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2021-10-28 11:07李艺
时代商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李艺

摘要:我国正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框架,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优势竞争成为当前新的任务。因此,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既是当前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也是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和新经济形势下的必要手段,对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使用效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预算管理的概念、意义及作用,在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入分析后,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概述

(一)预算管理的概念

预算管理,作为监管、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一种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申报、预算批复、预算执行、决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预决算信息公开等各个环节。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新预算法实施以来,预算管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各级财政部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不断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强化绩效评价、做好预决算信息公开。通过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在国家财政收入总体趋缓的背景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向综合管理挖潜力、要效益。

1.预算编制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编制部门年度预算,是增强预算资金约束性、预算管理目标化、预算执行规范化、预算信息公开化的前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不能仅看作资金的编制,要根据环境变化的趋势、部门履职的实际需求、年度工作计划,考虑影响收支增减的各类因素,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科学编制。

2.预算执行监控有力

预算执行监控,是预算管理的重点环节,预算执行监控管理具有“涉及部门多、实施环节多、项目周期长”等特点,首先,预算执行部门将预算进行细化分解,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由各业务部门实施,其他部门给予积极配合协调。其次,及时统计预算项目的资金执行进度、绩效产出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指标,与年初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对发现的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及时采取相关整改措施,保证预算执行与预算目标的一致性,预算执行进度达到财政部门要求。

3.预决算信息公开透明

预决算信息公开,主要是在规定的时点、按规范的内容和格式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预算、决算信息公开,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政务”应用的不断拓展,预算公开的内容、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预决算公开的内容形式应不断改进,利用好图文解读、名词解释等方法,让群众更容易理解,更好推进财政民主监督、财政预算公开透明政策的落地。

4.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全员参与

全过程原则,是指预算管理要包含预算编制、绩效目标设定、事前绩效评估、预算跟踪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信息公开等环节。全员性原则,是指部门全员共同参与预算管理,包含目标申报、跟踪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流程,要求全体成员参与到管理过程当中,每一个单位成员的分目标即为总目标的一部分,强化预算的约束性,以优化、合理的方式投入资源,关注成本效益比率,凝心聚力,将预算管理各环节工作落到实处,实现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全员参与度不高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职能部门成员,大部分对预算绩效管理理解层次不深,绩效意识不强,不能深度参与绩效目标申报、预算跟踪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工作,与预算管理部门的配合度差,全员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成为口号。其次,许多单位未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在整个单位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未将计划管理、组织管理、业务管理等与预算绩效管理相融合,业务部门开展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调动起来,未形成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氛围。

(二)各部门预算管理配合度差,专业化程度低

预算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管理体系,包含资金、业务、财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多个环节,专业性较强,各部门配合要求高,应坚持系统管理原则,采用联席会议、讨论会、论证会、总结会等多种形式,跨部门完成预算管理各项工作。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部门预算管理小组,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但未有效建立起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机制,加之相关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不具备相应的预算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大效用。

(三)预算编制程序粗放,缺乏细致化和科学性

全面预算管理对年度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还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对预算编制流程不了解,工作细致性差,预算编制信息填报较为粗放。如:预算资金细化不足,绩效目标分解不全面,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相关依据文件资料收集不足,造成预算编制质量不高,不能对全面预算管理奠定好基础。

(四)预算执行监控力度弱,缺乏全面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意识的淡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问责机制。预算执行监控,即对预算项目执行进行全面的监督,包括资金的使用进度、绩效产出数量、质量及效果,能对预算执行的偏差、错误起到自我修正的作用,但由于機制不完善,即使预算出现了问题也不需要对此负责,导致预算执行部门对督促、预警、纠偏、修正等缺乏足够的重视,预算监控失去应有的效果。

(五)预算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广度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中很重要的事后控制环节,由于绩效评价涉及资金、业务、组织、管理、制度等多个学科领域,专业化要求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组成绩效评价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虽然也进行了评价,但评价工作流于表面,缺少适合的评价方法,评价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不能归纳出存在的问题,相关建议不具备可行性。其次,未建立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未设立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扣分标准,未设立评价抽样和访谈、问卷的范围和覆盖标准,不能对绩效评价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意识淡薄,源于对预算管理的概念理解不足、未与年度考核挂钩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部分单位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预算绩效意识相对薄弱,对预算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新概念,但由于相关人员知识结构有限,对预算工作流程不熟悉,给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造成了较大障碍。再次,未建立预算管理与单位考核相銜接的机制,由于预算管理工作与部门考核、员工个人考核无直接关联,因此缺乏相应的自主学习和主动作为的动力。

(二)预算工作配合度差,未建立各部门相融合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将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紧密融合,首先要建立跨部门的预算管理协同机制,如建立领导小组,下设常设机构,配置专兼职人员,明确责任部门、监督部门的职责,提出在各个时间节点各部门配合的具体要求,定期召开协调会、讨论会,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判,提出相关整改方案。但从目前实践看,部分单位未将协调机制落到实处,主要原因是单位层面未设立相应的专职机构,未明确预算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各预算管理阶段相应事项规定不明确,监督问责机制未发挥作用。

(三)预算编制不科学,对项目支出事前论证评估不足

部分单位领导、预算编制人员对预算项目进行论证、评估的认识不足,认为预算就是编制预算资金,不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必要性论证、不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成熟度进行研判,项目资金不能细化,绩效指标设置不全面,导致许多问题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仓促上马,项目预算下达后,无法有效实施,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

(四)预算执行监控力度弱,重资金进度轻绩效进度

预算执行监控,主要是定期统计和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实施进度、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出现的偏差提出预警并纠正,促进部门预算的顺利实施。但在实践中,多数部门重视资金的执行进度,对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未引起重视;其次,对执行进度较差的项目,没有很好的督促办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跟踪监控小组权威性不足,问责机制落实不严格,出现偏差的部门未落实问题分析和整改措施所致。

(五)绩效评价缺乏深度广度,绩效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的绩效评价工作,仅做形式审查,未对评价质量提出要求,导致评价部门对报告质量重视程度较低;其次,评价人员知识结构与被评价项目不匹配,不能对项目展开专业化分析;第三,评价人员选用的方法有限,实地勘察、访谈、问卷的样本选取量低,统计结果无法反映项目真实状况。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全面预算管理培训力度,增强全员绩效意识和参与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练好内功,除建制度、设流程外,应加快培养一支精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队伍,多利用专家团队,对单位全员进行相关预算知识培训。开展培训,应不断更新预算管理政策法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就部门工作实际进行操作培训,利用实景教学模式,让相关人员快速掌握预算管理的工作方法、实际操作技巧,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不断积累经验。其次,发挥引进智力和外部专家的作用,建立人才库,在预算申报、项目库建设、事前绩效评估、绩效评价、绩效管理工作总结等重要节点,采取培训、专家论证等方式,合理设计项目绩效指标值,分析预算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相关风险,讨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算执行部门间配合

部门间配合顺畅,能够增强预算管理的专业性,促进预算单位高效整合资源,增强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和效益。除财务部门做好自身预算工作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起财务部门、行政部门、人事部门、业务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部门间配合机制应渗透到预算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如:事前做到准确预判,对项目申报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与评估;事中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预算执行的进度,增强预算的刚性约束力;事后能够及时进行评价,并就发现的问题加以整改,指导下一年度预算的申报工作。

(三)加大事前绩效评估力度,增强预算编制前瞻性

预算编制应有前瞻性,在项目预算申报前,应进行严格的项目论证,评估其必要性、可行性及存在的风险,设立科学的绩效指标,项目成熟一个、评估一个、申报一个。对于新增的重大决策预算项目,应当采用公众参与法、专家论证法、风险评估法、合法性审查法、集体决策等方法,按照项目立项要求,将各项事前绩效评估工作严格履行到位。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预算管理的数据基础。通过多网融合、数据计算与分析、部门间地区间对比分析等技术手段,促进预算编制的精准化。

(四)落实预算管理监督体系,优化预算管理路径

预算监督,一般分为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内部监督由预算管理部门实施,对预算申报、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信息公开等过程予以监督,其次是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对预算全过程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问责。外部监督主要包括:财政部门监督、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第三方机构监督、党委巡视监督、群众监督等。内外部监督能有效性发现和揭示预算管理的相关缺陷和问题,督促行政事业单位改进管理,优化预算管理路径。

(五)运用多种预算绩效评价方法,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自觉

预算绩效评价,首先应制定绩效评价评分体系,确定评分办法。其次,针对每一项指标,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评分,对于相应数据的获取,可选取多种方法,如查看管理台账、统计财务数据、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实地检查、对比分析等,对于实际项目,应根据其特点,选定合理的方法,确定抽样原则和比例,获取较为客观、真实的数据,为评价打分积累素材。其次,定期开展绩效跟踪监控,包括统计预算资金执行进度、检查项目目标实现程度,分析投入产出比率,对预算执行中的偏离现象进行研讨,预计全面目标可实现程度,将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将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对预算执行进度合理的部门予以激励,对执行进度较差的部门进行督促和问责,维护责权统一,提高各责任部门的管理自觉性。

五、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应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提升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充实预算管理人员,加强预算管理全程监督,积极应对新政策的挑战,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田思宇.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效性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4):18-19.

[2]徐小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4):24-25.

[3]杨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9(17):114-115.

[4]张惠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可行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11):61-62.

[5]郑爱莲.新形势下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探析[J].财会学习,2018 (26):28-30.

猜你喜欢
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