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

2021-10-29 07:31吕永超
民族大家庭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灯二叔祖父

文/吕永超

2019 年,老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整村脱贫出列之后,父老乡亲怀着感恩心情,一致同意将原村委会四间红砖瓦屋改建为村史馆。小小的村史馆,面积不大却内容丰富,从村庄历史渊源出发,珍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的村庄发展的珍贵历史,再现了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农村由贫穷走向脱贫致富、走向乡村振兴的艰辛历程,激励后人记住昨天的“根”,做好今天的事,继续砥砺前行。

我在村史馆流连,一件件、一桩桩与生我养我的村庄紧密联系的往事,强烈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板块,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放在玻璃柜中,放在显眼的位置。注释中说明:“这盏马灯,是我们村革命烈士吕忠诚传承下来的……。它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是喊在口头上,而是具象地体现在这盏马灯上。”

上篇

吕忠诚是我的三祖父,牺牲的时候只有21 岁。三祖父、马灯,沉淀出的久远故事,在明月相伴、星星眨眼的山村夜晚,面对质朴的天空,爷爷跟我讲了一遍又一遍,三祖父的故事早已刻入我的骨髓。我常常脚踏大地、仰望星空,寻找那颗如同我三祖父一般明亮的星星。

三祖父与我爷爷相隔5 岁。为了生存,爷爷十几岁就在邻村地主家篾匠铺打长工,三祖父五六岁就当书童,陪伴这个地主的儿子读书。意想不到的是,在他15 岁的时候,能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并且熟记加减乘除珠算口诀。也就是在这一年,地主的儿子要到武昌继续读书,三祖父的“陪读”生活戛然而止,转向篾匠铺,跟着我爷爷学做竹器,混口饭吃。

三祖父毕竟有点文化,领悟能力高于同龄人。爷爷夸奖他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爷爷美美地吸了一口旱烟,怡然自得地将烟雾丝丝缕缕地吐出,然后右手得意地在布鞋鞋底上磕着烟屎,左手点着我脑门说:“你要有你三祖父那个能耐,就读得进书了。”年幼的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嘴含食指,嘿嘿傻笑。

爷爷继续赞美三祖父。“他呀——”,爷爷把尾音拖得很长,满满的自豪感,“他呀,砍、锯、剖、拉,一点就通,编、织、削、磨,一学就会。学徒一年出师了,他就能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张罗生意。”

1930 年正月十六,20 岁的三祖父挑着爷爷熬夜编制的提篮、粪筐、米筛、簸箕等,沿村叫卖,一路走到梅川镇往南约七里地的七里桥。时值正午,三祖父坐在石板上歇脚,饥肠辘辘的他掏出糠菜粑填肚子。春阳暖照,疲乏袭来,他伏在扁担上打起盹来。

大约一袋烟工夫,三祖父被零担拉扯的动静惊醒,一睁眼就预感自己遭遇小偷。果然,小偷偷走了两只竹篮,正仓惶逃跑。他挑起担子追赶,无奈小偷熟门熟路,三祖父“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祖父低头喘着粗气,懊恼至极。这时,一位男子汉站在他跟前。事后才知道,他叫解朗辉,是广济县早期地下共产党员之一,时任中共广济县县委委员。他路过此地,目睹了三祖父追赶小偷一幕,便停步劝慰。这一闲聊,他与三祖父相谈甚欢,还共同在梅川镇小旅馆过了一夜,第二天回家,三祖父借故送货,离开家踏上了革命征途。

解朗辉是怎么发现我三祖父具有革命潜质,又是如何说服他参加革命的,这是一个谜。我从我爷爷回忆三祖父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三祖父参加革命不是一时冲动。爷爷告诉我,在夜深人静编制斗笠、箩筐的时候,马灯下面的三祖父常常讲些南昌起义、黄麻起义的故事缓解疲劳。三祖父说起这些为了帮助穷人翻身、为了人民当家作主,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共产党人时,眼睛特别明亮。爷爷分析,这与他有点文化知识,看问题比常人深一层有关;也与他送货走四方,能接触到革命运动的信息有关。

1930 年8 月初的一天深夜,三祖父推开篾匠铺的门,同我爷爷见面,这是他离家半年后第一次与亲人见面。在梅川河河堤下面密谈中,爷爷才知道他参加了革命,引路人就是在七里桥遇见的解朗辉,也知道他已经从一个篾匠成长为一名赤卫队员。三祖父坚定地对爷爷说,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这条路走对了,他决不后悔。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恳请爷爷代替他为父母尽孝,如果革命胜利时他还活着,一定会加倍偿还。爷爷担心他的安全,他淡然一笑,革命何惧生与死?青山处处埋忠骨。他这次回家的任务是,提走篾匠铺两盏马灯。他们赤卫队经常夜晚攻城拔寨杀敌,需要信号灯。爷爷和三祖父听着哗啦啦的流水声,抱拳话别,也成了诀别。

这年8 月中旬,解朗辉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营救解朗辉的战斗中,三祖父作为信号兵,英勇顽强、冲锋在前。攻下了梅川城,却不见解朗辉。原来狡猾的敌人将解朗辉秘密关押在另一个地点,在溃逃之前把他活活烧死。三祖父和其他赤卫队员揩干眼泪、擦干血迹,继续前进。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他迅速从普通赤卫队员,成长为高扬革命大旗,“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入党先进分子,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了右拳。后来,他作为红军独立武装红三师九团的一名革命战士,转战在黄梅考田山、小溪山、垅坪山根据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

1931 年2 月,国民党第十四师、二十六师向中共黄梅县委所在地小溪山发起进攻。三祖父所在的红九团与调集而来的“蕲黄广”赤卫队、预备队和地方干部一万多人,使用土枪土炮进行顽强反击,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几天后,国民党军队兵分三路再度围攻,黄梅北区苏维埃所在地———小溪观音庵,终因寡不敌众被捣毁,考田山和垅坪山根据地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三祖父受伤,他怀抱马灯,在垅坪山与其他伤员一道,边掩护群众边撤退。

残忍的国民党反动派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们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洞就炸,整个黄梅地区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红九团召开紧急会议,作出了不做无谓牺牲、保存革命火种、分散突围的决定。

三祖父所在的小分队和群众藏在山洞里,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商议夜晚突围,但是垅坪山山高路陡,在漆黑的夜晚找不到突破口。三祖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利用连续两晚只身外出,寻找出路,终于有所收获。但是其他伤员战士和群众依然难辨东西,他是信号兵、更是共产党员,他提议自己在岔路口点亮马灯引路。在第三个岔路口时,他再次点亮马灯,微弱的灯光若隐若现,为后面的战士和群众指引前进的路。可是,灯光暴露了他自己,被山脚下敌人的榴弹炮打中了。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一仗,红九团悲壮地画下战斗的句号。幸存的战士送信到我家,告诉三祖父壮烈牺牲的细节。我爷爷趁着硝烟散去,带着太祖父太祖母的心愿,重上垅坪山祭拜弟弟,竟然找到了马灯……

中篇

这盏马灯作为我家传家宝,装入爷爷专门用楠竹制作的篾箱里,深藏在阁楼上。为了纪念三祖父,我家油灯全部换成马灯,一直使用到电灯普及之前。爷爷告诫全家老少,看见马灯,就不会忘记他三弟。他不应该被忘记!

我二叔最终成为马灯的传承人。二叔1963 年退伍回乡,爷爷抱出篾箱,抹干净灰尘,郑重其事地把它交给二叔。我爷爷的理由就像他剖开的竹子般简单直白,他膝下三个儿子,只有二儿子在部队加入了共产党,让二儿子传承他三弟这盏马灯,叫作“线头穿进针孔里——对上眼了”。

二叔81 岁病逝。回想他的一生,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我爷爷的嘱托,赓续了马灯代表的红色基因,把智慧和汗水全部奉献给了故乡的山山水水。

20 世纪70 年代初,二叔在大队担任民兵连长。摆在大队干部面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是整治梅川河。这条河是我们村农田灌溉的水源地,却因九湾十八拐,每年春夏雨季,排水不畅,常常破堤,冲毁农田。二叔主动站出来,担任队长,组织青壮劳动力,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伟气势,拉开了整治梅川河的序幕。十里梅川河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劳动号子、广播喇叭汇成一曲战天斗地的交响曲。

二叔带领党员突击队,打着赤脚,高卷裤腿,“急难”他们上,“险重”他们抗;他们挖掘泥土的进度就是他人对标的进度,他们的土方质量就是他人比学的榜样。夜晚在马灯下,他依旧垒石筑坝,石棱切断他左手无名指,表皮粘连不停地摆动,鲜血直流。他咬牙闭眼,扯断表皮,抛向污泥之中,用止血草包敷断指,继续指挥在一线。

党员突击队的旗帜高高飘扬,感动了村中的姑娘和年轻媳妇,她们自发组成铁姑娘战斗队,参与其中。大家你追我赶,日夜连轴转,依靠肩挑、人抬、车推,奋战了三个冬季,终于将梅川河裁弯取直。

二叔曾在我面前晃动过这只残疾的左手,他说:“用半截指头换来梅川河平安,造福子孙后代,值!”我父亲曾告诉我,乡亲们在梅川河堤坝上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庆贺的时候,二叔离开了现场,静悄悄地回家,小心翼翼地搬出篾箱,说:“三叔,我没有给你丢脸!”

1998 年,是二叔从村委会主任的职位上退下来的头一年,他早已规划好,要把三个儿子已经转包给他人种植的10 多亩责任田全部收回来,自己经营。他虚岁61,身板依旧硬朗,何况他还是远近闻名的种庄稼的把式。经过深耕细作、施肥整理,起早贪黑的田间管理,到7 月,这些稻子生命历程里幻出了奇丽的风景,看似轻飘的稻体里装载了二叔沉甸甸的希望,以至于谁也无法忽略和淡漠由稻谷衍生出的那份深秋的喜悦。望着满目的水稻,聆听着风吹稻浪的声音,二叔浑浊的眼睛似乎有说不尽的故事,他不时地轻咂着粗糙的嘴唇,似乎在品味着稻谷的馨香。二叔只要一站在田埂上,就感觉身心舒畅,心里想着今年的水稻丰收在望了。

根据优化结果,优化后的目标函数值为 -4.459 5×10-5m/s,接近于0,满足零速投苗条件。最优参数值代入约束条件的相关公式计算,也都满足要求。

然而,老天偏偏黑了心。这些日子不停地倒水,湖泊水库一改往日的恬静和安详,变得凶悍无情,毫无理性。洪水威胁着水稻,威胁着家园。

二叔坐立不安了。他时常望着天空,面对密匝匝的雨发呆,那冷峻的面孔,让人感受到一种无言的悲哀:这水稻是二叔他们起五更睡半夜插下去的,从施播肥料到清除草稗,从喷洒农药防虫到晒田分蘖管理,好不容易盼到吐穗扬花灌浆,丰收可望。一场大雨将要让二叔之前的努力毁于一旦。二叔无论如何是坐不住的了,他发疯似的在田边地头河堤上徘徊,或者弓着腰,加固堤坝,疏通沟渠,他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愿睡。那种不幸之至的样子,刺得人心发紧。

洪水,成为令人可憎的“侵略者”,泥沙一点一点地侵蚀着稻田,稻禾一片片地被淹没在水中,叶尖伸出水面,向主人发出凄厉的哀鸣。二叔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嘴角咬出了血。面对困难,他不想坐以待毙!二叔知道,这股山洪是从东边山坳里狂泄下来的,必须在它的集汇处进行分流。前些年,筑了一道分流堤坝,但多年未修,早被山洪劈开了一条深沟。二叔什么也没说,卸下自家的大门,前往堤坝。乡亲们也纷纷扛着门板尾随其后。二叔第一个跳进水中。接着一群人跳进水中。门板和人垒起一堵墙。汹涌的洪水咆哮着、冲撞着。二叔倒下去了,又站起来了;乡亲们倒下去了,又站起来了。几个小时过后,肆虐的波浪上,竖起了一面旗帜。洪水被二叔他们的壮举震慑了,不得不朝另一个方向逃窜。二叔这才被拉上坡岸,他用力地揪住胸口,慢慢地蹲下来,喘着粗气,脸色苍白,倒在泥水里。有人尖利地嘶叫:“老主任,老主任……”

二叔是累倒的。苏醒之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死不了,保卫水稻要紧!”这不是二叔故作矫情,而是水稻,真真切切的是农民的命根子!

二叔站起来,拖着沉重的脚步向河堤走去。河堤上站满了男女老少,打桩的打桩,运土的运土,一幅同天斗同洪水斗的景象,是那样的动人心魄。下午,十米宽的大河里,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儿围着许多人,他们正在商议乡政府的“防汛快报”:如果老天继续下雨,上游的水库明天必须泄洪。这就意味着大河的堤坝全线抬高一米以上,方可满足行洪要求。但是,从远处取土,人手不够,任务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就地取材,脚下都是稻田,齐整整的稻禾,谁忍心去打它的主意?不少人捶胸顿足,大骂老天。二叔返回,三上三下河堤,凝视着自己的水稻,心情复杂。他时而觉得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应该把责任田贡献出来,在这里起土,筑高河堤;时而他又认为自己已经退休了,干吗出这个风头呢?矛盾的心情在折磨着他。二叔嘴唇两旁的深粗皱纹更明显了,像是在咬牙忍痛,又像是在苦楚的微笑……

二叔一瞬间想到他的三叔,那个高举马灯为人引路牺牲自己的三叔。他喊来年轻的村长,翁声翁气地说:“不要讨论了,就在我家责任田里取土!”说完,二叔拿着铁锹,担着箩筐,提着马灯,向自家稻田走去……

终于有理性的人战胜了无理性的天灾和洪水。水稻保住了。乡亲们狂呼不已,躺在田埂上,坐在河堤旁,袒胸露臂,任阳光沐浴。

二叔坚决不让村党支部推荐他参评“防汛抗洪”模范。但乡亲们心里有杆称。水稻收割完毕,大家立即起运最好的泥土,将二叔的四亩稻田回填成良田;每家每户按分摊的数量,把最好的稻谷挑进二叔的粮仓。

二叔提着马灯,照着谷仓,抚摸着稻谷,心中极为不平静。他跟我二婶已经商量好了,他把乡亲们送来的稻谷按照市场价折算,把这笔款子全部捐赠给村小学……

下篇

2018 年金秋,我们村里田田畈畈瓜果飘香,我和三个堂弟没有半点喜悦之色。面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二叔,我们都强忍住泪水,围坐在他床前。二叔是肺癌晚期,主治医生说他的生命最多还能存续一周,堂弟不得不把他带回家中,准备后事。在他逝世前的一天,他回光返照,要求我们把他扶着坐起来。他的头轻轻转动,牵引着双眼寻找什么。房间静得掉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他忽然在木柜的方向停了下来,吃力地抬手指了指柜顶。

柜顶有个纸箱。大堂弟搬了下来,当着二叔的面把纸箱打开,红平绒包裹着另一只箱子,是篾箱。二叔有点激动,气喘吁吁。我连忙调大氧气瓶的供氧量,并阻止二叔讲话。我把篾箱来龙去脉说给堂弟们听。二叔微微颔首。我又说,您老是不是当着他们三兄弟的面,把它交给老大?

二叔点点头。当看到大堂弟含泪接过篾箱,他仿佛完成了人生一件天大的事情,突然释怀,呼出一口粗气,不一会儿就去了另一世界……

大堂弟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当年被县公路局总段招聘为长期合同工,他追求上进、努力工作,28 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过片区公路段养护班班长,有资历也有能力,完全可以干到退休,却抵挡不住二叔的劝说,2012 年辞职回村,参选村党支部书记。

不容置疑,我们村在党的惠农政策阳光沐浴下,温饱问题完全解决,“打工经济”也让大部分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但是我们村地处山区,荒山多、良田少,生活、生产和自然资源稀缺,300 多户人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7 家、126 人。村委会成员年龄老化,群众颇有微辞,输入新鲜血液迫在眉睫。然而,愿意返乡在村委会任职的人屈指可数。

身为村里老干部、老党员的二叔看在眼中,急在心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须臾耽误不得。上级党组织几度权衡,请他把目光放在我的大堂弟身上。他板起脸来坚决拒绝,举贤避亲嘛。这些领导同志有备而来,从法理、村情、民意,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思想工作。他想明白了,大堂弟也愉快地接受这份重任。

在办理辞职手续之前,大堂弟打电话对我说:“神靠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哥,我们村不改变面貌,对不起俺三祖父。”

是的,三祖父和那些先烈们“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为了谁?用生命铸就的“马灯精神”价值何在?不就是希望推动后辈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自然赞同。可喜的是大堂弟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刚回来那会儿他研究种黄瓜,人家提醒他,当年的黄瓜地来年不能再种黄瓜,他偏不信,第二年他创下了黄瓜亩产16000 斤的纪录。种黄瓜没有使他带领全村致富,但是这个种黄瓜的经历给他带来了自信。

大堂弟是身高一米八的汉子,浑身都是劲。然而他知道,受闭塞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精神消极,对精准扶贫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自身发展动力无从谈起。

前无古人的事业必然成于艰难,最强的力量就是实干笃行。大堂弟带领我们村几名威信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代表挨家挨户讲政策、理思路,算细账、解疙瘩,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树立穷而有志、自力更生,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定期召开恳谈会,让贫困户在会上畅所欲言,谈想法、谋发展,话感情、拉家常,说意见、提建议,丢弃“等靠要”错误思想,摒弃懒散作风。他们用匆匆的脚步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进程,也澎湃着党心民心的同频脉动。贫困户狗蛋的思想首先“破冰”,他带头向村两委写出申请,请求交给自己“艰巨任务”。

狗蛋原是有名的懒汉,给他分配任务时,大家心存疑虑。大堂弟力排众议,把村里的卫生任务交给狗蛋。狗蛋起早睡晚地清扫垃圾,迅速改变全村卫生脏乱差的面貌,使村子被评为全镇卫生文明村。大堂弟胸有成竹,通过村两委会确定招收治安员、保洁员、护林员等十个公益性岗位,挑选十名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强的贫困户分别担任公益性岗位人员,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个个干得很出色,人均年收入达到两三万元,走上脱贫之路。

“十大员”在其他贫困户灵魂深处点亮了一盏马灯,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晓得,决定未来的是自己。大堂弟举一反三,在全村开展“大总结、大表彰、大宣讲”活动,运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典型”“活经验”来教育贫困群众,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信心、干有奔头。他组织全村及时评出“我脱贫、我光荣”“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最美家庭”进行表彰,让他们巡回到各组“现身说法”;农民文娱宣传队紧紧跟随,把他们事迹搬上百姓舞台,自编自演,寓教于乐,宣传脱贫正能量。脱贫立志,既补物质短板,又补精神短板,不断点亮脱贫之路。

消灭“贫困”,消去的只是两个字,搬走的却是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座座山。脱贫攻坚“工程”宏大复杂,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必须凝聚党心民心,有效地帮助贫困户增收。大堂弟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发动党员干部协助帮扶人共同领任务,主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首创“村支部+合作社+帮扶人+村党员+贫困户”的合作扶贫模式,着重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村里产业风生水起,年轻人纷纷“飞”回村庄,村支部牵头组织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合作社统筹监管,责任人挂牌到户,劳动记工领薪,计量考核分红,把能人与贫困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迅速搅活了产业扶贫的一池春水,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在2019 年全部“脱贫摘帽”。

如今,我们村行路不再难:一条条农村公路,一趟趟城乡客运班线通到村,通到组,甚至通到贫困户的家门口;喝水不再愁:一汪汪清水流入农户家中,泽润大地,更浸润百姓的心田;村庄点亮了:一座座高耸的电力铁塔,将电力不断输送到千家万户、园区车间;翠绿山间,闪烁的不是水面波光,而是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光伏面板,“靠天吃饭”让贫困户每年增加收入3000 元;不愁吃不愁穿,乡亲们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2015 年至2020 年,大堂弟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设定的目标是每户纯收入10000 元,而实际结果,人均纯收入由2146 元增至14945 元,大大超出了预期;保障义务教育,将笑容印在孩子们脸上:村级小学增添了多功能教室、音乐室……求知的火焰在少年们胸中熊熊燃烧;保障住房安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历史长卷,如画村庄,走完了脱贫摘帽的艰辛历程。回首这场历时数载之久的攻坚之战,犹如一曲“大地颂歌”震撼心灵,令我百感交集……

我们村的土地,是黄土地,是中国这片古老国土上极小极小,又极其普通的一方土地。我们村的人是普通农民。我们村同所有中国大大小小的村子一样,经历了贫困饥饿,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脱贫攻坚。现在,乡村振兴正激励我们村干部群众永不停歇地奔跑。他们所改写的不仅仅是一部村史。

一盏马灯,伴着我三祖父闹革命、建立新中国;伴着我二叔兴修水利、抗击洪水;伴着我大堂弟,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一盏马灯,一束微光,映照着共产党人坚毅的脸,接续走过百年路后,昂首挺胸往新的目标进发。

走出村史馆,我明白,马灯不再属于我们家的传家宝,应该展示在村史馆里。所谓“马灯精神”,无需总结什么经典句子,接过那盏马灯,就是所有……

猜你喜欢
马灯二叔祖父
马灯舞:一舞马灯千古传
祖父瓷
融入现代元素横林“太平马灯”焕发新活力
鹁鸽
马灯及其他
鸡犬不宁
二叔进城
傻二叔
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