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导论》教学课堂思政建设初探

2021-10-25 08:44薛璐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8期

摘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课堂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手段之一。如何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具备正确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为社会输送水平高且综合素质完善的人才,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动物遗传育种以家畜育种改良为目标,研究动物遗传育种发展趋势,瞄准国际前沿,针对解决我国育种业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与需求,是一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课程。作为生物育种专业《动物遗传育种导论》课程的主讲教师,为了培养德才兼备型的毕业生,向社会输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种人才,本文探讨了生物育种专业《动物遗传育种导论》课程中课堂思政实施的思路及具体事例,以期为生物育种專业《动物遗传育种导论》课堂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动物遗传育种;课堂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学学习作为青年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关键阶段,在此时期对已经成年,初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往往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深刻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政治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在大学校园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创新创优,将立德树人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环课堂思政教学抓到细出,落到实处,做到深处,取得实效,是每一位有志于培养出德才兼备高素质学生的高校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1]。

《动物遗传育种学导论》是高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育种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和发展最新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动物学,遗传及育种技术,从遗传水平上改良现有的家畜群体,培育出类拔萃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家畜品系、品种,并通过改进育种手段,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水平,高质量、高效能地生产市场所需的畜产品。综上所述,《动物遗传育种学导论》是一门紧贴时代脉搏,关注国计民生的综合性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2]。由于综合性较强,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储备,《动物遗传育种学导论》一般开设在大学三年级,此时的学生正面临着毕业后是选择工作走向社会还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选择,处于迷茫,需要指引的状态。如何将课堂思政引入《动物遗传育种学导论》的课堂,将思政工作融合到《动物遗传育种学导论》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有效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及工作中找准目标,夯实基础,奋发前进,正是我们在教学思政建设中思考的重点之一[3]。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动物遗传育种学导论》课程一线教学中的心得,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探《动物遗传育种学导论》课堂思政的探索与实施。

1.通过弘扬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辉煌灿烂的文明。上下五千年,纷繁浩叠的历史长卷中,作为家畜育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科学家们在动物育种方面的成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讲授《动物育种的发展简史》这一章节时,我们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给学生介绍了古代的科学家们如何饲养家畜以及改良家畜的生产性能。早在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饲养家畜,并且能够通过外形的观察来判断猪的生产性能;到了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期,许多相畜专家应运而生,并且根据实践经验撰写了《相马经》、《相牛经》,使得这些宝贵经验能够流传下去,对后来家畜的改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元前221年的秦汉时期,我国已经在猪、牛、羊、马、驴、鸡、鸭等畜种中培育出了许多名贵品种,甚至还有些优良品种被亚欧大陆上的其他国家所引进以改良当地品种;在公元前202年的汉代,已有完整的《相六畜》书问世。这些介绍的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折射出中华儿女在动物育种方面的智慧和深刻底蕴[4]。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所讲授的动物遗传育种学知识应当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要对古人智慧结晶进行延续和传承。因此我们也对最近动物育种的科学研究进行了介绍。如2013年我国科学家张虎才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以在哈尔滨附近发现的,具有人类驯化痕迹的牛类化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年代学、形态学、DNA测序等多指标的综合分析,证实了我国东北可能是动物驯化源地之一,填补了中国作为动物驯化起源地的空白,改写了动物驯化历史,丰富了动物驯化起源地。现代关于动物育种的研究进展也折射出我国科学家们对于育种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我们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专业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宣传地方良种激励学生的专业责任感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需要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独立分析,探索实践等等综合性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通过在学习通软件上发布相关资料和视频,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通过检索网络,翻阅地方志以及实地采访等方式对自己家乡的地方良种进行考察。回校后学生通过制作PPT和演讲,从分布范围,外形特征,品种性能等多方面来介绍自己家乡的地方良种。目前我们已经通过学生讲解了解到了许多优良家畜,如著名的役肉兼用型地方优良黄牛品种郏县红牛,优质地方品种建始景阳鸡,营山黑山羊等;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如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特产宁乡土花猪,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特产临武鸭等。

这一翻转课堂与教学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让学生们对于自己家乡的地方良种如数家珍,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实地采访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畜牧业发展有了更深刻认识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教学模式,激励学生把发展家乡的责任担当起来。

3.通过讲述国际育种现状和我国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的建设使命感

身为育种专业的教师,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我国现代育种工作起步较晚,育种水平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生产性能和繁殖水平与种业强国相比,竞争力相对薄弱。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课堂上也从不讳言。明确我国育种工作与国际上的差距,正视不足,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我们也紧跟时事,及时地将一些国家的方针政策告诉学生。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包括生物育种在内的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说明我国目前已经将育种行业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时事讲解,进一步地激励我们学生毕业后投身于大有可为的育种行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动物育种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对于育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课堂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是现阶段教学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动物遗传育种导论》的课堂上,通过弘扬传统文化,调研地方良种,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结合专业知识的讲授对育种专业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方法,丰富思政教育手段,为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全面综合高素质的育种人才而继续努力[5]。

参考文献:

[1] 白玉海. 大学课堂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 长江丛刊, 2021, (13)

[2] 薛璐. 动物遗传育种学导论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 教学科学,2020, 第09月07 237-237

[3] 李睿岩, 宋潇达, 纪雪梅等. 课堂思政在药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20, 第7卷(81):117-120.

[4] 张俊杰, 李胜忠, 杨艺等. 《普通动物学》教学课堂思政建设探索[J]. 湖北畜牧兽医, 2021, 第42卷(4):44-46.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度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TLD201810)

作者简介:薛璐(1983年03月),女,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理學博士,从事生物育种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发育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