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争当领头雁 科技创新显活力

2021-11-02 00:26
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心科技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社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随着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实现,我国正加快打造各具特色区域创新高地,各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攻克多项领域难题,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协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担当。

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3+4”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接续努力,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我国迄今为止已建成的最大的科学工程,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台先进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目前,位于浦东的张江科学城已初步形成世界最密集的光子科学大装置集群,全面覆盖从太赫兹长波长到伽马射线短波长的各种光源,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全波长的探测服务。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核支撑,也是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战略高地。5年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手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手抓重大创新平台,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显示度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也在进一步强化。布局了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张江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此外,在张江建设的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也为原始创新策源提供了重要支撑。

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的战略任务和重要使命。上海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自主研发的装备材料取得突破,先进分子成像等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上市。三大产业创新高地不但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也为保障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发布,明确了上海科创中心未来5年的方向和任务。今天的上海,经济发达、实力雄厚。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世界第三,口岸贸易总额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未来,上海将接续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合肥:崛起的“创新之都”

全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世界第一台VCD、世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合肥一直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进入新发展阶段,合肥依靠科技与产业创新,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得先机,墨子传信、悟空探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迸发,已经崛起为引领全国、剑指世界的“创新之都”。

合肥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高度集聚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加快形成。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正在布局搭建,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定海神针”。国家实验室实现首批挂牌,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打造包括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等在内的“七大平台”,规划布局大科学装置11个,建设一批国字号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合作共建26个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同步辐射光源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性能不断提升,还有4个大科学装置正在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更要助推落地转化。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安徽创新馆完善安徽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功能,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市场,成功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举办110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发布近500项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截至目前,合肥市有效发明专利达3.66万件、占全省比重超过34%,3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合肥广大科技工作者快速开展科研攻关,推出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智飞龙科马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等技术和产品,展示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把创新当生命,抓创新像拼命,视创新如使命。如今,创新已成为合肥发展的底色。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表示,今天的合肥,自主创新显示度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美誉度持续增强,战新产业新高度持续跃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增加,发展信心坚定自豪,发展气质实现嬗变,发展势能强劲澎湃。

沈阳:以“新”势力书写大文章

推进建设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12个重点产业创新链和5个智能产业谋划重大项目、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1000项……“十四五”开局之年,沈阳市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驱动推进内涵式增长,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金秋十月,正是北方城市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在沈阳市浑南区智慧大街与创新五路交会处,占地面积超千亩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科技创新高地正拔地而起。

这一项目名为正威沈阳国际稀谷,作为赋能“新字号”发展的重大项目之一,从2020年9月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就在日夜兼程抓紧建设。

“新字号”节节攀高,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给一批“老字号”插上了升级翅膀。沈鼓集团开发建设的“沈鼓云”服务平台和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心,有效保障了用户的机组安全和经济利益,沈阳鼓风机数字化车间还获评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

“原字号”是辽宁最大的工业板块。为推动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沈阳化工大学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育高端人才,接连突破菱镁矿闪速轻烧、高值镁化工产品制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一批创新科研成果加速转化。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成果正加速涌现。中德(沈阳)高端石化产业园,是全国唯一的国务院批复的以高端石化产业国际合作为主题的战略性平台,园区平均综合利用率达92.43%,100%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

“积聚辽宁智慧,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就要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说。未来,沈阳将充分发挥沈阳高新区、自创区的既有优势,积极参与建设辽宁实验室,建设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构架“5+4+7+N”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格局,加快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5个“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等4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沈阳落地,增强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玉米生物育种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

深圳: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站在南山区云科技大厦53层俯瞰深圳市区,自东南方向的深港交界處开始,跨西丽水库、阳台山、铁岗水库,青山绿水的扇形区域内,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山智谷产业园、大学城片区、鹏城实验室、大疆天空之城、南山区科技联合大厦、传音控股大厦、天珑移动大厦等错落排列,形成了深圳创新型城市的“排面”。每一个片区都是创新阵地,每一栋楼宇都是创新空间。目前,深圳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

伴随着永不停步的改革开放,深圳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从“世界工厂”走向“创新智造”,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全球领跑:全球最大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商华为、全球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公司华大基因、全球最大消费类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全球唯一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全球最大的网络即时通讯商腾讯、全球最大的网络通讯设备供应商TP-LINK……小企业也汇成了产业铁军的洪流,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272.72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37.1%。

深圳的创新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全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区政策优势逐步消失,深圳的工业发展速度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深圳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开启了由重视产品到重视科技的“二次创业”。党的十八大后,深圳顶住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腾笼换鸟”,累计迁出1.6万家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腾出空间,陆续建起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孵化器,一大批中小微科技企业迅速成长。

“深圳奇迹”新在哪里?深圳市福田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伟表示,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将创新与产业紧密连接,实现“创新—创业—创富”的循环往复、滚动放大。这是深圳模式与其他创新型城市最大的不同,也是深圳创新型产业快速崛起的最大奥秘。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尖兵”和标杆城市,肩负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重大使命。深圳正瞄准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向下一个时代。

编辑:翟晓汀

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网、工人日报等

猜你喜欢
中心科技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科技在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