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1-11-02 07:00束芬芬席春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7期
关键词:纤溶白质二聚体

束芬芬,席春华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安徽 合肥 230000)

0 引言

脑 白 质 疏 松 症(Leukoaraiosis,LA)由Hachinski等 在1986年提出,是指CT上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白质的双侧对称区域出现的低密度影并且在磁共振成像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区域[1]。脑白质疏松发生率较高,在人群中约占42.3%-100%[2],60~70岁人群中LA的发生率在87%,80~90岁人群中发生率甚至接近100%。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被分解后的降解产物总称,D-二聚体(D-D)是FDP其中之一[3]。有研究表明D-二聚体的升高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4],脑小血管病患者可出现纤溶活性的异常,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5]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也存在重要相关性。故推测脑白质疏松患者和纤溶活性异常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且随着脑白质疏松患者疾病进展,纤溶活性异常的水平亦随之升高。本研究探讨比较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血清D-D、FDP水平相关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85例脑白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55例;年龄55~80岁,平均(63.58±5.72)岁;基础疾病:高血压病50例,高血脂症20例,糖尿病32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男11名,女19名;年龄53~81岁,平均(64.58±6.3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CT或MRI检查结果符合脑白质疏松诊断标准[1]: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②无全身严重急慢性感染;③无精神类疾病;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晓,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1.2.2 排除标准

①严重头颅创伤史;②大面积卒中病史;③脑瘤或接受脑部放疗;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⑤任何疾病的临床终末期;⑥全身严重急慢性感染;⑦精神类疾病;⑧存在磁共振检查禁忌证。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方法

通过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仪对所纳入研究对象行头颅MRI检查,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用影像均由1名影像科医师及2名神经内科医师独立评价是否存在LA及LA的严重程度。根据Fazekas[1]量表评分:0级:不发生任何病变;1级:两侧脑室前、后角可见较弱的脑白质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2级:两侧脑室前、后角可见较强的脑白质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3级:侧脑室周围可见连续性的脑白质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4级:侧脑室周围以及放射冠可见连续性的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脑白质疏松患病程度:其中1级为轻度,A组;2级为中度,B组;3~4级为重度,C组。

1.3.2 血清FDP和D-D水平检测

收集所有入组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mL,操作严格遵循说明书进行,将收集的血液置于枸橼酸钠(1∶9)抗凝的真空采血管中,3000r/min离心6min,使用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CA-1000血凝仪分离血清,采用Clause法检测FDP水平,检测D-D水平使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分析,几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脑白质疏松患者的FDP、D-D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血清FDP和D-D水平比较

脑白质疏松患者中重度C组血清FDP、D-D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三组(A组、B组和对照组),中度B组FDP、D-D水平高于轻度A组和对照组,轻度A组的FDP、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四组血清 FDP 和D-D 水平比较(±s)

表1 四组血清 FDP 和D-D 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为 P<0.05;与A组比较,b为 P<0.05;与B组比较,c为P<0.05。

组别 例数 FDP(g/L) D-D(mg/L)A组 30 3.18±0.52a 1.21±0.37a B组 32 4.26±0.63ab 2.32±0.58ab C组 23 4.89±1.03abc 3.56±0.78abc对照组 30 0.48±0.12 0.32±0.12 F值 272.079 204.46 P值 <0.01 <0.01

2.2 血清FDP和D-D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白质疏松患者血清FDP 和D-D水平与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rPDP=0.865,rDD=0.826,P<0.05)。

3 讨论

脑小血管病是指多种病因影响累及直径约在30~800um范围内且无侧支吻合的脑穿支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血管产生的一系列病症,包括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塞、脑微出血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四种。脑白质疏松作为脑小血管病亚型,被认为最易导致认知损害的血管性因素之一[6]。引起脑白质疏松的病因目前仍在不断的被探讨中,高龄、高血压、高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尿酸、肌酐、尿素氮、吸烟、颅内外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狭窄与LA的发生关系已逐渐被研究,而遗传因素也被列为可能的病因之一[2]。对LA患者的病理研究发现,其发生的基础可能是由于机体长期慢性缺血,对于深部的白质,其血供主要由软脑膜动脉的长穿通支动脉供应,如果机体长时间存在血流动力学供应障碍,终末深穿支动脉的血管壁则会代偿性的增厚,从而产生小血管玻璃或淀粉样改变、纤维素样坏死,最终导致组织缺血的结局;而侧脑室的白质血供主要来源于与脉络膜动脉或纹状体动脉的终末分支,由于该动脉及分支与脑表面血管连接较少,故当机体处于脑缺血或低灌注时,极易导致侧脑室区域的白质缺血[7]。当LA患者长期处于血供不足状态时,会表现出纤维弥漫性或局限性脱髓鞘,继而组织结构疏松并出现水肿、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轴索缺失及血管周围间隙的扩大[8]。LA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起病隐匿且缓慢进展,初期LA患者可能是无症状的,临床诊疗中容易忽视,随着疾病的进程发展,逐渐会带来认知功能的损害、精神障碍、步态异常以及排尿障碍;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并与未来高卒中风险、卒中转归不良有关[9-10];LA患者梗死后出血转化风险的增高使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率增高。而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脑白质疏松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高[11],因此探讨一种高效准确的判断LA严重程度的方式确实重要。凝血和纤溶是血栓疾病的主要过程。有研究已经发现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不仅可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而且在伴2型糖尿病的脑白质疏松患者中,血浆中的D-二聚体、LPA及FIB水平与之存在相关性[8]。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作为反映纤溶亢进的综合敏感指标,显示机体的纤溶系统的激活程度,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碎片的总称,纤维蛋白原作为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是具有凝血功能的纤维蛋白前体。有研究表明当FDP水平升高时,纤溶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12-13]。D-二聚体是机体交联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产物,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被作为纤溶过程与高凝状态下的特异性标志,主要应用于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及继发性纤溶障碍[3]。机体血中D-D含量一般较低,当机体出现继发性纤溶及血栓形成的预警状态时D-D水平升高,因此其水平可反映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且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14]。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脑白质疏松与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水平存在正相关,FDP及D-D可作为脑白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FDP和D-D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在LA的发生风险评估中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纤溶白质二聚体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发现脑白质疏松不必紧张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后继发纤溶亢进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