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头国有林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措施

2021-10-31 16:21唐桂艳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技术管理

唐桂艳

摘 要 对大庙头国有林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措施进行研究与讨论。为有效提升大庙头国有林场的森林质量,应选择合适的管理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完善信息化的监管体系;并从不同角度探索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最佳途径,以有效提升森林的生态质量,促使森林资源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技术管理;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52

国有林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修复及生态建设力量,在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有林场的不断改革中,核心工作就是强化森林资源的培育,并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立足于森林发展的具体特点,选择合理精准的措施,从而使国有森林的生态环境及效益实现预期目标。

1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概念

森林质量是指森林在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的总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是基于具体的林分特点、预期实现的功能和目标,实施精准化的经营方案和措施,提升森林三大效益的过程[1]。

2 林场基本情况及资源状况

2.1 林场基本情况

大庙头国有林场地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南部,都庞岭北麓山系,海拔200~68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与双牌县接壤,西临贤水河畔,南至黄沙岭村五云峰,北抵木山底村后,呈“长条形”,南北长约8.3 km,东西宽约2.7 km,总面积为29 300 hm2,划分为横头脑、老场部和九里江3个林区。

2.2 森林资源现状

大庙头国有林场辖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结构完整。2014年“十二五”二类调查结果显示,林场有乔木林面积10 200 hm2,竹林6 300 hm2,灌木林地29 960 hm2,林木总蓄积量52 000 m3。其中乔木林主要是杉木纯林,面积约8 520 hm2,占乔木林面积的83.5%;杉木蓄积量约44 304 m3,占总蓄积量的85.2%,单位蓄积量为每公顷78 m3。辖区境内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沙、樟树、闽楠、黑皮楠、翅荚木、花榈木、大叶榉、红椿、香果树及中华结缕草等多种珍贵保护植物。

通过资源现状数据可以看出,大庙头国有林场存在杉木林面积占比太大,单位蓄积量偏低,且树种结构单一等问题,这样的林分结构不利于森林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生物群落的稳定,森林的3大效益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措施势在必行。

3 存在问题

3.1 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不高

2014年“十二五”调查数据显示大庙头国有林场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每公顷78 m3,低于全国单位面积蓄积量(每公顷89 m3),仅相当于林业发达国家的1/3左右。

3.2 树种结构不合理

杉木林分占比过重,杉木面积有8 520 hm2,占乔木林面积的83.5%。

3.3 林分结构不合理

杉木林均为人工林,且以纯林为主,林分密度普遍在每公顷2 250株以上,树种单一、密度过大,林下群落天然更新难度大,导致群落结构简单。

3.4 森林综合效益不高

由于林分密度较大,林木胸径连年生长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再加之针叶纯林结构单一、景观单调,森林的游憩康养等社会效益降低。

3.5 生态保护功能脆弱

由于林地表面没有灌草植被,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遇暴雨天气易形成地表径流,引发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单层同龄针叶纯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滞尘杀菌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复层异龄混交林[2]。

4 措施

4.1 精准间伐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主要是培育大径材,形成杉阔异龄复层混交林,目标胸径达到50 cm以上,蓄积量达到每公顷220~300 m3。间伐作业主要采用单株木择伐作业法和团状择伐作业法;项目实施地点选择郁闭度0.6~0.7的林分进行;按照去弯留直、去劣留优、去弱留壮、间密留稀、确保目标树生长的原则,对林分中的双兜木、枯死木、濒死木、无培育前途的林木及林木分布特征一致性差的退化林,开展定点间伐作业,合理设置“天窗”大小和密度;间伐后郁闭度降低1个郁闭度级,郁闭度控制在0.5~0.6即可。采伐过程中注意保护目标树,对林地中的幼林和珍稀植物加以控制和利用,间伐的林木及剩余物全部清理下山,防治森林火灾发生[3]。

4.2 补植补造

采用穴垦整地,应根据林内光照条件和补植树种对光照的要求选择种植点;造林洞穴挖好后,先将穴周围的表土铲入穴内,整地后进行表土回填,并捡尽石块、树枝,填至高于穴面15 cm,呈“龟背”型为止。造林洞穴规格为50 cm×50 cm×40 cm。

在间伐后的林中空地和林冠下补植乡土珍贵树种红锥、赤皮青冈、闽楠、梓木、木荷等珍贵阔叶树种。依据针阔混交和常绿与落叶混交的原则,合理配置补植树种,原则上优先选择优质乡土珍贵阔叶树种。按照树种的特性,山顶、山洼、山沟、山脚地段分区施策,树种选择应充分考虑对现有林分生境的适宜性,应与林分现有树种在生物特性与生态习性方面共生相容,充分考虑林分营养空间层次协调与互补。

山沟、山洼地段补植以赤皮青冈、闽楠为主的阔叶树种;山脊线主要配置木荷;山坡中部地段主要补植红锥、梓木等树种。

采用人工培植1年生容器大苗和2年生裸根苗造林进行补植,补植密度每公顷控制在15~20株;补植时间选择阴雨天或雨后晴天裁植;容器苗栽植时应将容器袋去除后栽植入土,裸根苗植苗时应做到“苗正、根舒、深裁、压实”;苗木应做到随起随运随栽,确保造林成活率;促使新栽幼苗与现有杉木形成互补互利的辅助关系,逐步发展成针阔混交的复层林结构,朝着近自然林的方向发展。

4.3 抚育管护

项目建设林分内补植的幼树,应规划连续进行3年培蔸抚育,培蔸抚育要求以植株为中心,清除1 m直径范围内的杂草杂灌,培蔸除萌,覆盖保墒,确保苗木生长。连续抚育3年,头2年每年抚育2次,团蔸、砍山抚育。抚育要坚持淘汰劣质的留下优质的幼树,将弱的丢弃只留下强壮的幼树,不要弯曲的只要笔直的幼树原则,将国有林场中的树种及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4.4 加强森林动态监测

为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国有林场中森林资源的管控质量,要加强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做好对森林资源的全面监控,做好对森林中灾害的防护工作。通过网络信息化的时效性及准确度、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将3S技术在国有林场的森林管理中运用起来,积极构建森林资源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以及将信息进行精准分析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国有林场中的森林资源类别、数量及森林质量做好数据收集,对森林资源的变化做好全面监测,以规范国有林场的资源管理[4]。

4.5 完善森林预警系统

将森林的管理和护理责任制度落实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在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控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激励方法,让林场中的工作人员可以积极地开展森林质量的管控工作,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森林的火灾预防工作,在森林质量管控中,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完整的、规范的森林防火带,并落实防护为主、积极消灭的管控理念,改善和创新国有林场中对于森林资源的火灾预防手段,提升国有林场的防火效果;积极做好病虫害防治,通过预警系统,调查和研究在国有林场中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分布情况,做好防护工作,积极营造混交林,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4.6 加强资金支持投入

进一步提升国有林场中森林的质量,需要资金投入作为支持。将林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划入公共财政预算中,建立健全资金的保障体制,为林场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1)增加国有林场中的生态效益补助金额,从而保障在生态公益林中的水土、环境、生物等多个方面的具体生态效益,推动林场的建设和健康发展;2)采用有偿使用的方法,建立激励机制,增加对于林业的投入。

4.7 丰富林场经营项目

对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做好分类经营管理,对于商品林可以选择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断增加国有林场中森林资源输出,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国有林场的森林經济效益。同时也要进行良好的保护,对于生态公益林要采取良好的措施选择相应的经营管理方式,以保护为重点内容,经营作为辅助,使国有林场中的森林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推动国有林场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5]。

5 结语

为有效提升大庙头国有林场的森林质量,应选择合适的管理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完善信息化的监管体系。从不同角度探索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最佳途径,森林质量精准化的提升不仅可以让管理变得精细化,且管理的过程中省时又省力,还可以有效提升森林的生态质量,促使森林资源向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宏强.国有林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对策探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0,52(4):83-84.

[2] 冯辉.交口县国营林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抚育措施[J].青海农林科技,2020(2):115-117.

[3] 陈培俨.国有林场森林质量提升工作思考:以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9(21):149-150.

[4] 张开福.临武县西山国有林场森林质量提升措施及初步成效[J].绿色科技,2020(13):123-125.

[5] 庄宜海.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推广与应用[J].决策探索,2018(10):84-85.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技术管理
刍议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初探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冶金装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浅谈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问题及对策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及其管理技术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难点和对策
技术管理在化妆品研发中的应用探析
阐述公路桥梁施工工艺及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