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2021-10-28 01:52陈家栩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尾联落木愁绪

陈家栩

宝应二年(763),历经磨难的唐王朝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亂。远在蜀地的杜甫喜极而泣,“青春作伴好还乡”,启程归乡。可杜老先生的归乡之旅并不顺畅,他因年迈多病折返成都,投靠好友严武。不久严武因病去世,杜甫失去依靠,开始漂泊流浪。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白帝城外登高望远,睹物伤怀,写下了这首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胡应麟《诗薮》)的《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一片秋季肃杀之景;远处传来猿啸,猿啸一贯使人联想到哀伤,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从视觉、听觉给读者以多感官冲击。沙洲凄清洁白,鸟儿在上空回转盘旋,更添几分哀情。

颔联写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之所以用“落木”而非“落叶”,我想是因为“叶”给人以繁密茂盛之感,而“落木”使读者联想到秋天叶子落尽之后留下的树干,更显凝重,如“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也间接点明了季节。“无边”“不尽”是本联的亮点,将胸中翻江倒海的愁绪倾泻而出。若去此四字,“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便毫无意境了。

颈联由景转情,使全诗情感达到高潮。“悲秋”,“秋”不一定可“悲”,正如“春”不一定可“伤”,但由于诗人“常作客”而平添伤感。此处的“常”大概是“恒常”而非“常常”的意思,因为诗人长年万里漂泊,难觅宁日。“百年”喻诗人年迈,愁绪因年迈多病而更加深一层。即兴登台望远,却因无端的愁绪而意兴阑珊,尽显沉郁悲凉。

尾联中七、八句,分别上承五、六句,气势由雄浑转为淡隐。“常作客”的艰难羁旅生涯中,由于多病而难以借酒浇愁,从而愁绪郁积心中,难以纾解。思其身,则老病困苦;念其国,则藩镇割据、战乱连绵,“艰难苦恨”,是也。

全诗押韵严密,对仗工整。“哀”“回”“来”“台”“杯”均属于平声灰韵。我们都知道格律诗只要求颔、颈二联对仗,若全诗对仗则容易显得板滞,但本诗不但没有这一弊端,反而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既工整而又富于变化。“悲秋”“多病”从词性上来说并非严格对偶;而尾联虽非对仗,但“艰难”“潦倒”却给读者以工整之感。这些都体现出诗人格律运用技巧的登峰造极。全诗“无意于对”,细细品读,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薮》)。清人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赞《登高》“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此言不虚。

【点评】

作为文学评论,首先,要能在细微之处说出自己的个性化感受,不能人云亦云。这篇诗评,关于颈联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常”字的解释,就很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我们常人的视角当中,“常”总是解释为“常常”,而这篇诗评,作者却大胆地把它理解为“恒常”,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个不同寻常的解释,更让人感受到个人命运的悲哀,在宏大的社会空间中,显得那样的深厚而博大。

其次,文学评论最忌讳的就是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说,到头来什么都说不清楚。这篇诗评,紧紧围绕着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语言特色展开评述,没有旁逸斜出,表达精当而紧凑。看得出来,作者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但是在落笔的时候,都能化为自己的语言,尤其对于颔联的“落木”的解释,作者很自然地联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9课课文《说“木叶”》的相关解读,借助前人的肩膀,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阐述。

这篇诗评,文笔冷峻、成熟,在文字表达上下了一番功夫,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注意挖掘诗歌的思想内涵,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尾联落木愁绪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晚次鄂州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晚次鄂州
游燕园(新韵)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
《登高》尾联新得
一阙诗词 万里愁绪
死亡.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