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教育信息化建设

2021-10-28 03:23茅艳杨泽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7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公共文化信息化

茅艳 杨泽文

摘 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虚拟现实技术等词条充斥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在文博行业,信息化建设同样重要,博物馆需要突破现存的限制把自身的资源传播出去。文章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介绍当下中国博物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况,旨在和同行以及对博物馆发展关心的人士共同探讨、查漏补缺,一道为中国博物馆教育信息化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公共文化;博物馆教育;信息化

1 博物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当下,观众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对文化服务质量和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博物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被一次又一次扩充。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要求博物馆教育拥有更高的灵活性,以满足观众跨时间、跨空间的文化汲取。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博物馆教育发展带来了可能。对于博物馆教育来说,信息化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博物馆教育的运营来说。博物馆教育信息化后,大大降低了博物馆教育的成本。本来需要的场地,现在可能变成了一间小小的演播室,甚至是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就可以成为博物馆的课堂,降低了课程成本。课程录制完成后依靠网络的复制传播,使博物馆教育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实现资源共享,扩大资源利用率。另外,信息化技术提高了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内部提升,信息化强调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相比传统的工作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确定因素。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如网上宣传的热度、实际报名的人数、课后的留言和反馈等也可使博物馆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动态。

其次,从博物馆教育的受众来说。观众要单独抽出时间去参观博物馆或者去参加博物馆的教育活动,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而博物馆实现信息化后,观众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来参观博物馆,享受博物馆教育。事实上,以往就算能够来到博物馆实地参观的观众往往也没有太多时间在展品面前停留,大多是一扫而过。而将展品做信息化处理,观众就可以在用户端按照自己的观看习惯,仔细品阅藏品,大幅度提升学习成效。这种方式也促进了人们终身学习。博物馆教育的受众具有非常大的跨度,一些是正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而更多的是拥有自由时间的中老年人。大多数中老年人把博物馆当作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其中还是有一些有学习需求的,能够在网上获得博物馆相关教育,对这部分观众来说无疑是多了一个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途径。

最后,从博物馆教育本身来说。以往的博物馆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多以展览、讲解为主,但在展览上为展品所配的说明也不够生动,缺乏趣味性。信息化教育改变了这一现状。信息化教育可以利用视频制作软件等技术制作短片,以趣味性的方式将历史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受教育的同时感官得到满足,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①

博物馆教育信息化是一场重要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出现很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应从实际出发完善、丰富博物馆教育理论,促进博物馆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2 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建设

博物馆官方网站是博物馆在线上的门户,它并不是对实体博物馆的简单复制,而是与传统博物馆一起完善着公众的博物馆体验。②博物馆教育需要的推广性、权威性、品牌性在官方网站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我国众多博物馆网站中苏州博物馆的网站建设走在了第一方阵,网站内容有自身特色,功能也比较健全,成了教育的主营阵地。

苏州博物馆官网的常规展区部分分为“资讯”“课程”“馆藏”“展览”“活动”“文创”“游戏”“虚拟展厅”和“建筑美图”九个板块,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课程”“活动”和“文创”三项。

“课程”主要针对幼儿园至初中阶段的学员,从幼儿园至初中分为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下设有6~12个学习主题。以小学低年级为例,学习主题设有“墨竹七君子:我向元人学画竹”“发现苏博:贝聿铭建筑探秘”“苏式糕点有故事”“我向大师学书法”“走进陶瓷世界”“体验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乐趣六项。这些学习主题都与苏州博物馆场馆和文物有关,或者是反映苏州地区的民俗活动。每个学习主题内容中都配有大量插图和有趣的漫画帮助阅读和理解,最后还会穿插一些小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板块所含内容也十分丰富。进入界面后分设标题的第一项便是教育活动,这里的教育活动只是基本的信息发布并无具体课程视频。在后面的“互动游戏”选项中有《国宝拼拼拼》《山水画DIY》《明式家具拼装》《仇英清明上河图》四项动手益智类小游戏,除了《国宝拼拼拼》《山水画DIY》需线下动手外,其余两个游戏均可在线体验。“活动”栏目中的最后一个选项是“精彩视频”,目前共有《说吴—门泊东吴万里船》《兰亭修禊图》《沈周—杜甫骑驴图》《沈周—庐山高图》《贝聿铭与一座古城》五个视频,这些视频均是由央视频道和苏州博物馆联合摄制而成,内容经过精心筛选,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文创是近两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大部分是从博物馆运营的角度出发。而事实上,文创产品也是博物馆教育的延伸。苏州博物馆对于文创产品的教育性一直十分重视,在官网“文创”的首界面将文创产品分为“镇馆之宝”“吴门四家”“苏博建筑”“过眼云烟”四类。通过将文博知识融会于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之中,观众潜移默化地巩固了知识。

在苏州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国内外观众可以注册会员、参加活动,也可以直接在博物馆官网上观看展品、收获知识,甚至还能将所见所闻变成一个精美的纪念品作为留念。由此可见,博物馆官方网站不仅為公众提供了参观博物馆前最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也逐渐成为公众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①事实上,除了这些直观的意义之外,博物馆网站的出现更是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在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将各种形式的教育产品共享,降低人们获得教育的门槛,并以其权威性来保驾护航,无形当中鼓舞了观众的继续学习或者说主动学习的行为。

3 新媒体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应用

新媒体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加快了传播速度,也丰富了传播内容。新媒体本身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新”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席卷各行各业,传播传媒行业无疑处于革命的核心。因此,当前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②。由此理论为依据,将明确博物馆教育中新媒体工作的整理和界定。

苏州博物馆对于新媒体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在博物馆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移动学习平台的搭建上。具体做法有:第一,搭建网上学习资源库。搭建学习资源库是促成线上学习、实现远程教育的前提。苏州博物館的网上学习资源库可以分为线上藏品资源库和线上古籍图书资源库两个部分。截至2014年已完成馆藏藏品4万余件的数字化工作以及160件馆藏精品的三维数字化建模工作,其中,针对160件三维建模的藏品,观众可以在网页上360度无死角地观察并反复学习。除了藏品资源外,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也完成了所有家谱以及入选全国珍贵古籍名录的数字化工作,通过网上图书借阅系统,观众可以输入关键词来搜索相关书籍。第二,资讯和网络课程的推送。苏州博物馆建立了微信公众号、苏州博物馆App、云观博App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苏州博物馆近期的相关活动,从而结合自身情况参加课程。另外,苏州博物馆与微博、淘宝直播、哔哩哔哩等网络视频平台合作,采取直播、录播的方式方法,将课程资源放置在这些平台中。第三,互动式的学习体验。以“再造·云课堂”第一期为例,通过“互联网+云端”新模式,融合沉浸展览、微讲座、互动游戏、知识鉴赏等多种线上服务形式,打造了全民参与的“动手、动眼、动听、动心”综合美育云课程平台,帮助观众完成互动式的学习体验。具体课程为:动手,大都会馆藏《仿范宽山水》意象还原,将2米×1.6米的画卷转换成七巧板拼图小游戏;动眼,数字化在线观展,博物馆360度全景在线;动心,《重屏会棋图》解读;动听,微讲座课堂,听当代艺术家,讲述他们的画屏世界。目前,“再造·云课堂”第一期的课程主要围绕画屏展览展开,日后还会跟进开发配套苏州博物馆藏家系列、吴门书画等展览的课程内容。

在实际操作过程过中,这三个方面也不是割裂的,通常是以交叉的形式呈现。比如,在完成网上学习资源库搭建之后,就需要将此作为一条讯息发布出去,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如若不然,之前的搭建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力量,给博物馆教育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4 博物馆教育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在教育信息化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博物馆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联动,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除了带来眼前的便捷之外,夯实的信息化发展也将会带来智能化发展的趋势,这将进一步解放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相对于信息化在传输端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智能化可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至此观众可以利用网络和苏州博物馆进行互动。2012年,苏州博物馆率先推出了“苏州博物馆移动智能终端服务项目”,研发推出了可适用于多款智能平台的移动智能终端导览应用。2015年4月,此项服务已正式进入苹果商店及安卓平台,苏州博物馆成为全国首家免费为观众提供移动智能终端导览应用服务的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移动智能终端服务项目”以“操作实用方便、程序安全规范、信息全面及时”为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免费提供WiFi网络环境,便于观众馆内浏览、下载;第二,建立网络安全认证机制,为网络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保障;第三,为移动智能终端开发相关应用,主要包括移动App应用和手机网站开发,方便公众了解苏州博物馆动态信息、馆藏精品、展览内容和建筑特色等,并轻松实现新浪微博的信息发布和分享。①

2019年4月,“苏小博”机器人正式亮相苏州博物馆,在西廊(观前导览室对面)为观众提供公共服务。机器人高1.2米,带有人脸焦点跟随功能,可以主动问候路过观众,也可用“嗨,苏小博”口令唤醒,亮相后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互动。其实在设计之初,这款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人脸追踪,还可以锁定目标进行移动,但最后考虑到安全问题将这一功能关闭。机器人内部功能主要包括导览讲解、问路指引、咨询解答、互动小游戏等,除了这些常规功能外,通过云后台与天气网进行合作,还可实时天气预报。这样的合作为以后扩充机器人的功能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预示着智能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面向苏州市中小学生的“苏博印象—画信活动”也无法在线下举行。苏州博物馆作为第一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在建立智慧博物馆体系初期时就已经考虑到线上举办教育活动的可能性,因此,紧急启动了相关预案,将原先需要在线下举办的画信活动转移到了线上。当然,也做了一些技术性优化,如简化用户注册流程,用户通过手机号即可快速注册账号;预先录入相关信息,对于参与用户的分组、学校名称进行了提前的分类划分和预先录入,用户可根据系统规定的参数进行选择,保障上传数据的规范性;对于用户的投稿,馆方活动负责人可以通过管理后台对投稿数据进行人工审核,只有符合活动规则的内容可以通过审核并展示在官网相关活动展示页面上,同时用户也可以在相应活动页面对参赛作品进行浏览并点赞,提升用户的参与感。

5 总结

2006年借助新馆建设的契机,苏州博物馆从零开始组建信息技术部,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开始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之路。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也随之进行,在教育信息化后,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符合观众身心特点的活动,利用导览和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充分调动观众的多种感官认识,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还针对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的不同阶段,设计开发不同载体平台的活动。全面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加强与观众的联结。运用线上课程、视频、小游戏等多种形式,实现博物馆教育的全时段和全天候。另外,借助丰富的智能终端,以更加生动有趣的课程形式,给观众更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蔡琴.博物馆学新视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文儒.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4][佚名].台北故宫推APP随时与珍宝互动(香港)[N].大公报,2012-12-21(001).

[5][佚名].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开放免费下载图像服务[N].广州日报,2013-06-17(001).

【作者简介】茅艳,女,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杨泽文,男,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

①李冰.关于博物馆现代信息化传播教育探讨[J].新丝路:下旬,2016(4):131.

②刘瀚学.基于公众视角下的博物馆网站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①刘瀚学.基于公众视角下的博物馆网站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②邵晨卉.新媒体与博物馆展示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2010.

①张欣.贴近公众 精彩体验—苏州博物馆创新讲解服务的探索与实践[EB/OL].(2015-06-13).https://www.szmuseum.com/AcademicResearch/Detail/92e062f2-0eda-44c5-b152-891ec553643e.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公共文化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