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开始成为作家

2021-10-28 06:20李静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作家读书妈妈

李静

写自己的人生

从杨本芬年近60岁开始写作那天起,她从不知道什么叫瓶颈,每次一坐下去,就像打开水龙头,文字涓涓涌出,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有。

杨本芬的《秋园》和《浮木》写的是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故事。杨本芬这辈子做过很多事,种田、切草药、担沙子,当过会计和县城运输公司的加油员,还承包过汽车零配件商店,自己做小老板,唯独没做过任何和文字相关的工作,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写作训练。但她会讲故事,记忆力也好,只要是读过的书她都记得。

70年代末电视机还未普及,冬日的晚上,隔壁邻居、运输公司年轻的汽车修理工都喜欢去杨本芬家,听她讲故事,《红岩》《七侠五义》《安娜·卡列尼娜》……那个年代能找到的书不多,只要是她看过的,她就能讲给大家听。在女儿章红的童年印象中,妈妈讲起话来特别有表现力,无论说什么都活灵活现。

晚年,杨本芬无非是把她愿意讲的故事在笔端流淌出来,这对她来讲,又有什么难呢?但她从不敢说自己有什么天赋,她只知道,自己这一生,最渴望的一件事,就是读书。

如今她81岁了,即将出版第二部作品——《浮木》,第三部作品也在撰写中,但出书这件事对她而言还是充满了不真实感。这一生,总是错过,总被亏待,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这个人运气怎么就那么不好。”当人生中的那些苦和“坏事”在她晚年时终于成为土壤,慢慢结出一个果实,她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可以成功,成为一个作家。

尽全力读书

杨本芬1940年出生在湖南湘阴,父亲身体不好,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的生计落在母亲肩上。作为家中长女,杨本芬从小帮助母亲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妹妹,无法进学校读书,只能跟着父母识字。直到11岁,她才终于等来读书的机会。

她每天得走12里山路,常常天还没有大亮,就一个人轻轻起床,深夜还要在油灯下刺绣,帮家里挣些零钱。杨本芬每天都很快乐,一个人走在山路上,心里不住地自言自语:读书真好呀!读书真好呀!

11岁入学,她不能从头念起,直接入学四年级。四年级的算术跟不上,她就自己发狠地学,从第二学期开始,她就没有考过第二名。但第一名又能怎样?小学毕业后,杨本芬没能升入中学,她要参加劳动,给家里攒工分。她能理解家里的决定。

又过了几年,弟弟妹妹长大了,杨本芬17岁。一天,妈妈对她说:“你去考学校吧,若能考取,就去读书。”杨本芬又高兴又担心,她实在是想读书,但她也知道,她走了,担子就全压在妈妈一个人肩上。她去考岳阳工业学校,将近30个人参加考试,只有她一个人考上了。

在岳阳工业学校,她终于可以敞开了看书,杨本芬买了一个手电筒,每天晚上躲在被子里看。她开始崇拜作家。就在她还有两个月就要毕业时,学校却忽然停办了,她没有拿到毕业证,没法找工作,也不想回家,就去最近的宜春。在宜春,她找到一所半工半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她又考上了,结果读了还不到一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下放到何家坝改造,她又没有书读了。她选择了婚姻,原因很简单,对方说结了婚她可以继续读书,但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来了,这辈子最大的愿望终究落空。

1972年2月,杨本芬进入县里的运输公司上班。不久后,公司就接到上级下发的文件,凡在1972年1月31日前入职的人员,均可以转为正式职工。命运再次跟杨本芬开了个玩笑,几天之差,她错过了转为正式职工的机会。“你看,我的运气就是这么不好。”杨本芬的感慨讓人无法反驳。

尽管退休前后的待遇都与正式职工无异,但身份上的标签给她带来了一辈子的创伤。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安全的、被打入“另册”的人,必须小心谨慎,必须任劳任怨,对每一个人都赔着笑脸,因为自己是临时工,这个身份给她带来长久的不安全感。

即便在这样的境遇里,在那个书籍奇缺的年代,她仍在尽全力读书。宜春的铜鼓县城要找书并不容易,杨本芬只要听说谁家有本自己没读过的书,就想方设法借来,哪怕要“巴结”别人,帮人做点针线活。有了这样的经历,杨本芬也一直要求自己的孩子以后必须读大学。后来,她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二女儿章红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并如愿成为一名作家。

用笔去赶路

杨本芬60岁那年,89岁的母亲梁秋芳去世了。在巨大的思念与悲痛中,她正好读到了作家野夫的《江上的母亲》,她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若不如此,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被抹去。杨本芬也想到自己,“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

当写作的念头浮现,便再也没法按压下去。在那个由阳台改造的四平方米大的厨房里,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再也放不下一张桌子。杨本芬就坐在一张矮凳上,用另一张稍微高点儿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

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她随时坐下来写。汤沸了,她再赶紧把纸笔收进塑料袋里,寻找家务中的下一个间隙。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说出来。杨本芬说:“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两年多时间,边写边改,她写下8斤重的稿纸,这重量不完全是手稿本身,还有她许多的眼泪,“这个痛苦是情不自禁的,历历在目,但我还是坚持写下去了”。

写完后,杨本芬从未想过出版,女儿章红把文章以《妈妈的回忆录》为名贴到天涯社区,这个讲述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挣扎求生的故事迅速在网上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读者,众多网友的反馈和鼓励给了杨本芬很大惊喜。为了回复网友留言,杨本芬开始学习使用电脑。

2019年,《妈妈的回忆录》被出版人涂志刚发现,他只读了一章就决定“必须要出版这本书”,哪怕只能印五千册。不是因为作者80岁了还没有出过一本书,也不是因为这本书写了母女之间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而是因为“她用写作,直面了自己的人生,直面了家国的历史,直面了命运的无解”。

2020年6月,杨本芬的处女作《秋园》出版。此时,距离她写下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17年。这一次,她终于没有再错过。

卡夫卡有一段著名的话,“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命运的绝望,同时,另一只手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章红觉得,母亲杨本芬正在这样做。

猜你喜欢
作家读书妈妈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不会看钟的妈妈
读书为了什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