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人

2021-11-02 03:01李洱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彼得堡耶夫库切

李洱

在辨析中探明意义

大约在2003年,我第一次读到库切的小说《耻》。他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在中国却注定是个被冷落的作家。事实上,除了马尔克斯,最近几十年的库切的“诺贝尔奖同事们”,在中国都“享有”此类命运。其中原因非常复杂,可以做一篇长文。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读者喜欢的其实是那种简单的作品,并形成了顽强的心理定式,即单方面的道德诉求和道德批判。那种对复杂经验进行辨析的小说,我们的读者并不喜欢。这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已经被那种复杂的现实经验搞得头昏脑涨,所以有理由不进入那些以经验辨析取胜的小说。问题是,现代小说对读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你应该在辨析中探明意义。

库切的文字如此明晰、清澈,但他要细加辨析的经验却是如此的复杂、暧昧、含混。以《耻》和《彼得堡的大师》为例,这两部作品的主题中国读者都不会感到太陌生,只要稍加引申,你便可以在中国找到相对应的现实经验,所以许多人阅读库切的小说可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对经验进行辨析的作家,往往是“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如果失去了“道德原则”,你的怀疑和反抗便与《彼得堡的大师》中的涅恰耶夫没有二致。

顺便说一句,涅恰耶夫的形象,我想中国人读起来会觉得有另一种意义上“熟悉的陌生感”:经验的“熟悉”和文学的“陌生”(缺失)。小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形象塑造,并没有什么更多的新意,它只是库切进行经验辨析时的道具。书中所说的“彼得堡的大师”与其说是指陀氏,不如说是指陀氏的儿子巴威尔和涅恰耶夫。这两个人都是大师:巴威尔以自杀而成就烈士之名,涅恰耶夫以穷人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当然都是大师。当然,真正的大师还是库切,因为他们都没能逃脱库切的审视。

库切的基本立场

在对汉语写作的现状进行指责的时候,有很多批评家喜欢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抬出来,以此指出汉语写作的诸多不足。但是隔着两个世纪的漫漫长夜,任何一位当代作家都不可能再写出那样的作品,这应该是一个起码的常识。即便写出来,那也只能是一种虚假的作品,显得矫揉造作。读库切的《彼得堡的大师》,我最感到震惊的是他对少女马特廖莎的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令人想起陀氏笔下的阿辽沙、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拉里沙以及福克纳笔下的黑人女佣,她们是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未经污染的植物,在黑暗的王国熠熠闪光,无须再经审查。但是,且慢,就是这样一个少女,库切也未轻易地将她放过。可以说,书中很重要的一章就是“毒药”这一章:这个少女的“被污辱”和“被损害”,不是因为别人,而是因为那些为“穷人”和“崇高的事业”而奔走的人,她进而成为整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本人即是“毒药”。

从这里或许可以看出文学的巨大变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看到这一描述,是否会从梦中惊醒?我想,它表明了库切的基本立场:一切经验都要经审视和辨析,包括陀氏和托氏的经验,包括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经验——除非你认为他们不是人类的一部分。

库切书中提到一个“吹响骨笛”的故事:风吹遗骸的股骨,发出悲音,指认着凶手。读库切的书,就像倾听骨笛,有一种刻骨的悲凉,如书中写到的彼得堡灰色的雪。其实,“凶手”如那纷飞的雪粉一样无处不在,包括少女马特廖莎,也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也包括未出场的托尔斯泰。还有一个人或许不能不提,他就是库切——他粉碎了人们残存的最后的美妙幻想,不是“凶手”又是什么?当然,这个“怀疑论者”也会受到怀疑。只要那怀疑是有“道德原则”的怀疑,它就是有价值的,库切也不枉来到中国一场。

文学是个野餐会

《应物兄》出版以后,编辑要把样书送我。我说,别跑了,见面了再给不迟。我是在首发式上,与媒体朋友同时看到样书的。在场的朋友问我,对读者有什么要求。我说:“我写了十三年,读者如果能读十三天,我就满足了。十三天不行,三天行不行?三天不行,三个小时行不行?读了三个小时,如果你觉得没意思,那就扔了它。”

写作,仿佛是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其中的艰辛,你虽然不比别人少,但也不比别人多。所以我总觉得,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你觉得苦,觉得累,不写就是了,又没人逼你写。

你写了那么多,说明你不仅有苦有累,也有欢欣。那欢欣倒不是所谓的名利。一个写东西的人,又能有多少名利呢?而且,说到底,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我想,所谓的欢欣,只不过是你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也替笔下人物说了一些话。借用鲁迅先生的话,算是从泥土中挖了一个小孔。

艾柯的一个比喻是我喜欢的:文学是个野餐会,作者带去符号,读者带去意义。作者从隧道中爬出的那一刻,他要捂住双眼,以免被阳光刺瞎。他从黑暗中伸出手,渴望那些智慧读者牵着他,把他带到野餐会。在那里,读者如果觉得某道菜好吃,那首先是因为读者味蕾发达,而且口味纯正。如果能够遇到这样的读者,是作者的幸运。作者总是在寻找自己的读者,就像鳥在寻找笼子。

不断有朋友问我,下一步小说要写什么。在漫长的写作期间,我确实记下了很多关于未来小说的设想,也不断回想着写作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时的那种愉快:你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呈现一种感觉,一种观念,一种梦想。但我属于那种想得多、写得少的人。我甚至想过,如果某个构思,别人要能帮我完成那该多好,那样我就不需要亲自动笔了。所以,我现在首要的工作是阅读。我得看看,我的哪些想法,别人已经替我完成了。

——说得已经够多了,应该马上住嘴。

2019年3月

猜你喜欢
彼得堡耶夫库切
库切《耻》中的空间政治书写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安德列耶夫与扎伊采夫的表现主义小说对比研究
库切《耻》中的凝视之耻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诗学研究
一韩国籍船长遭阿布沙耶夫劫持
一个四年级男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