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在波兰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03 10:51巩宁波
雨露风 2021年9期
关键词:波兰课程教学

摘要:市场经济与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国内波兰语专业重视“应用性”而忽视“人文性”,波兰文学阅读课程面临被边缘化风险。从外语专业“功用”之思入手,明确文学文本阅读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国内波兰语专业文学阅读课程现状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进一步明确波兰文学阅读课程的课程定位,发挥文学文本真正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波兰;文学文本;课程教学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驱动下,波兰语专业迅速铺开,成为我国高校开设最多的中东欧国家非通用语专业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文学类阅读课程作为外语专业的传统核心课程,在专业的扩张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学生阅读量少、分析能力弱、缺失深度思考是当前波兰语专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与教学课程中文学教学不足现象有着紧密关联。多数高校将波兰语专业视作“应用专业”,弱化其“人文专业”内涵,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培养市场适用的专用型人才,而非人文通适型人才。问题根源在于实用主义影响下我国外语专业教学对文学这类非应用型课程“有用”还是“无用”的迷思。虞建华指出大学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直接导致了外语学科被“工具化”,诸如外国文学类课程被边缘化,高等教育必须以“学以致知”為本,“知”“用”结合,外语专业需加强外国文学教学。国内某专家将文学阅读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功用”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文学阅读提高语言感知能力,二是提高学生情感修养水平,贯彻与提炼人文精神。波兰国内的对外波兰语教学界早已对文学阅读课程的重要性达成共识,祖达克认为,文学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学对对外波兰语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国内波兰语教学界还未对文学阅读课程的边缘化引起足够重视,波兰文学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一、现状与问题

我国波兰语专业最早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于20世纪50年代,自2017年起,波兰语专业迅速扩张,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有十余所。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驱动性是专业迅速扩张的主因,另一方面,中波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却面临波兰语人才匮乏的问题。正因如此,新开设波兰语专业的高校大多数对该专业的定位侧重实用性,忽视其人文学科的本质,比较显著的一个体现便是文学阅读课程在教学设置中的边缘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

国内波兰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文学阅读课程所占课时普遍不足,且多为泛读类课程。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2016版波兰语专业培养方案》中,阅读类课程仅设有“波兰语阅读”一门,共计64课时,课程开设年级为大二学年,限于学生语言能力,实际教学中,文学文本极少作为教学语料。阅读量少、写作量少是波兰语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思考少、简单化思维,随之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弱、知识面窄、学术意识匮乏。

(二)教材建设

国内波兰语专业教材极为匮乏,国内出版波兰语教材仅有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波兰语》系列教材一套,历经三十余年,书中诸多词汇、说法已不满足当前学习的需求,各高校普遍使用波兰语原版教材。此类教材为波兰对外教育学界专家学者编写,使用对象为全世界波兰语学习者,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波兰语学习者。由于亚欧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国内学生对此类教材的适用性较低。基础课程教材情况尚且如此,国内波兰语阅读类课程教材更是空白。

(三)授课方式

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阅读类课程多是以语言教学为主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材料包含不多的名篇选读,教师与学生多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拘泥于文本中出现的词汇与语言点,忽视文学文本的思想内涵。文学阅读课程的学习内容通常要涵盖有关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框架知识、文学术语和理论视角,此外还要帮助学生从作品的个体本能反应提升到文本细读的基本技能掌握,并从个人情感导向的读后感水准渐次提升到理性锤炼的文学批评高度。为加强阅读课程的知识厚度与思辨深度,波兰语阅读类课程需调整授课方式,向思辨研究型课程转化。

二、对策与建议

明确了文学阅读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思辨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国内波兰文学阅读课程受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的现状后,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一是明确文学阅读课程在波兰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主体地位,区分常规泛读类课程与文学阅读课程。增加文学阅读课程课时占比,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学力水平,如低年级适合开设以语言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泛读课,而文学阅读课程要求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结合,适合开设于学力水平更高的大三或大四年级。

二是加强国内教材建设。教材编撰直接关系到文学阅读的教学载体,在选取文学文本时,首先要注重文学作品的代表性,选取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权威之作;其次需注重文学文本的语言难易程度,使之符合学生学力水平,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再次要注重作品的时代性,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著作《先人祭》极具代表性,但年代久远,语言形式已与现代波兰语有了明显区别,国内学生直接阅读原著更易因其晦涩难懂便望而却步,建议采用其现代文版本。

三是改变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将文学文本视作深入了解波兰民族与文化的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思辨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尝试文学评论写作,逐步培养学生学术水平。同时,波兰文学的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显克维奇的《三部曲》、莱蒙特的《福地》等早已搬上银幕,亦可采取阅读与观影相结合、经典场景角色扮演等灵活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与课程参与积极性。

三、结语

波兰文学底蕴深厚,经典文学名著的语言形式、作品内容与文化内涵既是学习波兰语言的途径,更是深入了解波兰民族与文化极为丰富真实的语料。当前国内波兰语专业设置普遍没有足够重视波兰文学阅读课程,主要体现在课时不足、教材匮乏与授课方式单一等方面,提出明确波兰文学阅读课程主体地位、加强国内教材建设、适用性地选取文学文本以及采取读写结合、学思融合的授课方式等建议,以期能够提升文学阅读课程的课程地位,发挥此类课程培养人文素质的作用,真正挖掘文学文本的教学价值。

基金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2019年度科研规划项目(培育类)(19PY14)

作者简介:巩宁波(1991—),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波兰语言文学、区域与国别研究。

参考文献:

〔1〕虞建华.从外语专业文学教学看高等教育的“用”与“知”[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05-209.

〔2〕林斌.文学阅读的专业内涵及教学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1):1-8.

〔3〕金衡山.问题与对策:英语文学阅读课程设置原则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2):14-21.

〔4〕余睿,朱晓映.课程思政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新模态探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1):109-113.

〔5〕Cudak,Romuald. O LITERATURZE[J].Edukacja literacka na kursach j?zyka polskiego jako obcego,2017 (5):117-130.

猜你喜欢
波兰课程教学
波兰睡眠研究会
网络时代
数据认识波兰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3张颠覆认知的讽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