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诺丁斯关怀理论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

2021-10-25 01:22张方雪王璐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内尔师生关系

张方雪 王璐

摘要: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状况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主要存在师生之间关怀的缺失及关怀的单向性等问题。根据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可以通过营造充满关怀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自身的关怀素养、建立关怀的一致性等方式助力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

关键词: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师生关系;建构策略

师生关系是以教授知识和学习知识为中介,为完成的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1]师生关系状况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有所动摇,其知识权威受到挑战,高校师生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关怀型”师生关系成为迫切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关怀教育理论为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基本内涵

内尔·诺丁斯是关怀伦理学和关怀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她认为“关心最重要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有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如果使这种关系变成关心关系两方必须都满足某些条件。”[2]而这个条件就是,关怀者全身心地倾听、体会被关怀者的情感和需要,并做出积极的反应;而被关怀者接受到关怀之后,需要以特定的方式给予认可和回应,当关怀者接受到被关怀者的回应后,两者之间关怀关系的建立才算完成。任何一方行为的未完成都会导致关怀的失败。

诺丁斯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成为一种关怀型的人际关系,即教师是关怀者,学生是被关怀者。教师要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怀学生的成长发展,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目的。此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让学生学会关怀他人,同时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实践关怀。学生从教师的关怀行为中获得成长,也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能及时地给予教师回应,也在潜移默化间学会了如何关怀他人。经由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最终促进“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关怀理论下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教师个体自我关怀的缺失

诺丁斯在阐述其关怀理论时首先便强调了对自我的关怀,诺丁斯认为关怀自我包括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正视自身的精神信仰,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最显著的问题是教师对自我价值和教师角色价值的忽视。[3]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加快,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极度膨胀,社会的大环境对教师职业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导致了高校教师群体中一部分人出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在目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坚持正确的思想立场,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工作中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有的教师甚至将本职工作仅仅看成是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在授课时对学生吃零食、看杂书、戴耳机、打瞌睡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做课题、发论文、评职称、赚外快等事情上。如此本末倒置,忽视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师将备课上课、建构师生关系等淡化出自己的本职工作范围,而仅仅追求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提升,那么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都将难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体现出来。

(二)师生关系间关怀的缺失

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采取大班授课制,一名教师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许多高校教师在学期即将结束时仍然不认识学生、也不记得学生姓名,更不必说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背景和心理状况。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齐聚到思想多元、环境开放的高等学校,其原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受到来自地域风俗、人际交往、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冲击,心理更容易产生否定自我、怀疑他人的思想倾向。这时,更需要高校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帮助学生适应全新的生活。然而,大多数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仅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余,选择个别同学进行互动,而其他大部分学生则在课堂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常充当听众和看客,属于“隐形”的状态。部分教师在完成课堂授课任务后匆匆离去,认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不在自己的本职工作范围内。另外,在当前师生关系中,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存在一些功利性的目的,教师通常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比的依据,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性格、道德品质等其他方面的参考因素。在课堂教学当中偏爱成绩优异、积极发言的同学,而忽视其他大部分学生。这种有偏见的关心不是真正的关心,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荣誉而刻意去关心,功利性的“关心”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因而师生之间难以建立亲密的关系。[4]

(三)师生关系间关怀的单向性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指出,关怀关系的建立需要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校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对教师更是“敬而远之”。即便是部分教师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由于师生在身份上的天然对立,教师“突如其来”的关心在学生看来更多的是惊讶和紧张,有的甚至被学生认为是“不怀好意”、“多余之举”。许多学生在面对教师的关心时“防备甚严”,或是“消极以对”,这种行为会严重打击高校教师关怀学生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选择的关怀方式不恰当。部分高校教师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关怀,对学生的关心更多的是在学业成绩方面,认为严格训導是对学生的负责和关怀,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因此也没有接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第二,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的成长经历导致其在性格上有敏感多疑的倾向,不愿意接受他人特别是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不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以漠视和不反馈的态度面对教师,从而致使教师关心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其关怀行为受到阻碍,严重影响师生关怀关系的建立。

三、关怀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一)营造充满关怀的文化氛围

诺丁斯认为,教育中的关怀关系需要建立在师生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是需要时间来巩固和发展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师生关怀关系的建立,可在高校营造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徜徉在满怀爱心的校园里,学会爱护自己、关心他人。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从教育理念、办学方针、环境建设等方面入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肯定学生对高校建设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利用好学校的一草一木,开发学校的隐性教育资源,让关怀教育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提供实践关怀的机会,在充满关怀的校园氛围中促进师生关怀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需要被关怀的群体,要认可教师对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在关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要关心教师在专业发展、教学科研、薪资待遇、日常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境和难题,积极主动帮助教师解决困难,让广大的教师群体能看到学校对教师的关怀,教师有了受关怀的经验,不需要再忍受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才能激发其在本职工作上干事创业的信心,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提升教师关怀学生的意识和水平。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关怀素养

关怀他人要从关怀自我开始,教师的自我关怀是发展其关怀能力、成为真正“关怀者”的基础。教师自我关怀的前提是对自我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认识,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压力时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合理的宣泄与排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抵制不良情绪的困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并了解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师生关系中的“关怀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当中,要积极的培养和发展自身的理解与接纳能力、沟通情感的能力、关怀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迅速成长的能力。师生之间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以热爱学生为基础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和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5]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身的学生观和师生观,树立关怀教育的理念,明确关怀的真正意义。首先,教师在理解基础上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只有做到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做到融人于己的关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接受并回应教师的关怀;其次,教师要全方位的关心爱护学生。教师应该具有良心、公正、仁慈的道德品质,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用博爱的胸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以正面的事实、道理、榜样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包容学生的问题与不足,与学生建立“我——你”的关怀关系。

(三)建立关怀的一致性,促进学生接受关怀

关怀理论指出,师生关怀关系的构建需要时间的连续性和影响的一致性。而学生的发展除了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家庭是爱心和人际关系的学校,是学习爱的奉献以及相关的人际交往技巧等基本能力的最佳场所。[6]学生是否能感受并回应别人的关心和自身的家庭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师生关怀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关怀教育目的的实现以及“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形成与构建需要家校合作,为学生建立起关怀的一致性,才能督促学生接受并积极回应教师的关怀。现如今,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对学生的关心和影响与社会和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更是加重了教师的关怀任务,也影响了教师与学生关怀关系的稳定性。因此,在家校合作、促进关怀一致性的过程当中,高校要积极与社区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鼓励家长主动报名参与,通过任课教师保持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以达成观念与方法的一致性,引导学生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学校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实现高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有效关联,促进学生接受教师关怀并学会关怀他人。

参考文献:

[1]孙超奇.诺丁斯关怀理论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建构之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93-294.

[2]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卫晓飞.诺丁斯关怀理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的启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33(02):66-68.

[4]毋蓓蓓.基于关怀理论的师生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张旭.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黃丽衡,梁芸.新课改呼唤在教学中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诺丁斯关心理论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29-31+37.

作者简介:张方雪(1993年—),女,河南新乡人,工作单位郑州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内尔师生关系
[德国]莱昂内尔·法宁格作品5幅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不必做的事情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我喜欢,妈妈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