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党百年史解读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

2021-10-31 02:45汪文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理论

汪文娟

摘  要: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到2021年,整整走过了一百周年。纵观建党百年史,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的重要原因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坚持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理论。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的百年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进步的历程[1]。随着时代发展到不同阶段,“群众路线”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将其注入了时代内涵并形成了时代特征。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百年历史为轴线,寻找“群众路线”理论历史成像的内在规律性,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史;“群众路线”理论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0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饱含深情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英雄和创造者,坚持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的求本溯源

(一)国外对群众范畴解析

群众是近代社会衍生出的政治学概念。西方政治学中对于群众概论有所特指[3],在其语境中“群众”是指许多人的聚合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西方民主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群众及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到了19世纪末,衍生出新的群众理论。在资本主义理论框架下的西方,“群众”一般意义与“公民”概念内涵一致。群众理论在资本主义理论思维范围内是西方民主制度、公民政治的派生物。西方大众心理认为,群众的突出表现及群体代表是指平民大众。

从西方价值判断的传统看群众理论,是对群众的否定态度。著名群众理论专家J﹒麦克里兰指出,作为人民自治形势的政治民主必然向暴民政治转变是政治理论创立的目的,西方政治思想家将群众蜕变为暴民的趋向、群众向暴民的转变,甚至将群众参与的活动视为暴民政治,视为抵制和变态的政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的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政治斗争。革命的深入发展及政治斗争取得的进步使得群众的政治斗争取得了合法的政治力量,得到了资产阶级承认的合法地位。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西方理论界对群众的认识开始进步。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主张“大众”概念应该拥有自身地位,不应等同于从事工业的生产群体。20世纪中晚期,西方理论体系积极对“大众”重新构建,消极成分似乎并没有完全消失。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这个范畴进而世俗化、组织化。例如,选民可以视为民主社会群众相对应的概念。因为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公民角色出现高度功能化与组织化的特征,现代社会话语体系中,不太情愿甚至避免使用“大众”或群众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群众概念

基于下层被压迫的人民立场,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20世纪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度赞扬群众在革命运动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从哲学范围看群众概论。马克思认为一切都是在变化中的,群众是历史的范畴更是哲学的范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是由该时期的人民群众创立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4]。

第二,以社会运动发展历程为视角,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特殊群体,特定指代工人阶级。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就注重政党与群众的紧密关系,指出了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展社会革命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依靠群众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实现革命运动的发展。从无产阶级革命史看,“群众”等同于“工人”群体,原因在于20世纪,工人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没有摸索出正确道路,革命的首要方向和任务是使工人组织有序。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过这样的理解,他们认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共产党员是任何一个国家中工人政党中最革命的群体。

马克思认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是一切革命力量中最为彻底、最能推动革命进步、社会进步的坚强力量;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共产党员又具有比其他无产阶级更强的能力。共产党员能够具有这种能力,根本在于一是他们自身参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中掌握无产阶级运动的规律。二是无产阶级政党来源于工人阶级,血脉中继承着工人阶级的基因,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实现组织壮大。在资本主义矛盾体中,各阶级矛盾层出不穷,斗争形式多种多样,也只有无产阶级队伍的革命忠诚度最高,革命活动最彻底。其他阶级随着工业革命发展逐步被融入历史中,要么退出了阶级斗争的舞台,要么放弃了持续很久的阶级斗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无产阶级是民主运动的核心力量,更是一个坚持革命的队伍。因此无产阶级政党保护的和代表的均为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利益。其领导地位取决于工人群众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相信和肯定[5]。

对于西方主流群众的概念,原先是贬义,列宁在将其含义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将其含义转化为褒义。列宁将哲学的群众概念转变成政党的革命、执政活动现实的社会政治概念,群众内在包含工人阶级这一群体,同时囊括了“千百万人”的集合体。列宁深刻分析了群众和政治的紧密型,强调了广泛存在的群众力量就是政治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发展新型政治的落脚点。列宁在其论述中还辩证分析了群众、阶级、政党组织的逻辑关系,提出了群众是特殊阶层,更是无产阶级的主要力量,而领导这些阶级的组织是共产党组织。不仅要具备成熟的政治素养,还有足够长远的发展眼光。列宁深化群众的概念,一切“无产者”包括工人、农民、一部分流浪无业者及小资产阶级等都属于群众,领袖、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群众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呈现散发式扩散态势。列宁对群众的解读,显著特点就是将群众看成社会的积极推动力量。他思想观念中的布尔什维克党和群众的关系就是先锋部队和群众的关系,党组织领导了无产阶级活动。发展至斯大林时期,关于群众范围也不断拓展,提出了群众指代社会主义绝大多数劳动者。斯大林也思考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并常借用古希腊安泰故事来比喻二者关系。他指出,布尔什维克血脉中蕴含着英雄安泰的形象,还将安泰与母亲的关系比喻為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由此可见,斯大林认为群众赋予了党领导的权力。

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群众的论述:从狭义层面看群众就是工人阶层;从广义层面看群众是指一切劳动者和一切被剥削者,他们靠劳动谋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从哲学角度来看,偏向于广义含义的“人民群众”,是指不同历史条件下一切的社会劳动者,代表着历史创造者,推动着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三)“群众路线”理论概述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史,蕴含着无数的经典理论,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则是其中最经典的华章。群众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和组织的最显著特征[6]。在建党百年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群众路线概论的是周恩来。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根据陈毅汇报的朱毛红军的情况,在1929年9月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又被称为“九月来信”中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1929年12月,毛泽东根据“九月来信”精神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也有论述。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论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先见之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也对群众定义进行了论述分析,在其发表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就提出了群众路线。毛泽东还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群众工作不仅是方法也是艺术,毛泽东针对这一问题强调,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这里,毛泽东是从哲学上方法论的角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提出的,即一定要坚持领导和群众的结合。

毛泽东针对群众工作的理论性问题,也给出了具体指导,要将分散的、无规则的群众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细化研究和分析……让群众意见持续下去,并将这些意见转化为具体行动,运用实践活动验证意见是否可行,是否正确。从群众中走出来,到群众中去,经过这样的进出循环,从而让每次行动更加正确和精准。至此,毛泽东从方法论的哲学高度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深化了中国化的群众理论。此外,毛泽东还从群众工作的方法论角度对群众概念进行了阐述,把群众意见集中总结出来,再重新带到群众当中去检验,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就是最基本的领导艺术、工作方法。

刘少奇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对群众概念也有独到理解。他在1945年所作的党的七大报告《论党》中也有详细而深刻的阐述。此报告中,刘少奇对群众路线内容做了全面浓缩和提炼。刘少奇认为在群众观和群众路线两者的关系上,群众观应为群众路线的前提条件。刘少奇在《论党》中对群众观点的表述也代表了党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这一理论的大致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学习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的意见也是我们的意见,能够影响到部队的先进性建设。这一表述的公开确立,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内涵的定义基本确立定型。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于群众的理解观点新颖、概括全面。他在1956年党的八大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把群众观点列入群众路线之中。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这样一个政党,它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历史主导是广大群众同胞们,因为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成就了精神家园。人类社会处于异化阶段,对深陷其中的群众必须依靠自身取得自身解放。对于这个真理的信仰,邓小平认为,党和国家的事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该走群众路线,党的工作方法要灵活多变,应坚持领导与团结群众相结合。群众是党的依靠力量,党要相信群众,并发动群众,更要有组织地开展、领导高涨且有规划部署的群众运动。深入到群众之中,深入到基层组织之中,与群众形成良好互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而使党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贯彻落实,从而使国家兴旺发达。到了20世界80年代,邓小平对于群众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文中,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最终得出很多经典理论,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经典指导,放在当今社会依然不会消退色彩。群众路线强调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群众,要走入群众中间,了解群众的需求,并满足群众所需。至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群众路线得到全党的广泛认同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修改告一段落。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的时代特征

(一)深入、认识以及组织群众:凸显了早期党组织群众路线的鲜明特征

“群众路线”理论是经过实践积累形成的,它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发展浑然一体。自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陈独秀、李大钊为典型代表的共产主义思想家通过革命实践体会到深入群众是革命的第一个重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变成改造中国的强大武器,无产阶级政党要勇于承担中国革命领导者这一重任。中国共产党成立时,1921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制定了联合工、农、兵路线。而这些主体就是当时所理解的“群众”范围,就是需要组织的对象。纲领内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孕育发芽。党在诞生之日,就明确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融入自己的血脉之中,作为行动纲领。

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性,加强党的群众领导艺术,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组织章程决议案》,定位了中国共产党是為群众奋斗的政党,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借助群众力量形成大规模政党组织,还指出组织活动需要在群众中开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决议中最早提到并探讨群众概念、党群关系的问题。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更进一步的丰富,表示实施党总路线就是争取更多群众的支持,党的核心工作不是暴动革命,而是围绕群众开展工作。

1929年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一文中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多次提到群众路线,红军革命筹款事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指导,不能单独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中最早、最权威的群众路线论述[4]。为了“九月来信”的中央指示精神得到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四军在福建古田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作了政治动员报告,他既强调红军的革命性,同时也指出红军负责教育群众的重要性。表示红军除了消灭敌人战斗之外,还需要宣传、引导、组织群众,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所急所需的事情,依托群众的力量建设更大规模的政党组织[5]。顺利召开的古田会议奠定了建军历史的转折,更是折射了群众路线的升级发展。

后来全面抗日战争拉开序幕,党组织率先承担了拯救国家的重任,放弃国内矛盾,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联合群众力量,与正面战场结合,共同推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这样的革命时期,党组织依然坚持群众路线。第二次国内战争爆发之后,“群众路线”理论在实战检验下得到升华,内涵得以丰富,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了群众路线为“我党根本路线与组织路线”,这也验证了“群众路线”理论成果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的历史局面,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群众路线”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了党领导是否正确,在于党组织是否将群众意见、经验运用到实处,是否在群众行动中验证、修正……

通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理论作出了艰辛地探索和巨大的贡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解放战役到新国家制度建设,毛泽东带领政党组织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群众路线,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群众路线也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秘密武器。

(二)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主要特征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完善、丰富“群众路线”理论。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历史时代发展,以开天辟地的勇气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科学判断了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形势,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方向;制定了维系群众利益的根本路线,完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是将群众路线应用结果进行评估验证,确定了评估标准为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是否答应,以此判断党政组织工作成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顶住了层层考验,并彰显了顽强生命力,这也印证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重要作用。

(三)以人为本、取信于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核心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班子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论断。它是根据群众路线践行和发展得到的,并概述了党政组织与国家的理论活动、实践活动,明确了工作方向、基本原则以及工作依据,为国家建设和党政发展指明了方向。后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团,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强调了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理念,权力为民所用,利益为民谋取,情谊为民维系。他强调了一切发展都是为了群众,发展离不开群众,发展成果应该分享给群众,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内涵。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的守正与创新

(一)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守正“群众路线”理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际风云变幻,党情、国情、世情发生着深刻变化。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中,更能感受到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全面从严治党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与紧迫。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伴随中国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班子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继续坚守群众路线的践行方向,保持初心不变,在群众路线上砥砺前行,并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工作的根本路线的论断。党非常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为此在十八大以来围绕群众路线展开了一系列活动。比如2014年全党基于“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开展了实践教育活动,2019年全党基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开展了实践教育活动。这些都展示了党组织践行群众路线的成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最终获得群众的信任。至今对群众路线还在不断创新发展,深化实践,群众路线内涵与时代发展充分融合,不断丰富拓展。

(二)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创新党的群众路线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并发展了群众路线,推进了改革开放深化,推动了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他们表示这一切实现离不开群众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强调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6]。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既传承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在接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体阶段时间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过程充满了探索的艰难和艰辛。至21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梦想,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这也是党一直奋斗不止的目标,更是对广大群众的一份承诺。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③。赋予群众更多自治能力,让人民的事情人民解决,提高群众的凝聚力,顺势前行。

四、结语

当今的中国如同快速前行的航母,前方有暗礁也有廣阔空间。如同攀登高峰的峰顶,中国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任务目标就在眼前,而想要实现这些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维护好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智慧创造的成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我们突破发展瓶颈的出口。

参考文献:

[1]凌琦.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6.

[2]李正赤,何洪兵.群众路线的文化生成逻辑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6-112.

[3]成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9.

[4]龚政.群众史观视域中的当代中国腐败问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8.

[5]马俊峰,尹文华.中国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阐释[J].学习论坛,2021(2):104-111.

[6]彭紫菲.基于公平正义视角的共享发展思想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3):106-108.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