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1-11-03 14:54孟庆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4期
关键词:勇气培育意识

文/孟庆艳

担当,意味着接受并负起责任,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自觉的行动。担当作为精神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具有不同的层次和价值。担当可以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和民族,依次表现为个人担当、家庭担当和社会担当。社会担当作为最高层次的担当,指的是个人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自觉担起促进国家和民族进步的职责和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直以来,广大青年学生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担当精神。社会担当精神随着时代变迁而历久弥新,新时代赋予了社会担当精神新的价值。当前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担当精神,使他们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培育的理论逻辑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担当精神是对五四爱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社会担当精神是青年学生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学生忧国忧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将爱国情结和报国行动相结合,义无反顾地与侵害国家利益的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作斗争,彰显出“铁肩担道义”的社会担当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广大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知识青年深入农村,开垦土地建设农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刻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来艰苦的知青岁月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一以贯之的忠诚热爱,富民强国的抱负和担当,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青年担当具有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培育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正是对五四爱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2]。

培育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是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担当重要论述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青年的责任担当。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以及在外考察期间的诸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青年的担当精神,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年担当,对广大青年寄予了厚望。广大青年大学生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争做时代的担当者,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指引下,当代青年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

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缺失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干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方面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立才先立德”,能力突出的大学生如果缺失德行,可能会对国家的综合实力造成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培育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具有新职责与新使命,相应地,高校具有了新任务,要全面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认识到培育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要求。高校思政课程的规划和设置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科学系统的思政课程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的培育[3]。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不想担当

培育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是让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做出社会担当行为的过程。当前,有些大学生对社会担当认识不到位,担当信念淡化,社会担当意识薄弱。尤其表现为个别大学生在面临选择时往往会忽略国家和集体利益,将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放弃自己应担当之责,做出“短平快”和浮躁的个人选择。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仍有部分大学生社会担当信念薄弱,价值取向和意志追求较为注重功利性、表面性。部分大学生注重短期利益结果而忽略了长期社会价值。大学生的行为选择表现出在短期利益面前反馈迅速,对长期价值缺乏坚守,就导致了其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现实世界中的浮躁。这一代大学生出生于网络时代,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极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网络世界个体性发展、个性化扩张,大学生与社会现实联系脱节,崇尚自我精神,担当精神极易被抛之脑后。

(二)不敢担当

部分大学生的社会担当勇气不足,畏首畏尾,过度思前想后。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挫折和矛盾时的踌躇犹豫就是缺乏社会担当勇气的直观体现。尤其是在解决某种困难或挫折时偏消极,未能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面对突发状况时,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在面对力所能及的助人行为时不闻不问,生怕沾染是非。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担当精神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一步。转型期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在转型中定位不准,缺位与越位并存,错位与借位共生。越位导致部分大学生生于溺爱家庭之中,担当精神弱化,自我独立意识缺失;缺位导致部分大学生家庭教育缺乏,担当认识不足;错位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价值观不正确、人生观扭曲,大学生担当精神歪曲的现象;借位导致家庭教育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混乱,知识教育借位到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中,大学生知识结构混乱,政治意识薄弱[4]。

(三)不能担当

部分大学生具备主观社会担当的意识,拥有社会担当的勇气却缺乏担当的能力本领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真枪实战”时,仅有责任感和勇气,缺乏与之匹配的能力,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消耗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和打击大学生的社会担当勇气。在解决困难时如果没有实践的本领和动手的能力,得到的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反馈,这种消极的反馈对大学生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困扰。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的困难增多,大学生的担当勇气和主观意识就会消耗殆尽。大学生责任担当的能力薄弱,责任担当实践的缺乏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从小学至高中一直承受着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职业技能,大学自由和专业化的发展路径更使学生落入技能缺失的窠臼之中,社会担当所需要的组织能力、生产能力、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均被“纸上谈兵”式的学习能力所替代,这部分大学生难以担当时代大任,甚至出现滞后于时代发展、被时代所抛弃的现象。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培育的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互联互通。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大学生与互联网教育越发紧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发深刻。因此适应互联网时代,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传统教育方面来说,作为学生吸收知识的主阵地,课堂至关重要,尤其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近年来,诸多大学和群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创新和改革,如走红网络成为“网红”的思政教师,如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栏目,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应当说,大学生社会担当精神的培育应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授。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担当的动力

激发大学生社会担当的动力,关键要培养其社会担当的意识和激发其社会担当的情感。社会担当意识是担当行为的内心意志支撑,具有社会担当意识是辅助社会担当行为的前提条件。培养大学生社会担当意识,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白社会担当意识的内涵外延,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在新时代,社会担当意识是人们的精神标识,共同的社会担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大学生只有拥有社会担当的意识,才有可能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拓宽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大学生要有明确的担当目标。没有目标的行动就如无头苍蝇,找不到方向,更无法获得社会担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大学生要对自我的定位和认知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后,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担当立场。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通过思政课程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拥有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于思考和形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大学生只有坚定社会担当立场,在复杂事情面前做出选择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做出错误选择。此外,要激发大学生社会担当的情感,表现为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家国情怀、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甚至感恩遇到的种种磨难和挫折,使大学生能够愈挫愈勇。激发社会担当情感能够使大学生思想丰富,敢作敢为,具备社会主人公的意识[5]。

(二)增强担当的勇气

大学生在具备了社会担当意识和社会担当情感后,还要有社会担当的勇气。当面对复杂社会中的具体情况时,做出社会担当的行为需要有巨大的勇气。

大学生社会担当勇气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值得学习。如今互联网技术发达,信息获取方式简单快捷,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知道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的大事小事,要用好信息技术工具载体,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担当的勇气。增强大学生社会担当的勇气,要特别重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榜样的带动作用。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就涌现出了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通过网络课堂上课、利用网络为山区的孩子发起募捐、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鼓励那些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自愿加入社区志愿防疫小组,挨家挨户宣传走访等。在疫情面前,大学生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高校应宣传好、弘扬好和发挥好大学生的榜样作用,增强大学生社会担当的勇气,让他们认识到英雄人物并不是遥不可及,也可以是身边的平凡人物,是你是我是他,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榜样。其次,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今的大学生思政课程应认识到担当精神的重要性,加强对担当精神教研与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加深对自觉担当的认识。担当精神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教育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当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在优秀青年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发挥党员主动担当和优秀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要争当大学生中的排头兵、先锋队,在担当与责任面前主动请缨、敢于担当,迎着困难上、扛着问题抓、顶着矛盾干,才能无愧于组织、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三)强化担当的能力

社会担当的能力是指人们在具备担当意识和情感,具有担当勇气基础上解决社会问题的实力。一个闭环的社会担当行为的实现通常需要从认知到心理再到实践的过程,并且一次社会担当行为的完成会对新的社会担当行为形成指导作用,循环往复,形成良性闭环。良性闭环的形成的落脚点在于实践和行动,这就需要行为主体具有社会担当能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同样如此,在大学生教育方面,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锤炼品格,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实际活动,在实际中去感悟思考、磨炼勇气和积累经验,强化大学生社会担当能力。在理论学习方面,一方面,大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学院要发挥思政课程的良性引导作用,重点要在国情、民情和社会实践上入手,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现状、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方面,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会观察、实际工作等,将积累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事务中,亲身感受社会,增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本领。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担当的能力,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结语

新时代有新使命,在教育周期中,大学生处在创造社会价值的第一线,其能力意识、责任意识、家国意识的缺失都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不想担当、不敢担当、不能担当的问题,这是国家转型时期教育理念与社会环境相脱节所产生的现象。基于此,应激发大学生担当的动力、增强担当的勇气、强化担当的能力。大学生应树立愿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精神,要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敢闯敢干,无愧家国。

猜你喜欢
勇气培育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寻找勇气
勇气何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前行的勇气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勇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