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医药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径

2021-10-26 07:10王春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王春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我国高等院校不仅具有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职能,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作为培养祖国传统医学人才的专门院校,中医药高校应充分发挥中医文化育人优势,创新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主动适应“互联网+”新形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效教育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当前中医药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意识形态之一,已经以不同形式普及到全国各地,得到了全社会广泛的认同和践行。中医药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了解与践行情况究竟如何?本课题组以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作为调研样本,发放“中医药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状况调查问卷”500 份,共收回有效问卷482 份,有效回收率为96.4%。调查所得数据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

根据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主动践行的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总体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96%的大学生愿意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85%的大学生认为,经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64%的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的应对措施,89%的同学表示理解、赞成和支持。

第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9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正能量,具有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81%的大学生认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充满信心;78%的大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更为关注;75%的大学生认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行为准则对自己内心成长影响较大。

第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是务实健康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当代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76%的大学生认为,学会做人做事比单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60%的大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而是想多学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以适应竞争的社会。56%的大学生把自立自强放在第一位,70%的大学生认为评价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准是实现自我,27%的大学生对将来的职业选择为自主创业。

第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有感情的。66%的大学生认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58%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有很大帮助。86%的中医药大学生从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等古代医家事迹中体会到“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人格魅力。

但是,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仍有不少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经过梳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的程度不深,理论学习有待深入。问卷调查表明,当前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把握。较少大学生能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与实际践行上存在脱节现象。一些大学生在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义后,未能在“情、意、行”环节上跟上步伐。在问到大学生快乐的根源是什么?选择“轻松自在”的占64%。在评价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准时,有3%的大学生选择“特别有钱”;问及“爱国就要自觉报效祖国”时,约13%的大学生选择“不一定”。有约占6%的大学生不认可参加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养成优秀品质有帮助。

第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还比较模糊。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深,存在形式化、碎片化甚至神秘化、庸俗化的现象。调查显示,占20%的大学生不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63%的大学生表示,对中华文化典籍看不懂也很少看,75%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来自中小学语文课和电视剧。不少大学生坦言,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只是听老师讲,还没有很好地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面临着教育环境与接受主体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医药高校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认同,但由于价值观教育引导中还存在价值观认知表层化、主体责任冷漠化、价值观践行软化等问题,不仅制约了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个体实现,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与践行。

2.1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价值观认知表层化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日益成为共识,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教学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也逐渐提升。但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现实需要,使思政教学缺乏针对性、趣味性;虽然重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析,但对于“为什么”的问题,却缺乏对学生困惑问题的解答以及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至于教学感染力和说服力不强,最终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表层化,达不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2.2 思政话语缺乏情感温度,责任意识淡漠化 当前,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基础和关键的步骤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要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应当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而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主体多元化、收入差距扩大化,当前很多大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想将来能够找到一份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还没有树立起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意识。针对这一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情感温度,有针对性、说服力教育引导较少,难以让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忧患意识。由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不强,甚至少数大学生片面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要是“体制内的人”“当领导的人”践行的,产生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影响“人人培育,人人践行”的全民践行格局。

2.3 制度约束不力,践行环节软化 制度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刚性约束力,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目前部分高校片面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突出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话语权,以至于部分教师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道德实践环节,没有旗帜鲜明地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考核评价重要内容。由于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方面刚性约束不够有力,在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3 推进中医药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调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创新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更大进展与更好成效。

3.1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四种课堂”整体联动的育人机制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推动我国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总体要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和方法创新的根本遵循。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构建“四种课堂”即思政课程第一课堂、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实践活动第四课堂整体联动机制。思政课程第一课堂在于理论解读,讲清楚说明白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是基础环节;课程思政第二课堂从专业课程与专业授课教师的角度证明“为什么”和阐释“应当如何做”的问题,重点解决好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责任认同以及情感认同问题;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发挥文化陶冶功能,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巩固和拓展理论认同、责任认同以及情感认同,同时也促进实践认同;实践活动第四课堂解决好核心价值观“如何做”“怎么办”的问题,通过体验和实践,实现价值观内化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实践认同问题,这是高级环节。如图1 所示。只有每个环节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不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践行。

图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种课程联动机制示意图

3.2 强化思政课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作用,增强教学针对性和说服力 首先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领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担当,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是要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教学方式,树立开放式、互动式教学理念,采用案例式、问题讨论式、体验式、辩论式等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多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再次是要紧扣时政热点,及时更新或补充教学内容。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解答当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运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给学生释疑解惑,切实提高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入耳入脑入心。

3.3 发挥课程思政对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的协同、转化作用 医药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以身示范引导学生砥砺奋斗、攻坚克难,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培养大学生认真负责、诚信敬业、担当进取等精神,激发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善于抓住青年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结合专业知识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启发大学生以积极姿态面对社会与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将中医文化引入专业学习课堂,以情动人,以事感人,通过专题授课、课堂讨论、先进教育、医学实践、义诊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仁和、友爱”中医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在“教与学、学与思、悟与行”中汲取传统中医文化的丰富滋养,增强思想和情感认同,着力培育学生“大医精诚”情怀,培养健全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医学大学生。

3.4 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丰富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滋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既要有培养理性头脑的智育,也要靠培养丰盈心灵的美育。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课堂教学发挥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持久的还要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不断内化、反复习得、巩固提升。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中医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将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和谐共存、大医精诚等理念作为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点,讲好中医故事,发挥好校园文化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中的引领作用。二是丰富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可举办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大赛、中医经典知识竞赛、主旋律电影观后感征文比赛,评选文明班级、大学生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邀请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举办道德文化讲坛等,营造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三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网上教育生态。针对大学生手机微信阅读文献信息良莠不齐问题,应当引导大学生登录学习通、学习强国、校园网APP 等微信平台,引导大学生加入在线学习群,通过学习积分奖励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品位高雅、高品质的课外阅读与在线视频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振精气神。

3.5 强化实践活动的引导和激励,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思想的力量,只有在实践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经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一是学校要因地制宜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验、见习观摩、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大学生走入城市街道居委会或乡村农户,让他们在与社会大众面对面的交谈中了解国情民情,观察基层百姓生活,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身体验,增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爱国主义激情和责任感。二是设立相关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大学生增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爱岗敬业意识。三是要及时关心关注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存在的困惑、发展的愿望,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鼓励其将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激发其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情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