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宝鸡窑洞工厂的实业救国路

2021-10-29 01:03何广华何明圆
文史春秋 2021年4期
关键词:纱厂宝鸡窑洞

何广华 何明圆

1938年6月,侵华日军集结重兵疯狂进攻武汉。为保障抗战后方所需,不少民族工业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纷纷向西北、西南转移。著名的荣氏企业在武汉的工厂——申新四厂也在此时迁往陕西宝鸡,为避免日机轰炸,纱厂在长乐塬山脚下挖出24孔窑洞,建成窑洞工厂。窑洞工厂虽多次遭遇日军空袭,但都顽强地承受住了大规模的轰炸,书写了一部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壮丽史诗。

救亡图存的艰难内迁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广大内陆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七七事变后,位于沿海地区的教育、文物、工业资源陆续内迁,武汉三镇成为工商企业内迁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许多厂矿,或被毁灭,或被侵华日军以“委托经营”“军事管理”等形式吞并。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在华中地区集中14个师团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约25万兵力,计有各型舰艇约120艘、飞机约300架,妄图一举拿下武汉。同年7月,国民党政府命令驻武汉各党政军5日内撤离武汉,向重庆迁移。8月4日,驻武汉各机关全部迁到重庆。为保留抗战工业火种,避免工业资源落入敌手,武汉三镇近六成工厂纷纷内迁至重庆、西安、宝鸡等地。

荣氏企业是旧中国实力雄厚、规模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之一,因其当时在面粉业和棉纺业雄居首位而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1921年,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四厂在汉口开工建设,次年建成投产后又屡有扩充。1937年,申新四厂有5万纱锭,布机875台,还设有印染部。战争使他们经营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许多工厂被日军炸毁或占有,损失总计约值3500万元,相当于其战前总资产的35%。

1938年8月4日一大早,宋美龄一行人来到申新四厂,根据国民政府的决定,将武汉的3个棉纺厂和50多个小工厂连同工人一起迁到西北,以供应抗战后方衣被所需。当时去重庆的长江水路已经拥挤不堪,没有船只运送机器,而陕西的宝鸡相对比较安全。

起初,申新四厂和福新第五面粉厂内迁的首选地是重庆。1938年4月,两厂经理、荣德生的大女婿李国伟带队亲赴重庆考察,在猫背沱定下新址。6月起,一批设备和人员开始向重庆转移。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业已形成的背景下,李国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人秦邦宪的建议,将武汉企业内迁至宝鸡。

申新、福新两厂内迁过程中,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8月4日,路易·艾黎陪同宋美龄视察武汉申新纱厂,他劝说宋美龄告诉申新纱厂厂长章剑慧,去重庆的水路已拥挤不堪,要求纱厂立即改变方向,沿陇海铁路内迁至宝鸡。

8月8日,武汉申新纱厂清纱、停机,启动向宝鸡迁移的工作。一时间,车间内到处都是工人拆卸设备忙碌的身影。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一座规模巨大的工厂整体西迁,谈何容易。

决定在宝鸡办厂后,李国伟派遣瞿冠英到宝鸡考察。当时的宝鸡是一个仅有六七千人的农业小县,几乎没有近代工业,只有百数十家手工业作坊,经济十分落后。瞿冠英发现,位于宝鸡县城以东的十里铺陈仓峪塬下有一片荒滩,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紧邻着陇海铁路的斗鸡台火车站,便于装卸货物,遂决定选址于此。

1938年8月16日,工厂内迁宝鸡的第一批机器设备从武汉徐家棚火车站装车出发。此后,申新、福新两厂的设备陆续向宝鸡搬运,前后共发出20批车次。内迁之路,困难重重。第21批货物运至河南信阳时,遭到敌军袭击,不得已退回武汉。一批设备在短途转运中,在汉江上遭遇大风,200多箱纱机和一台发電机沉入江底。

企业内迁时,申新纱厂计划只带70名技术工人随迁,谁知,当决定西迁后,很多人当场表态,宁可不要遣散费,也要随厂一起走,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大部队迁走之后,还有4名工人徒步从武汉沿着900多千米的铁路一路走到宝鸡来找工厂。

1938年9月,申新四厂第一批机器运抵宝鸡,同时还调来管理和技术人员138人。年底,申新、福新两厂的2万纱锭、400台织布机及日产3000袋面粉的制粉机等2万多箱设备,陆续运达宝鸡斗鸡台。

之后,李国伟在斗鸡台长乐塬购买400亩土地用于建厂,又从西安、咸阳、耀县购买砖瓦石灰盖厂房,钢筋水泥只能从重庆采购,经水路运到宝鸡。费尽周折,十几间厂房终于盖了起来。

1939年夏天,申新纱厂搜集老式木炭发电机、蒸汽机甚至十几台旧汽车引擎开始发电,斗鸡台车站顿时灯光雪亮,耀人眼目。当地人从未见过电灯,车站内外挤满了好奇的人群。这时,东边驶来一列火车,火车司机见前方灯火通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忙打讯号向车站讯问,才知道是斗鸡台车站通电了。

1939年8月9日,纺织厂开工生产,2000纱锭开始转动。到1939年底,生产出细纱锭1645枚及近400件棉纱,工人增至570人,成为宝鸡当时唯一的工业企业。

“炸”出来的窑洞工厂

申新开工以后,面临极大的困难。当时,物资极其匮乏,普通物品需要出省采购,每月需用的机物料均为“舶来品”,因为敌军严密封锁这些资源,想要顺利到达宝鸡申新纱厂异常艰难,这就要求工厂必须节制所使用的资源。李国伟对工人强调,要把这点来之不易的机物料当作人体的血液一样爱惜,处处都要精确的核实计量,不要有一点的浪费。李国伟一生致力于民族工业的创办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工商联常委。

1939年1月19日,敌机首次轰炸宝鸡,申新纱厂一度成为敌机袭击的重点。1940年8月的一次敌机轰炸中,厂区中弹20多枚,厂房受损严重,1114包棉花被焚毁,织布机、布车等机器被炸坏。

10月11日,位于西安的大华纱厂遭敌机投弹50余枚,死伤工人40多人,棉花2万多担被烧,包括租自申新纱厂的10台纺纱机在内的大量机器被毁。这对申新纱厂触动很大,副总经理章剑慧首先提议在陈仓峪开挖地下车间,窑洞工厂的构想,甫一提出便得到“工合”领导人路易·艾黎的高度肯定。但是,在西北的黄土高原开凿用于工业生产的大型窑洞,本就与普通的民居式窑洞差异巨大,这对来自南方的申新员工来说,更是全新的挑战。

1940年4月,李国伟将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科毕业的李启民请到申新纱厂,协助处理窑洞工程中的问题。李启明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到国外留学,抗战爆发后回到国内,受李国伟之邀来到申新纱厂,担任申新厂工务主任,负责修建窑洞工程事宜。此前他准备和未婚妻结婚,战争使两人不得不相隔两地,一个在宝鸡,一个在上海,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李启明才和心爱的人举办婚礼。

1940年11月,申新纱厂在长乐塬山脚下动工开挖窑洞,尽管有一定思想准备,但建设过程还是异常曲折,先是遇到古墓群,后又遇到地下水,特别是因开掘过快,接连7个洞口塌方,工人迟迟不愿入洞开挖。工厂不能开工生产,就不能满足抗战前线物资需要,这让李国伟忧心如焚。在一次厂务会议上,李国伟要求大家尽快完成建厂任务,努力增加生产。

修建窑洞工厂非常困难,宝鸡当地砖供应不足,厂方就从咸阳、西安等地购买砖,沿铁路运到斗鸡台。没有水泥,就用石灰和黄沙和成砂浆,石灰还要到数百千米之外的耀县拉运。

到1941年2月底,耗资113万元,历时 1年零两个月,全长1.75千米、洞内面积达4831平方米的窑洞工厂竣工。24孔窑洞中,长度在64米以上的有7孔,最长的达109米。7孔长洞被6条横洞贯通连接,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申新纱厂将前纺车间全部设备和1.2万锭细纱机转移到这里。

在窯洞工厂建设后期,申新自汉口抢运出的3000千瓦透平发电机组和原动部厂房亦抢修及建设完毕,开始运转发电。

1941年4月19日,窑洞工厂正式运转,申新把它命名为“纺纱第二工场”。窑洞工厂正式生产后,工人们提出“织造百万军毯,支援前方将士”等振奋人心的口号,棉纱产量达到申新开厂以来的最高水平,平均每锭日产20支棉纱0.8市斤,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据当地老人讲,窑洞工厂生产出来的白布直接送到附近的印染厂漂染,再由专门设立的被服厂制作成军装运往前线。

史料记载,从1938年4月至1944年4月,侵华日军先后32次出动334架次飞机轰炸宝鸡地区,共投弹1372枚,炸死578人,炸伤502人,炸毁房屋1525间。作为工业集中地,申新纱厂所在地区是侵华日军轰炸的重点。在敌军对宝鸡地区的多次轰炸中,有26次是冲着申新来的。

1940年8月31日,12架敌机轰炸申新纱厂、斗鸡台火车站等地,申新厂区直接中弹20多枚,由于窑洞工厂尚未完工,此次遭袭伤亡5人,1000多包棉花被焚,70多台织布机、10辆布车及伸幅机、码布机等一批机械被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0多万元。

1940年9月2日,敌机袭击申新纱厂,投弹200余枚,炸死工人14名,炸伤15名,炸毁房屋100多间……

1941年5月22日,8架敌机轰炸申新,投弹40余枚,其中2枚直接命中窑洞工厂顶部。由于人员和主要纺织设备已迁入窑洞,此次受袭申新员工无一伤亡,大型设备无一受损,仅有分散隐藏的棉花若干包被焚毁。恰逢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到厂视察,于洞中避险的他,看到窑洞在日军航空炸弹打击下安然无恙,对这种既能防御空袭,又能持续生产的地下工厂模式大为赞赏。

日军并没有放弃破坏申新的企图。又一次空袭中,申新厂区在炸弹的呼啸声里连续中弹,发电厂、锅炉房、汽轮机房等均未能幸免。警报解除后,刚刚松了一口气的申新职工发现窑洞工厂不远处3米多深的地下,竟还有一枚未爆的炸弹!经过小心翼翼的检查,发现这枚重达150磅的炸弹,因为撞针恰巧被厂区落水管上的铁丝挂断,才成为哑弹。后来,申新纱厂请宝鸡驻军将炸弹外运到渭河滩,倒掉炸药,为1米多高的外壳配置木质底座陈列在大楼前厅,提醒人们时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今天,这座弹壳仍陈列在宝鸡市博物馆中。

据该厂老工人回忆,日军空袭时,在窑洞内也能听到飞机轰鸣。但工厂平时多次进行防空演习,组织工程队、灭火队、抢险队等,预案充分,保证了设备安全生产和上千名员工的安全。工人们用铁轨代替钢筋,在屋面上铺黄沙,伪装成土丘迷惑敌机,再用防空伪装网遮盖烟囱与厂房。

全面复工后,李国伟组织起汽车队和嘉陵江水上运输队,保障了从重庆到宝鸡的生产物资水陆运输。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申新纱厂生产了6.2万吨棉纱、43.2万匹棉布,为抗战前后方供应了大量军需和民用物资。

当时申新纱厂有4000多名员工,其中家属有3万多人。工人中一部分是从武汉随迁而来的,大部分是从中部省份逃亡而来,还有一部分是河南和宝鸡本地人。从1940年开始,宝鸡申新纱厂撑起了西北轻工业的半壁江山。《宝鸡申新纺织厂史》记载,李国伟在这里接待过蒋纬国、陈立夫、白崇禧、林语堂等人,也接待过奔赴解放区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随着工厂在宝鸡落地生根,职工人数不断增加。1941年起,申新纱厂对工人免费开展文化补习,设立阅览室、组织评剧团,成立篮球、排球等多支运动队。青年工友创作歌曲、编演舞剧,定期演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窑洞工厂内的一张老照片里,工人学习文化的课堂上,“抗战救国”的标语清晰可见。

受到战时艰苦奋斗精神的感染,李国伟将陈仓峪更名为“长乐园”,寄托长久安乐的美好愿望。由于恰好处在渭北台塬地区,长乐园被后人误称为长乐塬,如今反而广为流传。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宝鸡十里铺保存并壮大了民族工业的火种。据统计,抗战时期内迁到宝鸡的工厂有陇海铁路管理局宝鸡机厂、申新纱厂、福新面粉厂、大新面粉厂、泰华毛纺厂、秦昌火柴厂等15家。加上陆续发展起的民族工业,到1941年,宝鸡形成沿陇海铁路,西到县城、东到岐山蔡家坡,汇聚有工合合作社和工厂达200多家的“秦宝十里铺工业区”。1942年,西北建立的工厂已达到546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20.56%。

涅槃重生的申新纱厂

宝鸡解放前夕,胡宗南在溃逃前派工兵队进入纱厂,要炸毁发电机,工人自发围在发电机前阻拦,并推派代表与工兵交涉。最后工兵指导员无法执行任务,落泪而去。两个月后,宝鸡解放。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进驻福新申新大楼,在这里指挥了扶眉战役的后续战斗。此后,申新纱厂为一野加工了棉衣、棉胎,17名工人还跟随一野大军,为解放西北出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公私合营,申新公司改制为“新秦企业有限公司”,1966年成为国有企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陆续从新秦公司各工厂考察选调出200多名优秀人员,派到大西北各地企业担任领导职务;紧接着,又从新秦公司各厂选拔2000多名技术骨干支援各地,壮大了西北工业企业的力量。此后,经过多次改制,新秦公司演变为“陕棉十二厂”,直至今天的宝鸡大荣纺织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纱厂宝鸡窑洞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华商纱厂经营困境及对策——以大生纺织公司为例(1922—1925)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五四时期劳动问题的双重面向——以厚生纱厂招工事件为例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走进宝鸡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