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乡村养老价值再造
——基于浙江省老龄化现状的思考

2021-11-02 02:37黄淑娜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老龄化城乡养老

黄淑娜

(宁波财经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十九大报告为农村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重点,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提出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发展的问题关系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与前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在学界引起广泛的研究。

中国在经历近40年的市场化改革和长期城市化建设发展,激发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老龄化的地区分布格局,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为城市化进程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也做出了极大牺牲。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城乡矛盾使城乡差距日渐增大,人口老龄化、农村农业发展滞后、人口失衡、空巢老人问题、农民收入低等问题,直接导致目前的乡村衰落现象。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养老的必要性

在城乡失衡大背景下,中央已深刻意识到城乡差距的严峻性。目前农村的落后,不仅是“物”的落后,在文化、教育、精神层面,整个农村都需要大步提升。乡村要振兴,首先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人才短缺、资金缺乏、农民增收难,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而目前农村的“空心化”“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现象严重。在城市化进程大发展和农村教育问题恶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和儿童也开始陆续走向城镇,农村老龄化问题加剧。“人”的问题将严重影响乡村的整体振兴。

(一)乡村老龄化趋势严峻

我国在1999年正式步入老龄社会,老龄化已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8.70%。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国家资源的供给不足所产生的矛盾,使乡村养老环境建设现状堪忧。自2016年全国放开二孩政策以来,出生率并未有明显回升,但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不断增加。《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9)》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在2040年前,浙江省农村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速度是全国的两倍。

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改善是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增加的主因。与发达国家老龄化不同的是:我国乡村年轻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更倾向于向城镇迁移,直接结果首先是引起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老年人因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原因,意愿留守农村养老,也是农村老龄化加剧的又一大因素。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推进,发展过程与城镇化发展进程形成较大反差;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依赖子女供养,经济来源不稳定,致使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仍处低位;农村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致使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子女的养老负担加重。

(二)乡村“空心化”导致劳动力老龄化

城市化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社会人口抚养比重加大。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以中青年为主力的农村人口迁移率不断攀升,致使农村人口不断萎缩。据浙江统计信息网显示,至2020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直在提高。一边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一边是农村空心化不断加剧。

从长远来看,人口老龄化会给农村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其中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就是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农村老年人口增加致使低劳动能力人口比重上升,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农村老龄化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继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产业发展滞后,城乡老年人生活来源差异化明显

我国在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正面临代际转换的重大改变。2020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首先要有人才。实现乡村的产业发展,关键在思考如何打通城市资源流向农村的通道,充分发挥城乡的不同优势,增添乡村发展新动力。

截至2020年,浙江农村老年人口中“传统收入来源”依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其中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比重最高,其次是依靠“劳动收入”,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的不到两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浙江省城市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在逐年提高,基本具备了经济上的自我养老能力,致使一些城市人自发到乡村租购农家院养老,这在大城市周边形成一股热风。

二、城乡老龄化现状及基本养老需求

(一)城乡老龄化及养老现状

浙江省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2.17%,比2010年提高10.57个百分点,农业人口转移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据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9.34%上升到13.27%,上升了3.93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上升明显。

浙江因外来劳动力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部分地区的老龄化进程,而嘉兴、舟山、衢州等市因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使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浙江农村的老龄化发展速度显然与浙江农村养老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未富先老”是当下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无论是在资金支持还是设施供给层面,农村地区的社区和机构养老资源仍十分缺失,不足以弥补农村地区日渐衰退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所形成的缺失[2]。

据CLASS(2014)的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日常活动需要照料和帮助的比例分别为54.6%与28.7%,均高于城市[2]。由于城乡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文化水平差异,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人口失衡,许多农村留守老年人对于生活照料及情感沟通的需求更为迫切,农村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感。在目前“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逐渐衰退的现状下,“社会养老”在农村未来发展中的需求会逐渐增大。在目前“社会养老”还未大范围普及的现状下,乡村实施原地养老建设的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因快速发展导致的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糟糕:拥挤的交通、雾霾、污浊的空气、低容积率和低绿化率的居住条件、高层住房的孤独等,使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乡村的闲适生活,发展到部分城市老年人自发到乡村租购农家院养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乡村的养老功能会进一步显现,但受制于乡村内生动力差、发展产业空洞等因素,乡村养老产业发展存在较高难度。

(二)城乡养老服务建设的需求与已有经验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体现在老人对社会保障方面是否得到满足,包括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其中经济保障是基础。对浙江城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抽样调查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能让老年人安心养老,不仅需要在养老设施等物质方面得到满足,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对养老空间的需求存在极大的不同(如表1)。

?

近年在老龄化日趋严重大背景下逐渐兴起的“养老地产”,由房产开发商为主导推出的市场化养老方式形式多样,包括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和旅游养老地产等。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养老地产项目仅仅地理位置位于乡村,但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中产及以上阶层的人群,与乡村老年人关系不大[3]。如余杭新农村综合建设项目——金成小古城慢谷,虽位于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但该项目参照美国太阳城的标准,将养老客群锁定为中高端健康长者,打造“候鸟式养老”模式。位于宁波奉化状元岙村的大爱书院小镇,定位面向都市人群打造生态养老特色与美好山水理念结合的养老型住宅项目。《宁波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2-2020)》指出将分级规划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乡村形成“一中心、一站点、多网点”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并积极培育“家院互融”的新型社区养老服务形态及组织。而以上案例都与该专项规划无关。

综合来看,各种养老方式都有其适应的老年群体,老年人会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如表2),经济能力决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方式。

?

浙江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有着优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发挥其在空间上的可更新潜力。鉴于区域优势与上述城乡养老差异性问题,思考浙江乡村老人不离村养老、进城老人回村养老及城里老人进村养老,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严峻的养老压力,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又能实现乡村养老价值再造,助力乡村振兴。

三、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养老的新思路

目前最常见的三种农村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一份有关对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养老意愿选择与需求的调查分析中显示,在哪儿养老这一问题,75.56%的村民选择在自己居住的家中,15.5%的村民回答是子女家中,而对养老机构的选择仅占被调查村民的7.4%,村民最喜欢的养老场所仍然是自己的家中[4]。洪国栋认为“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养老方式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叫做家庭养老。”[5]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乡村的养老功能会进一步显现,但受制于乡村内生动力差、发展产业空洞等因素,乡村养老的普及以及乡村养老带来的产业兴旺受限,乡村振兴存在较高难度。

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乡村的闲适生活,提高农村的养老环境建设将是今后养老发展的重要方向。发挥乡村养老价值优势,既能大力改善乡村养老服务及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养老价值实现产业化,又会成为现有社会养老方式的重要补充,促使城乡社会养老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笔者认为,积极探索乡村养老与城乡养老产业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乡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通过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吸引社会参与乡村复兴和重建,激活乡村活力,达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探索乡村养老价值再造的新举措

乡村养老是一个长远性话题,养老价值再造,也是目前学界关注重点。从养老视角看则需关注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寻,而乡村养老恰恰蕴含着一种推动乡村发展的持续动力,值得重视。

(一)推动乡村养老与城乡养老产业深度融合

有效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并发挥其在空间上的再生潜力,积极探索乡村养老价值,可以实现城乡两种养老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对接。城市老年人在“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生活氛围”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建设乡村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原有建筑环境特色和地方特色文化,尊重原有村落肌理,加强公共交流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与建设,既可以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又可以满足长期在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需求。通过寻求城乡之间的协作,以养老建设带动城乡合作经营、设施共享、人群互往等,将乡村的区域特点发挥到最大化优势。以乡村养老建设充分盘活乡村资源,促使村民增加财产收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发展,以此提高城乡民众对乡村价值的认同,凝聚人心积极参与和互动,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养老产业发展为农村带来活力、智力和财力,并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养老产业有效整合了村庄的多类型资源,促使农民由务农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务农配套的多类型就业形式,收入来源也趋于多样化[6]。在发展适合城市老年人休闲养老建设的同时,抓住他们的子女间歇性下乡探视的规律,适时发展乡村度假产业。乡村宁静的田园环境、闲适的乡土生活支持乡村养老,自然生态资源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好地支持分时度假,要充分发挥空间关联性和使用效率[7]。以乡村养老建设带动休闲度假产业,用度假产业作为精神养老的补充,利用两者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带动城乡合作经营、设施建设共享、人群互往等发展。将乡村养老与休闲度假融入乡村的日常生活,能够缓解目前乡村假日经济和非假日经济的矛盾,形成乡村产业需求的持续动力,该融合新思路如图1所示。

(二)关注新形势下的乡村养老目标人群变化

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下,因城乡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乡村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已有显著变化。城市老年人对乡村普遍怀有较深厚的情结,适时发展适合城市老年人的乡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设施的完善,扩大乡村养老的目标对象范围,构建稳定持续的养老需求动机。

以长兴顾渚村为例,该村优良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其中近六成来自上海,其中长期居住在顾渚村的上海老人达上百名。薛晶天(2016)在《村落养老价值的研究》中提出城里老年人入乡村养老为村落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可凭借自己较高的文化素养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可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成为支持和帮助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环境建设与养老功能的实现

乡村振兴是现代乡村发展的新机遇,乡村是熟人社会,吸引专业人才返乡既能带回工业文明,又能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村民认知与能力的振兴,重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其内生繁荣能力,实现“造人”激活乡村活力。原农业部部长陈晓华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表示,这几年已经有大约700万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从事新产业和新业态,给农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于浙江省内一些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庄,应积极探索实现乡村文化再生,培养民众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吸引精英回乡以多种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考虑优化村庄布局,盘活空置资源。民宅是乡村生活的根本,一旦激活,文化、人才、资本都会被带动起来,可以有效提高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浙江省天目山这个有名的避暑胜地的养老产业发展已有较深厚的基础。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实施部分农家乐向养老产业转型;临安还积极鼓励闲置农居再利用,发挥地理优势探索田园式休闲养老服务模式。在产业发展推动下,近年乡村的社会化运营资本逐年加大,重视新的人群结构的公共资源建设参与,产业需求驱动下共同推进乡村民居改造,发展公共配套设施,弥补农村医疗、养老资源的不足,继而推动乡村环境品质建设。

(四)多种措施吸引老年人群加盟乡村养老建设

村落的自然资源是老年人养老的物质载体。由于乡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村落环境有着不同的情感。乡村舒适的气候条件和宜人的风景是老年人身心愉悦的保障。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逆城市化现象在近年逐渐凸显,乡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乡村院落与城市住宅楼相比,最大的吸引点在于它的开放性,生动地呈现农家的生活与生产。乡村人与人之间保留的互助与沟通也是老龄化社会的一大吸引点。共享经济思维强调对乡村存量的闲置资源进行再利用,在满足各方需求的前提下,重塑消费价值,进行养老产业链的定位和重构[8]。

乡村养老的核心是以经济利益置换空闲空间,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及利用乡村闲置房屋和存量资源的能效,建好养老场所和度假场所,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乡村民众及低老龄化人群的余热,参与养老度假服务。以“以老养老”的方式缓解乡村低龄老年人群的社会角色转变压力,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促进增收,提高乡村老年人的自力养老能力。聚落布局是乡村整体风貌的基本要素,在“以老养老”的乡村养老环境中促使城乡老年人之间的精神互动,引导城乡老年人“积极老龄化”。

五、结论

乡村振兴的提出,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养老场所,乡村养老建设对乡村振兴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目前国内乡村养老发展尚不成熟,在政策、资金、人才和管理制度上都存在诸多空白点。政府要积极引导乡村建立起适合不同需求养老居住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城镇老年人能够叶落归根,积极融入乡村环境;同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安居乐业。本文只是基于浙江省老龄化现状对乡村养老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还需从政策、机制、具体措施、实践实施等问题上做进一步探索,为乡村开辟一条有效的复兴之路。

猜你喜欢
老龄化城乡养老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养老生活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养老更无忧了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