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2021-11-02 00:31潘彤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特别是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重点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  声誉风险

2021年2月,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银行保险机构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并对机构各层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进行了明确,力图解决声誉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可以引发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的一些思考。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是较为不成熟的。它将重点过多地专注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方面,而非声誉风险、市场风险等。正因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系统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时,会发生对策跟不上变化的情况,银行很难高效而将损失最小化地处理好这类问题。

声誉风险管理滞后化、舆论传播网络化、声誉风险管理粗放化和处置不当后的成本高昂化是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新特征。前期对客户投诉、各种媒体或真实或虚假的报道的忽视与淡化,导致后续“事件闹大”才开始进行紧急介入与管理,就很容易引起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在如今的大数据自媒体时代,很多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发布不真实的或可信度较低的报道,舆论是一把利剑,即使后续处理得当,但依旧会造成公众印象的磨损和公信度下降,是得不偿失的、亡羊补牢的举措。

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不足

(一)长久以来对声誉风险管理的忽视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目前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重视程度也相当的低。实际上,早在2008年银监会就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始要求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注重声誉风险的管理,并于2009年8月25日印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对声誉风险的重视度,并完善其管理。但由于长久以来先天性的不足导致人才、技术、经验等各方面的问题,已经形成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发展壁垒。

(二)社会声誉低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垄断优势直接导致了其社会声誉的低下。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过度政策保护使得它们相比其他私有银行在市场上具有了先天性地竞争优势,银行柜台服务人员懈怠、交易风险过渡转让给客户等行为直接造成了商业银行的社会声誉低下,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潜在的声誉风险。

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建议

1、健全和完善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向社会披露完整准确的最新信息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不确定性加剧,各种“黑天鹅”事件频发,银行作为专业机构更应该强化市场风险监测和预警,对合约价格的极端不利变动开展压力测试,充分估计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这种信息传达不通畅、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声誉管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应该健全和完善信息传达机制,及时向客户传达最新消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对于挂钩海外资产的金融产品,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波动性都较高,更要时刻关注国际市场变化,做好对潜在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2、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的同时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系统

关于外部治理环境,首先应该制定相应的、细致的法律法规,同时完善并补充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对一些银行行为责任划分进行更加细致的界定。其次应该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刺激各种灵活的投资方式,增加商业银行应对不同客户需求的业务范围。第三,应该保护和鼓励各大私有银行,它们能够促进银行市场的竞争机制,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才能做到共赢。

对于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的完善,应该从结构、内控制度和建立激励约束制度三个角度来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这些不同内容的风险事件,银行可以在日常管理中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类别风险事件的管理办法,在推出新的业务时,应该详细解释业务内容,力求获得法律范围内的支持,并且应该事先设想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银行要能做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到极速应对、快速解决。

3、提高外部监管水平

我国中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是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重要机构。它的职责主要是代替各经济主体对银行进行专业的风险监督管理。应该明确监管部门对银行监管的内容。监管部门的监管体系还未充分完善。有了体系,还应该有监管指标,并设置评级制度,及时将对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结果向社会进行披露,对于指标考核优秀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和鼓励,进行适当的奖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样做既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的透明度,又提升了群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心和信任,提醒国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地位,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4、建设与完善商业银行大数据信息化监管手段

在大数据成为重要商业资源的今天,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成为各行各业着力发展的重点之一,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紧密相连。利用大数据手段监察自身工作质量和公众舆论风向,能够有效地起到“事前制止”的作用,在声誉风险事件发酵之前控制事态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商业银行声誉的维护、公信度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动。

四、总结

随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问题频出,银保监会进一步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发出要求,外部监管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急需商业银行内部自身完善管理手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商业银行建立全面而系统的风险管控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敲响了警钟。

参考文献:

[1]王冲.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征、管理误区和路径建议[J].银行家,2021(04):67-69.

[2]张文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343.

[3]王培.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J].中国证券期货,2013(09):203+205.

[4]刘华玲.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政策建议[J].企业导报,2011(16):155.

作者简介:潘彤(1996—),女,汉族,湖南怀化市人,硕士在读,学校:西南石油大学,研究方向:产业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研究
银监会: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公开征求意见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管理核心机制框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