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简·奥斯丁的婚恋观

2021-11-01 01:13赵若纯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4期
关键词:奥斯丁婚恋观

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创作一直围绕婚恋主题,在她的作品中,大致反映出当时社会几种不同的婚恋观,如“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婚恋观和以纯粹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观。她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初的英国淑女们幽闭雅致的生活以及她们被婚姻所迫的无奈,揭露了上等社会的金钱至上的本质,表达了女性对平等、真情的呼唤。

关键词:简·奥斯丁 ;女性主义文学; 婚恋观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女性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出生于牧师家庭,一生大多数时光都在乡村度过。从七岁到九岁,她曾跟姐姐上过两座女子寄宿学校,时间都不长。总的来说,奥斯丁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她在书信中调侃自己是“胆敢自称女作家的人们当中最最不学无术的一位。”她终身未嫁,也从未离家外出谋生,直到42岁离世,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小女人,却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用细腻的笔触强有力地发出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声。

奥斯丁是一个小说迷,她大量阅读当时的流行小说,如范 妮 · 伯尼的《西西丽亚》、《爱薇莉娜》等少女成长小说和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哥特式”恐怖小说 。这些女性文学先驱的作品激发她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她接触了周围形形色色的女性 , 她也渴望将她们的生活 、她们的思想、她们的语言用文字表现出来 。她一生写了六部小说 : 《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 》 、《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 。在这些作品中,奥斯丁创作了一群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她们或美或丑,或可爱或可恶,或聪明或蠢笨,她们怎么嫁出去常常构成作品的中心议题。围绕这一议题,小说中引出许多忍俊不禁的喜剧场面和起伏跌宕的情节变化。但纵观奥斯丁的全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戏剧性故事的背后,有关于各种社会问题的描写——妇女地位和出路、婚姻家庭问题、教育状况、财产继承、道德与习俗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说 , 奥斯丁不愧是英国女性文学形成时期的杰出代表 。

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塑造了伊丽莎白等多个女性形象。小说开篇点明班内特夫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女儿们 嫁给有钱人家,对于当时经济不独立的女性而言, 婚姻是她们成年以后生活来源的唯一保障。书中写道,“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 当教育的青年女子 ,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不一定叫人幸福 , 但總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 , 日后不致挨冻受饥。”受经济地位的限制,在婚姻问题上,女性自然迫使情感让位于现实条件。她们在放弃自由意志的同时,也丧失了在人格上的平等权利。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艰难困境,更重要的是,她借伊丽莎白之口表达了女性对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的反抗。为了实现自由意志,伊丽莎白冒着全家丧失经济来源的危险,先是拒绝了表兄的求婚,因为她感觉到表兄只是需要一个女人,;为了实现人格平等,伊丽莎白无视达西显赫的社会背景,又断然拒绝了他傲慢的爱情表白。这两次的拒绝的声音是女性意识崛起的宣言。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 奥斯丁没有自己的书房,大部分写作都是躲在公共起居室里的角落里完成的,连基本生存还要靠父兄的接济, 这种经济上的依附地位引发了奥斯丁对女性生存状况深入的思考。 她以其女性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幽默的智慧, 把女性意识从关注自己情感转移到关注女性眼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婚姻和爱情。婚姻和爱情始终是奥斯丁创作的母题, 在对这一母题的探讨中, 她始终把爱情和婚姻放到经济关系中进行讨论。这一创作倾向很明显是女作家生活中遭遇了种种物质困难, 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经济劣势, 从而引发的思考。在19世纪初的英国, 妇女被剥夺了工作的机会, 不能独立自主地生活, 必须依靠男性才能生存, 因此婚姻市场成为女性唯一的事业空间。在当时社会里, 婚姻的成败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那些没有丰厚嫁妆却受过教育的女性只有先通过婚前的社交机遇认识富有男性, 然后再通过婚后丈夫的财富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所以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提出了举世公认的真理 “没有财产的妇女需要嫁给有财产的丈夫”。当然,奥斯丁在她的小说里也提出了更为先进的婚恋观, 即婚姻要建立在平等爱情的基础之上, 女性要保持理性的判断力和拥有独立的人格。

奥斯丁在她的几部作品中,反映出当时社会几种不同的婚恋观。首先,大部分世俗之人选择了“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门第和家境是他们择偶的重要标准。《爱玛》中,男女主人公爱玛与奈特利也没能免俗:爱玛是一位富家小姐,有财产、有地位,而奈特利不仅是一位有财产的绅士,而且是一位有政治地位的地方长官。爱玛虽然聪慧美丽,经常有乐善好施的行为,但从骨子里依然露出资产阶级小姐的特性。她内心高傲,自以为是,经常以门第观念为标准来做事,尤其热衷于以门第观念来撮合别人的婚姻,显得极其势力,且对农民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一无是处,却对他们财产的兴趣颇浓。和爱玛属于同一阶层的奈特利先生则完全不一样,他谦和、诚恳,不仅能够包容爱玛的各种缺点,而且能够耐心开导劝解爱玛,使这场基于门第等级观念的婚姻得以维持。

其次,是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婚姻观,这在 18 世纪传统守旧的英国比比皆是。《傲慢与偏见》中,年轻的牧师柯林斯来到朗博恩村的目的除了明确继承本纳特先生的家业外,还要找一个能有利于其未来各方面发展的妻子。于是,柯林斯接连对几位小姐展开了攻势,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柯林斯的婚姻观念建立在功利主义思想之上,对爱情本身几乎忽略不计。这时同样把婚姻看作利益交换手段的夏绿蒂主动向柯林斯示好。在这桩婚姻中,夏绿蒂看中的是柯林斯先生对班纳特先生家业的继承权以及日趋提升的社会地位,而柯林斯则需要一个“女人”作妻子,使其成为教区的表率。这就印证了开篇之言“富有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理智与情感》中,爱德华·费拉斯的母亲阻止爱德华娶露西,坚持让他娶莫顿小姐,是因为莫顿小姐有“三万镑的财产”,如果娶了露西,“婚后必然陷入贫穷”。《劝导》中罗素夫人因温特沃斯的财产少而劝导安与其分手,这些都属于利益互换模式的婚姻。

第三种是基于纯粹爱情的婚恋观。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完美型的婚姻并不多见,但简·奥斯丁还是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理想模式的憧憬。《劝导》中,安妮和温特沃斯的婚姻就属于新型婚姻模式,不依靠家庭、财 产和地位,而是勇敢冲破门第观念,靠个人奋斗和努力争取幸福,可以说是简·奥斯丁小说中“爱情至上” 婚姻的升华。安妮虽然出身没落贵族,却并不以此为荣,也不嫌贫爱富,与没有财产和没有地位的青年军官温特沃斯真心相爱,大胆地订下婚约。在遭到父亲和教母的极力反对后,出于“谨慎”,被迫忍痛与心上人解除婚约。然而八年中,安妮却一直为这个错误的決定而后悔,决定不再寻找新爱,表明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八年后,当温特沃斯衣锦还乡,发现安妮依然爱着自己,决定不再放弃,寻回失去的爱,最终两人结为伉俪。这与《理智与情感》中爱德华和露西的终成眷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基于纯粹爱情的婚姻。

奥斯丁崇尚爱情的婚姻观念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她在实际生活中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做出抉择的。据说,在1802年,她在朋友家做客时遇到邻家一位家境殷实的青年—哈里斯 比格 威特尔。青年向奥斯丁求婚,她先是答应了。但经过一夜的思忖,第二天一大早又反悔了。悔婚的理由,大概就是她在给侄女的信中劝告的没有爱情万万不能结婚。她对爱情的执着向往和坚持,对婚姻选择的理性与智慧,或许是最能与读者引起共鸣的部分,也是她的作品受到认可和肯定的原因。只可惜,她生命短促,在文坛一闪即逝。正如伍尔夫在《论简·奥斯丁》中感慨: “在她刚刚开始对她自己的成功感到自信的时候, 与世长辞了。” [1]

奥斯丁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她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初的英国淑女们幽闭雅致的生活以及她们被婚姻所迫的无奈,揭露了上等社会的金钱至上的本质,表达了女性对平等、真情的呼唤。“她立足女性立场,将19世纪初的社会现状和两性世界里虚伪粉饰的幕布撕开,展示众生百态和女性在婚姻和爱情之途上的艰辛和努力。” [2]她与当时社会的错误观念毫不妥协,勇敢地反对只谈经济、不谈人格平等和真实情感的世俗婚姻。这一点就足以使她成为英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她那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的启蒙思想,就像一道曙光,为女性文学的发展照亮前路。

参考文献

[1] 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第78页。

[2] 李维屏:《英国女性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04页。

作者简介:

赵若纯(1974— ),女,山东济南人,济南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奥斯丁婚恋观
如何躲开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日本近代婚恋观对中国创造社的影响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
StubbornSoul
约翰奥斯丁法哲学再探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