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知青经历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021-10-31 03:02黎明奇朱迪
世纪桥 2021年5期
关键词:知青启示

黎明奇 朱迪

摘 要: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知青经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题中之义,是对年轻干部争做忠实传人的生动诠释,对激励当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经历与当代青年成长阶段有着较多共性,对于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梁家河;知青;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5-017-06

陕西省延川县的梁家河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1969年1月,习近平以知青的身份来到梁家河,直到1975年被推荐上清华大学才离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1]习近平15岁那年来到梁家河,在梁家河的7年时光是他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他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新时代,重温这一段历史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知青经历的重要意义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题中之义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经历,是当时一千多万知识青年投身农村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在那一段时期,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选择到国家最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挥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奋斗史。重温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党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与宝贵经验,有助于我们深情回顾梁家河以至延川县的这些知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艰辛努力,有助于我们给当代青年讲好梁家河的知青故事,激励当代青年继承优良传统,守护红色江山。

(二)是对年轻干部争做忠实传人的生动诠释

2021年3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2]要做忠实传人,首先必须要了解党的光荣传统以及革命前辈们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经历,既是老一辈革命家年轻时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实干兴邦的鲜活实例,同样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知行合一、扎根基层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谆谆教诲、殷切期望正是源于他的成长经历,他在青年时期就是这么过来的,他希望广大年轻干部也能顺利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由此我们更能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亲切关怀和良苦用心。了解习近平总书记青年阶段的成长史,他特殊阶段的奋斗史,是对当代青年最好的激励和最大的鼓舞,有利于当代青年明确发展方向、树立远大目标、砥砺优秀品格。

(三)对激励当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对乡村振兴任务作出详细部署,将乡村振兴作为我们党“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3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振兴,有了人才才会有人气,才会有活力。乡村振兴亟须青年人才支援,青年人才也需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基层锻炼获得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3]50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连同1 800多万知青在党的领导下,将青春与热血洒满山河大地,他们在艰苦的农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激励当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二、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知青经历的历程回顾

(一)初到乡村

1969年1月,当时还处于初中阶段的习近平同其他知青一道,经过4天的路程,辗转来到了梁家河。当时的梁家河还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贫瘠,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知青们到达之后,有的甚至惊诧“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贫困的地区和农民?”[4]11更让他们没有料想到的是农村生活的艰苦程度。例如,当时知青们被跳蚤咬得全身都是成片的红包,红包慢慢转化为水泡,再逐渐烂掉;由于粮食匮乏,常常忍饥挨饿。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是老三届知青中年龄最小的,生活方面遇到的挑战无疑会更大一些。

(二)融入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那段时间,由于真正了解了农民的生活,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决心扎根留下来,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5]他适应了跳蚤的叮咬,习惯了粗粝的杂粮,在劳动方面成为种地的好把式,并且锤炼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和群众也走得更近了。[5]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1]在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以后,他和群众逐渐建立了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谊。

(三)成长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岁那年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领导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建沼气池,解决了烧柴难问题;打深水井,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打淤坝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办铁业社,提高了生产效率。他做的实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975年秋天,他由于要赴清華大学读书,不得不离开梁家河。在他即将离开梁家河的那个早上,村民们自发早早地来到了他的住处,静静地在房门外等待他起床。他醒来看到乡亲们以后当众落泪,动情地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想走,就在这里扎根农村一辈子吧。”村民还派出了13名社员代表,陪着他步行到延川县城。他在离开梁家河之后,一直牵挂着乡亲们。他曾于1993年、2015年回来看望乡亲们,并于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6]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里,梁家河是他的初心所在。

三、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经历与当代青年成长阶段的共性分析

(一)同样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经历是他走出学校,真正踏入社会的第一站。他在梁家河的年龄阶段,也是广大青年的发展起步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而言,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来到梁家河,这个成长环境无疑为他认识社会、认识外界开启重要的一扇窗,在他的生命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7]他正是在梁家河扣好了一生的第一粒扣子,才为今后治国理政、实现人生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这10多年,是大多数当代青年学业有成、事业建功、组建家庭的奋斗阶段,也是精力旺盛、行动果敢、激流勇进的时期。可以说,当代青年的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基本上是同频共振、轨迹相同的,把握好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实就是在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二)同样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那段时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里,梁家河的乡亲们接纳了他,给了他“避风的港湾”。他在梁家河并没有选择安于现状,相反,他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干事创业,并立志通过从政为中国人民做更多事情,改变中国贫穷的面貌。

对比之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追求有了较大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飞跃为广大青年赢来了安定的成长环境。但是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仍不容乐观,国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屡屡抬头,霸凌行径严重冲击正常秩序,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并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广大青年必须树立忧患意识,意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依然充满了艰难险阻,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立足本职岗位,发奋图强,将自己的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民族的命运当中。

(三)同样承载压力

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正值其父亲安危未卜的困难时期,他顶着压力来到这个贫穷的大山里,等待他的是繁重的农活、艰苦的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等太多未知的挑战。他的入党过程充满坎坷,先后递交了8次入团申请书,10次入党申请书,屡拒屡交。面对这些困难,有压力是必然的,但是他没有被压力所压倒。“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正是凭借着不服输的韧劲,他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充分认可,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给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更大挑战。科技日新月异、时代瞬息万变对青年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氛围,房贷偿还、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等生活问题,都让当代青年感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是选择佛系、一切随缘,选择逃避、自暴自弃?还是选择拼搏、迎难而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经历为当代青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深知青年成长之路不易,他在当选国家领导人之后,尽管国事繁忙、日理万机,依然会抽出时间关心青年的成长,每次同青年代表面谈都是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他写给青年群体的信中,字里行间更是充满了浓浓关切和精神营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8]。

(四)同样肩负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那段时间,一直立志改变自身的命运、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就他个人而言,还承载着家人和当地群众对他的期望。梁家河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这里是革命老区,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也是他的父亲习仲勋同志立下赫赫战功的地方。他来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人,更有着坚定的决心,干出一番事业。另外,延安作为革命老区为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与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形成鲜明对比,也更加坚定了他带领老区群众脱贫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样,当代青年也正处于重要机遇期,也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富有朝气、充满希望,必将成长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也必将承载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里,时刻思考着如何改变国家的面貌,并且在若干年后,领导中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广大青年也应胸怀远大抱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四、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知青经历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一)紧握艰苦奋斗的接力棒

无论是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和改革时期,艰苦奋斗始终是我们党的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代知青通过艰苦奋斗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梁家河,他带领老百姓克服了各种困难,战胜了各种挑战。他在這里经历了“四关”的考验。[5]跳蚤关,他适应了农村艰苦环境;饮食关,他爱上了农村的饭菜;生活关,他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劳动关,他成为劳动能手;思想关,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因此,梁家河最开始曾是少年的避风港,后来却成为强者的炼金石。在生产劳动中,他带头干重活,打坝、挑粪、修路、收庄稼,且干活卖力、能吃苦,赢得了村民们的由衷敬佩。为了修沼气池,他赴四川考察,花了40天走了17个县,记录、学习当地的实践经验,回来后在梁家河成功点燃了陕北的第一盏沼气灯;给村里修坝的时候正值寒冬腊月,他带头跳进了刺骨的冰水中干活……正是得益于在梁家河吃过的各种苦,使他在今后面对各种风险考验时,都能从容应对。

当代青年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长期向好,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阶段更应该继承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扎根基层,全身心投入民族复兴伟业当中,书写自己最壮丽的青春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2]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当代青年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更应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黄金时期,将精力投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当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转型矛盾凸显,大国贸易摩擦、突发公共事件等风险考验不断,广大青年要紧握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以实干兴邦为己任,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二)以人民情怀滋养初心

梁家河使来自大城市的知青们清楚认识到当时国家发展的真实面貌,认识到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认识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中国、了解农村的起点。他在这里吃过“百家饭”,村民们毫无保留地接受他、尊重他,[5]无条件拥护他开展基层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5]正是在青年时期与底层百姓共度时艰结下的深厚情谊,让他在内心深处牢牢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让他明白了执政为了什么,执政依靠什么,并立志为老百姓做更多实事,谋更多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9]当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志愿服务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都涌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他们是当代青年人民情怀的生动诠释,体现了当代青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同样也是人民主体地位、首创精神的充分展示。当代青年应该以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投身于农村的支教活动、山区的扶贫工作、西部的支援建设,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三)以发奋学习作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段时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知识分子被看作是“臭老九”,“读书无用论”等谬论盛行。但尽管如此,他仍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对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去梁家河时,虽然路途艰辛,但他带去的两个行李箱里面大部分装的都是书籍。到梁家河后,他又想方设法借书来看,留下了“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还书”的佳话。他居住的窑洞里堆满了书籍,书本成了艰苦岁月中最好的精神食粮。白天在田间地头有繁重的农活要完成,辛苦一天之后,晚上即使再疲倦也要借着昏暗的煤油灯挑灯夜读,第二天起床后时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1]他读书涉猎广泛,涵盖各个领域,尤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的研读。艰苦岁月里坚持不懈的学习,为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治国理政作好了理论储备。他的讲话充满思辨、饱含哲理,纵览古今中外,这也与他年轻时在梁家河勤奋学习打下的深厚理论功底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青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知青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仍千方百计地创造学习的机会,当代青年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挑灯夜读的事例为激励,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将学习融入生活实际,不断积累知识,拓宽眼界,增强本领,为青春远航积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10]这番话源自他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的实践感知和深刻体会,也是他不惧挑战、追逐理想的真实写照。这段知青经历虽然过去了50多年,但依旧历久弥新,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值得每一个有志青年学习与追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DB/OL].[2018-06-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4582095317361706&wfr=spider&for=pc.

[2]  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DB/OL].[2021-03-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025624513391621&wfr=spider&for=pc.

[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4]  中央党校采訪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全国新书目,2002(12).

[6]  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DB/OL].[2015-02-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4/c_1114368496.htm.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2014-05-05]http://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

[8]  习近平.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N].人民日报,2014-05-05.

[9]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2018-05-03]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5/03/c_137152571.htm.

[10]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知青启示
知青下乡40周年感怀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