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

2021-10-30 02:24扈幸伟邵明星
园林建设与城市规划 2021年2期
关键词:水文化

扈幸伟 邵明星

*通讯作者:扈幸伟,1983年4月,女,汉族,天津人,现任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风景园林所总工,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生态水利、景观生态学。

摘    要:滨水空间是重要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保障城市水安全、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水景观文化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城市滨水空间的本底特征出发,结合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等多种功能要素,探讨以生态景观为引领的城市滨水空间营建方式。

关键词:滨水空间;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

一、引言

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应统筹研究城市与水的关系,将城市建设开发、海绵城市构建、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安全保障、水污染治理、水生态营造结合起来,系统落实到城市空间规划,使滨水区域具有持续的生命力,最终实现保障水系空间、提供丰盈水量、确保水质优良、恢复生态健康、紧密联系城市的滨水空间治理目标。

二、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

(一)防洪安全性

城市滨水空间是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第一屏障。自然功能主要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进一步改善;社会功能体现在共享資源,并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增强城市活力;经济功能体现在通过对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的开发利用,使城市的服务业、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让城市经济实现长效发展[1]。

(二)公共开放性

对于一个城市,滨水区不但能让居民放松身心,还能吸引外来游客,推动经济发展。滨水区公众开放区域应具有便捷的交通设施,让人们能以更快的速度到达滨水空间区域。城市滨水空间一般体现出水景和城市景观融合的景观特征,人们应更自觉地将水景和城市景观结合,并将其整合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上。

(三)功能多元性

城市的滨水空间承载着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安全能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将城市景观特点进行有效展示的窗口,应具有明显的识别标志。可以在规划时,将建设思路变为使其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场所,满足人们休息、娱乐、社交互动、贸易等需求,这样人们的体验感受就会更加丰富,也会让滨水空间的景观更加多元化。

(四)文化积淀性

一个城市最早建立和发展的区域就是滨水地带,因而在城市滨水空间中也留存着这个城市的一些历史信息。大多数城市滨水区域的前身都是一些重要的港口,这些港口不但具有水上运输功能,而且还是城市人流的聚集交汇地带。城市滨水区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及激烈碰撞的区域,因此,使城市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包容的特征,人们可以通过城市滨水空间寻找历史的遗迹及历史文化信息。

三、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滨水区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实际的规划设计必须以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为基础,使滨水景观和城市景观协调一致,同时凸显滨水特色,优化城市整体风格。此外,滨水景观规划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与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进行有机协调,使其各自的功能得到互相支持,最终使整个城市的空间、景观、风格等各个方面保持和谐。

(二)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在布局和规划滨水景观时,要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并确立保护性发展观念,重视保护滨水区内的原始生态景观。特别是一些生态敏感地区,必须将其视为滨水空间的重点考虑因素,在保持原有生态印象的基础上,将人工景观设计附加其中。

(三)文化延续性原则

从建筑到发展,任何城市都充满了地方文化特色,这些文化和背景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必须要以保存、传承、积累城市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尤其是海滨地区大多是城市最早的发源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是城市文化的积淀。因此,城市滨水区水景设计需要以文化传承和连续性的基本思想为前提,同时,从文化层面规划设计景观,在设计方案中充分体现出文化因素,使其和滨水景观实现有机融合。

(四)亲水性原则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滨水区已成为城市中最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地区,也是城市居民的聚集地。人与水密不可分,人们在水边享受生活,利用水路运输的便利,享受水路娱乐。因此,东莞滨水空间“一河两岸”的景观规划设计就需要强调其亲水性,设计必须确保可以在河边看到不同的车辆,欣赏河边风景,尽可能实现市民和河的零距离接触,既能让人可以观赏水的景色,又能促进优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一)重视整体规划、科学分区

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需要从整体出发,权衡利弊。其设计思路应该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为基础,实事求是,根据城市的具体形态、结构特征和现阶段的基础状况进行设计,不能照搬其他城市的设计方案,避免发生与当地城市发展不协调的情况。

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应该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不能仅仅是因为美观,水域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要能适应城市后期的拓建工作,不会影响城市的扩展,与此同时,又能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例如,有些城市就会采用“一河两岸”的规划方案,根据城市水域不同阶段的场景进行人文活动、生态活动的改造。如果城市内依然存在农田,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结合农田和城市主干道的绿化程度,打造出生态长廊,嵌入式的城市景观设计,有机配合整个城市,采用科学的分区设计的方法。

水域的上游往往可以建造生态田园,由上游至下游铺设生态缓冲区域,减少下游水域的污染,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可以采用生态滩涂的方式种植亲水植物园作为生态缓冲区。水域中游可能存在一些工业厂房,可以建设工业主题的公园和一些污水处理厂房,并以河道为主要景观,考虑到景观视觉因素,将居住区域与田园风貌区分开来。水域下游是城市居民区,这一区域可以主要展现城市的都市风貌,展现城市居民生活的美好图景[2]。

(二)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城市的水域孕育了一方水土,例如,上海的黄浦江,所以保护好城市水域的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水域的实际情况和生态元素,对水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大力保护,尽可能不破坏水域的原始生态,并在保留原始环境的前提下,构建生态网络系统,来保护植被和树林。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植物结构,进一步维持地方生态的稳定。

(三)传承地方特色,发扬地方文化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重要象征,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地方,因此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就十分重要,可以充分展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弘扬该城市的中心理念。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不应该盲目追求新潮,生搬硬套,而是要对一个城市的地理、气候、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基于这些实际情况,再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改造。

例如,上海的黄浦江两岸,充分保留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的面貌,其两岸的建筑都体现着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一路走来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标志性的东方明珠,更能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内涵。黄浦江两岸的民宅和一些现代化技术很好地体现出了这座城市与国际化、现代化的完美融合。

对于还有一些保留着农田风光的城市,可以在继续延续本来的农田风光和田园肌理基础上,对两岸的农村进行保留和改造,打造生态型都市农村。对农村的田埂和水塘进行改造和治理,将田埂设计成交错的小路,变成可以供游人行走的通道,一方面可以增強美观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来旅游,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四)满足人性化需求,构建亲水空间

水资源是滨水空间一个独特的资源,因此是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时的重点考虑因素。本着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亲水、用水、乐水的亲水理念,将城市居民生活、娱乐、运动等功能性需求融入水岸设计之中,打造一个自然的水域空间。可以考虑到水域空间的水岸线资源,根据河段不同,为居民带来不同河岸的空间体验。可以根据河岸线的实际情况,规划富有城市特色的主题活动,可以在河岸边设计体育馆等建筑,充分利用水资源进行一些水域活动,例如,游轮参观等活动。

还可以在水域边建造一些供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建造一个和谐的人水关系。在充分保证城市居民和城市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改造利用城市已有的防洪岸堤来促进城市居民和水域空间的关系,对岸堤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为城市居民打造出多样化的滨水空间,营造丰富多彩的亲水活动,让城市居民有更加丰富的亲水体验。在水域较为平稳的区域,可以提供水上游玩项目,为人们提供游玩的船只,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体会到水上风光和城市之美。

除此之外,在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对污染的水系进行治理,对良好的水系进行保护,进一步保障城市环境的清洁工作。同时,还可以改造人工湿地,在湿地内培育水深动植物,修复生态环境,加强滨水空间的生物多样性。对水系进行治理和保护进一步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3]。

五、结束语

在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上应充分结合多规合一的规划内容,协调水动力研究、城市空间规划,明确河道宽度控制、沿河道绿线及蓝线空间控制、水系节点功能、沿线水利设施布局与用地。在对水生态、水循环、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工程布局与空间规划,一揽子解决涉水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慧妍.生态理念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渗透[J].花卉, 2019(14):82-83.

[2]成捷.城市滨水空间人文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及要点[J].居舍, 2018(36):112-113.

[3]吴疆.城市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沧州市区公园为例[J].消费导刊, 2019(44):179.

猜你喜欢
水文化
基于伊斯兰教水文化的印度莫卧儿宫廷水景研究
贵州水院校园水文化建设措施诌议
关于兰州新区水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策划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究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
云南的稻作和水
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