折射出汉代征服世界的强烈意识和驾驭自然的期望,尽显汉代朴拙浑厚、粗犷遒劲、朝气蓬勃的社会风貌。

5.经济发达

从汉代盘古舞图像出土分布来看,经济对于其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河南洛阳、南阳及四川成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成为五大商都之一,商业历史悠久,贵胄众多。山东地处齐鲁大地,孔孟文化之发祥,物产富庶,制造业、手工业居全国之首。陕北榆林,位于汉朝边境,属于军事战略要地,汉朝为了巩固统治,在陕北屯兵、屯粮,充实边防基础,成为了边塞政治、军事、经济要地。 以上地区多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且达官显贵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盘鼓舞的发展。

二、盘鼓舞的衰亡

对于盘鼓舞的消亡,业界众说纷纭,并没有准确的历史资料可供参考,有学者认为是在南北朝或着唐朝衰亡,也有学者认为盘鼓舞在魏晋时期就已衰亡,其归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其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使得星宿信仰融入道教,不再作为汉后百姓的主要信奉,而作为寄托星宿观寓意的盘鼓舞也逐渐衰落,直至消失。其二,“盘鼓亡于唐时,主要的大概是因为它是清乐系统中的乐舞,唐人不重清乐。”[4]可见,时代更迭以及审美观念的改变对盘鼓舞流传的影响。其三,盘鼓舞是结合舞蹈、鼓乐、杂技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技艺性强、难度性大,对于表演者的要求也较高,传承难度大,使盘鼓舞逐渐失传于世。

三、盘鼓舞蕴含的审美文化气象

作为汉代典型性乐舞,盘鼓舞极具特点,舞步轻盈矫健,舞蹈动作融合盘鼓击打并与音乐紧密结合,舞者空间调度大。针对汉画像盘鼓舞图像分析归纳,盘鼓舞呈现在汉画像中的主要舞姿有:1.踏盘式、2.纵横跳跃式、3.折腰俯首式、4.反手搭肩式、5.倒立式、6单脚踏盘式。盘鼓舞的艺术特点为“第一、舞蹈艺术和杂技艺术的完美结合,第二,美丑相交,以美动人,以丑娱人,第三,刚柔相济,以刚为骨,以柔为韵。”[5]在那一幅幅饱含乐舞艺人和能工巧匠巧思的画像石中,我们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汉代的时光之门,看见了墓主人的生前景象,也看见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汉代艺术盛境。

1.壮丽大美的审美气象

从汉画像遗存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盘鼓舞盛行的时间正是汉代大一统时代,这时的大汉王朝正如同青壮年一般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胸襟之大、眼界之大、气魄之大…… 也陶铸起自己“大美”的审美文化气象。“万舞奕奕,钟鼓煌煌”的樂舞和“非壮丽无以重威”的都城,无一不张扬出大汉“内在世界“的大,反映出汉人的文化心态。

2.奋勇开拓的时代精神

汉画像的阴刻阳雕中我们能感受到盘鼓舞粗旷遒劲之美,朴拙浑厚之趣,艺术风格倾向于因势象形,少加雕琢。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在休养生息、勤勉努力下有了把握和驾驭自然的能力,也反映出汉代奋勇开拓的时代精神。

3.向上进取的人文状态

盘鼓舞中舞者于想象的日月星辰中飞跃,寄托着羽化飞升的美好幻想,更是武帝时期征服世界的强烈意志和进取气魄。“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的推行,儒生可以凭借自身的学识实现理想抱负。遇其时,遂其志,使得整个时代充满着兼善天下的积极精神状态。

结语

盘鼓舞作为汉代乐舞之绝唱,虽已不再传世,却在汉画像中永恒地保留了下来,在一幕幕纵横跳跃、折腰俯首中向世人展示着那个壮丽大美、奋勇开拓、兼善天下的人文世界。

时光之河入海流,永恒的画面伴随工匠们的记忆刻画在砖石之上,打开这道大门我们通向的是那个乐舞百戏的世界,庆幸先辈们用学术的心血为后辈引路,让古老的艺术长出新芽,中国古典舞可以在学术中找到再生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山东安丘汉墓发现的石刻》,《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第 3 期

[2]《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页。

[3][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102 页。

[4]冯汉骥《论盘舞》,《文物参考资料》1957 年第 8 期。

[5]刘斌《盘鼓舞的艺术特征及历史传承》,《人民论坛》2010 年总第 308 期。

作者简介:胡诗语(199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汉唐古典舞实践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