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学术取向:阶段建构、热点聚焦与主题分析

2021-11-03 01:44王晶莹宋倩茹胡琦忠平晓美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毕业论文研究生

王晶莹 宋倩茹 胡琦忠 平晓美

摘要:研究2000-2018近二十年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术取向,有助于挖掘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文化根脉,厘清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的现代性学术立场和学科逻辑。本文分析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图景,从课程与教学的标准化变革阶段、循证诊断的教学对策实践阶段、教育技术支持的多学科素养发展阶段,深度阐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不同阶段研究的学术取向,最后通过LDA主题分析挖掘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流学术取向,同时为了进一步揭示近二十年来的纵向研究趋势,采用TF-IDF进行数据挖掘,以发现和反思其深层次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7-0015-07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拥有最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其学位论文位居教育学二级学科之首。课程论与教学论原本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两门分支学科,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不同,但在课程与教学论这个学科中有机整合,并相互影响和借鉴。不论是大教学论的课程即教学内容,大课程论的教学即课程实践,还是并列论的课程论从教学论中分化而来,即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直接表现在“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上[1],以及整合论认为的二者必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以“解放的兴趣”为核心统一起来[2]。教学论深深植根于德国的思辨哲学和新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课程论则根植于美国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文化传统,二者源自不同话语体系和异域文化的教育范式。纵观2000-2018近二十年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术取向,有助于深究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挖掘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文化根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體系的现代性学术立场和学科逻辑。

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图景

2019年12月10日,在中国知网硕博士论文库中,将学科专业名称限制为“课程与教学论”,时间跨度为2000-2018年,共得到25402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其中硕士论文24471篇,博士论文931篇。中国知网最早收录的该学科研究生论文的时间为2000年,数量仅有36篇;2001年过百(124篇),此后逐年增加,2006年增加幅度最大,年度毕业论文1516篇,2007年继续攀升到2007篇;此后有轻微下滑,2014年达到最高峰(2061篇)。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新的学科调整规划,将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融合起来设立新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因此该学科第一届硕士生毕业于2000年,随着学位点与研究方向的增设、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2006年硕博士毕业论文数量激增,2007年达到高峰后持续走高,2010年走低,2015到2018年略有回降。

从2000-2018年间课程与教学论硕博士论文的主题看,中学生(1574)、学科教学法(1416)、中小学生(1373)、调查研究(941)、语文教学(885)、教学方式(681)、课堂教学(646)、班级授课制(638篇)、应用研究(611)等成为高频热词,可以看出该学科硕博士论文的主题为课堂情境的班级授课,侧重教师的学科教学法和教学方式研究,语文学科较为突出,并且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图1)。从硕博士论文高频关键词来看,学习过程(5043)、问卷调查(2693)、教学观(1957)、课堂教学(1929)、教学效果(1670)、问题解决(1577)等较为凸显,学习过程一枝独秀,得到较多的关注,同时教学研究从教学观的教师信念到教学实施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测评,即教学效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师教学全链条研究脉络(图2)。并且教与学主体的学生研究侧重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但是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高阶证据的实证研究相对匮乏。

进一步通过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分析,对于学习过程的问卷调查研究(649次)在学习过程的研究领域位居首位,其次是教学观(514次)、课堂教学(502次)与学习过程的交互研究,学习过程的问题解决(330次)和教学效果(502次)也成为研究热点。学习过程与其他高频关键词的交互研究最为频繁,其次是问卷调查、教学观和课堂教学。在问卷调查方法运用的各研究主题中,除了学习过程以外,教学效果(213次)、教学观(194次)、课堂教学(177次)的相对交互频率较高。

综上所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图景以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系统为两大核心场域,前者侧重问题解决,后者从教学信念、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相对而言,即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并且教与学互动研究更为薄弱。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与学互动的主导,互动过程和机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习环境是教学互动生成的背景与推动力,但是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论文的全景图中,这一场域也处于缺位状态。因此,该学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处于主客体相对隔离的静态研究场域中,互动机制和动态境脉尚未被生成或涌现,亟待该学科研究者拓展研究取向,从关注单向的教师和学生,转向兼顾二者的多元动态交互过程和情境。虽然研究方法突破传统思辨研究,但是单一的调查研究限制了对深层次教与学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挖掘。

为进一步探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取向的阶段演变特征,将2000年到2018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00-2009年为第一阶段,新课程改革后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阶段;2010-2015年为第二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于2010年2月公开征求意见,课程改革进入深化全面发展阶段;2016-2018年为第三阶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进入素养时代。由于数据量大、内容繁杂,为了更好地发现阶段特征与表层文本的规律,对于该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文本分析将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采用关键词共现进行可视化处理,将共现关键词提取出关联网络,利用最小生成树理出内在聚合关系,并转化为JSON数据交换格式作为可视化分析源。基于在线复杂网络分析平台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频次越大则节点越大。若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关键词之间会出现一条连线,代表其关联性,连线上的数字代表其共现次数,即同时出现在同一研究中的次数,关联性较强的关键词组成了同一研究主题。为了进一步揭示各阶段的研究主题,利用在线复杂网络分析平台进行关键词之间关联性的分析,进行关键词及关联频次的可视化以及利用在线平台内置的Louvain算法进行聚类,得到三个主要阶段的大规模网络社区图以展示各阶段的发展图景。

二、课程与教学的标准化变革阶段:教学模式系统改革与对策探索

在2000年到2009年十年之间,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主题集中在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探索、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课堂教学与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困境与对策、学生认知与情感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概念转化等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并行发展、各具特色为阶段特征。

研究焦点一:教学模式改进的探索。马美著提出语文交往教学模式,包括定向自读、讨论质疑、交往答疑、练习迁移、总结归纳五个环节[3]。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文欢基于Web对大學物理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设计了历史回顾、原理讲解、仪器装置、实验内容、重要应用、发展动态、讨论协作七个学习单元[4]。合作学习、反刍式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成为该阶段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点选题。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化,对教学策略的探讨一般内化于教学模式中,如韩海波构建了大学物理概念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5]。

研究焦点二:课程开发与课程教材比较。课程开发和设计制约着课程实施与评价,并面临来自社会、国家以及未来人才需求的三重挑战,其策略通常包括三种:一是基于知识模块进行课程设计,如选择平面图形的变换和群概念、球面几何理论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优化;二是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如设计网络课堂中的电磁学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评价;三是基于教育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如从课程设计出发对语文学科性质问题进行解构性批判。课程教材比较体现在中外与国内比较两方面: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三个维度对中外中学历史课程进行研究;从课标、编排结构、教材内容等方面对香港启思版与内地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分析[6]。

研究焦点三:课程实施对策与资源利用。课堂实施对策研究分为三部分,一是实施状况调查: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许多新问题,从教育主体、网络、教育客体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时效性。二是新课程改革对策:调查合格中学物理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为高师院校物理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三是课堂教学研究:从教师课堂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探讨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对策。校内外资源利用分为地方和校本课程以及校外资源两方面,于浩然对长白山生物资源进行调查,把地方课程资源引入生物课堂[7];丁锐参与社区课程资源的行动研究,探索非正式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和机制[8]。

研究焦点四:教师参与及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参与,教师情感参与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成为研究焦点。既可以从理论上探讨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教育,又可以在明确情感教育实施目标、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关注教师情感素养的提高。在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方面,可以在认知教育主题下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围绕认知发展、心理结构和概念转化推进教与学[9]。

三、循证诊断的教学对策实践阶段:成因策略改进与教师专业发展

2010年到2015年,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题集中在教学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策略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的比较研究、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阅读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

研究焦点一:教与学问题诊断及其对策研究。学习过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学互动效果直接决定教育质量,及时对教学问题诊断是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多数研究通过诊断提出相应对策。如侯玉娟将高中生地理学习不良心理分为六种类型,并从家庭、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外因以及学生内因进行成因分析以探寻转化策略[10];还有学者对网络文化中课堂教学设计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从教学内容和学情提出解决对策。在对策研究方面,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角度提出策略是一种新的视角。

研究焦点二:教师专业发展。该领域主要涉及课程改革、学科专业和个案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合作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学校环境角度提出对策;分析教师的职业倦怠,从预防和缓解两个角度诠释其专业发展路径;从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日志、教研活动等维度进行考察,并依托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教育文化、同伴评定、学生态度等呈现其专业成长历程。

研究焦点三:教学策略研究。该领域包括教学设计、实验教学以及有效教学三个维度。首先,陈丽提出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开展行为引导型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并进行了教学实践[11]。其次,索建彪从教师观念、实验类型、实验资源开发、实验室管理四个角度提出实验教学的解决策略[12];张洙分析实验教学对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培养策略的五大原则[13]。最后,朱蔚雯结合高中师生探究实验的现状调查,根据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分析了高中生化学探究实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对探究实验教学的组织引导策略进行思考和实践[14]。

研究焦点四: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比较研究。如对中外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目标维度、内容维度、资源维度对新旧教材中部分知识进行比较。

四、教育技术支持的多学科素养发展阶段:在线模式探索与课程教材比较

2016年到2018年,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主题集中在翻转课堂和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课程标准或教材的比较研究、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及教育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研究焦点一: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技术支持下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习者的时空限制,该主题研究分为教学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三个主流方向。学者设计了四步五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别对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教学媒体、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8方面进行教学设计;还有学者利用图片处理、网页开发、编程语言等工具来完成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有学者通过实证发现,翻转课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强化了英语运用、自主学习、创新、交际、团队协作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5]。

研究焦点二:阅读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研究。阅读教学涉及理论研究、影响因素以及教学策略三方面。尉琳发现将图式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对阅读态度和策略也有所改善[16];杨云静发现英语阅读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具有积极作用[17]。王倩倩研究了同伴评估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18];丁波认为对话教学是一种交往、主体间、生成性的教学,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9]。

研究焦点三: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2017年相继出版了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呼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核心素养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研究,大量学位论文以此作为选题。如隋艺分析了国内外教学设计取向的演变规律,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设计模型,对其进行案例表征和形成性评价研究,求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融合取向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操性与有效性[20]。

五、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术取向挖掘与反思

本部分通过LDA主题分析挖掘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流学术取向。LDA(LatentDirichletAllocation)是一种文档主题生成模型,属于文本主题建模的分析工具,也称为三层贝叶斯概率模型,涉及词、主题和文档三层结构,主要应用于文本数据的浅层语义分析。同时为了进一步揭示近二十年来的纵向研究趋势,采用TF-IDF进行数据挖掘以发现和反思其深层次的发展规律。TF-IDF是一种较为简单且经典的词语权重算法,它具有思想简洁和准确率高等优点,用来衡量一个词语对某个文本重要程度的方法。本部分综合两种数据挖掘的关键技术对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术去向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

(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主流学术主题

针对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样本特点,对经典LDA文本分析方法进行调整,以克服样本量不足、相同领域的文档难以细分主题等难点。本研究采用主题分析的处理方法和不同参数组合,进行多次实验。最终挑选主题词数量差异最小的结果作为最终的主题分析结果(表1),这五大主题分别聚焦课堂教学策略与模式、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实施、知识建构与课程资源、文化分析与教学改革。

为发掘文本主题随年份的变化趋势,按年把文档进行合并为一个文档,形成一个按年的文档集,再做主题分析,由此得到2000-2018各年的主题演变。为发现其演变趋势,节选其中相对平均分布的五个关键年份进行深度剖析,由表2可知,2000年伊始,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备受关注,跨学文化的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和应用研究成为主流方向,2005年则聚焦到基础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与教师专业发展,2009年转向基于现状和问题的教学对策和策略研究,2014年深入到针对课堂教学影响因素诊断的教学策略和对策研究,2018年则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翻转课堂得到推进,呈现出从高等教育研究趋向基础教育的学段态势,自上而下的教学研究趋向问题诊断到技术支持的教学改进导向的教学研究路径。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取向发展的反思

TF-IDF是一种基础的信息检索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搜索引擎、文献分类等领域,其主要思想是假设某个词语在指定文本出现的频率很大,并且在文本集的其他文本很少出现,认为这个词语是指定文本的关键词,用以作分类或标签使用。使用TF-IDF可以有效缩小文本词空间,过滤文本常见词,保留对研究分析有特色价值的词语,高校分析文本的主要特征。模型中的词频(TermFrequency,TF)指某一给定词语在该文本出现的频率;逆向文件频率(InverseDocumentFrequency,IDF)是度量一个词语的普遍重要性,计算在文档集中包含某指定词语的文档数量,数量越小代表示这一词语越能代表指定的文本。

TF-IDF函数为:TFIDFi(i)=tfi(d)×ln(Nni)

假設特征词i在文本d中出现的词频为tfi(d),ni为含有特征词i的文本数。将学术论文的文本以每年为一个单位进行关键词TF-IDF值计算,基于共现频次、TF-IDF值以及与主题的关联度三个指标选取最能代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十个关键词,根据年度TF-IDF值的变化绘制折线图,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TF-IDF值的大小。如图6所示,教学始终处于主流研究取向,课程一直处于主要研究主题,并且在2002-2006年处于热议阶段;教育与学习两大研究主题始终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并且较为稳定;教师主题从2003年开始也是热点领域,除了2008年断裂外,近年来一直处于仅次于教学的第二位研究领域,策略的主题在2007-2015年间维持相对未定发展态势外,其余各时间段呈现此起彼伏的趋势,评价主题在2003-2009年间受到关注,但是2008年断裂,此后相对于主流领域而言被弱化;课堂问题相对于其他主题在2000年和2017年得到特别关注,素养问题仅在2018年备受瞩目。

图6基于TF-IDF方法挖掘的课程与

教学论学科近二十年研究取向走势图

综上所述,在教学研究一支独秀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场景中,研究生毕业论文将重心投向教师的教,学习的研究较为稳定且备受关注,作为教与学中介的课程也始终处于中心位置。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实践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教师研究不断涌现且成为主流研究领域之一。纵观近二十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术取向,大教学论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始终处于相对主流的地位,但是大课程论的研究立场也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且在2002年到2005年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数量达到高峰,课程作为关键词仅次于教学,尤其在2002年,课程与教学持平。因此,近二十年来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取向经历了以教学论主导、课程论兴起、课程与教学论分离到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多元发展路径。

參考文献:

[1]王鉴.如何认识课程论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J].上海教育科研,1995(02):7-11+25.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马美著.语文交往教学模式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4]文欢.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与开发[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2.

[5]韩海波.大学物理概念学习的问题诊断与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6]杨丽.香港启思版与内地人教版教材之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7]于浩然.高中生物教学中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8]丁锐.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行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9]石增业.初中历史新课程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施策略[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10]侯玉娟.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不良心理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1]陈丽.行为引导型教学在中职化学中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2]索建彪.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3]张洙.基于实验教学的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朱蔚雯.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化学探究实验的组织与引导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5]夏敏.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16]尉琳.图式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17]杨云静.初中英语阅读探究式学习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影响的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8.

[18]王倩倩.课堂环境与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19]丁波.基于对话教学的学生批判性思维生成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0]隋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模型与应用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8.

Abstract:Theresearchontheacademicorientationofgraduatedissertationsofcurriculumandpedagogyinthepasttwodecadesfrom2000to2018ishelpfultoexcavatetheculturalrootsofcurriculumandpedagogyresearchinChinaandclarifythemodernacademicstandanddisciplinarylogicofcurriculumandpedagogydisciplinesystem.Thispaperanalyzestheacademicprospectofgraduatedissertationsoncurriculumandpedagogy,andexpoundstheacademicorientationofcurriculumandpedagogyindifferentstagesfromthestandardizationreformstageofcurriculumandteaching,theteachingcountermeasurepracticestageofevidence-baseddiagnosis,andthedevelopmentstageofmulti-disciplinaryliteracysupportedbyeducationaltechnology.Finally,throughtheLDAthemeanalysis,themainstreamacademicorientationofcurriculumandteachingtheorypostgraduatedissertationsisexplored.Meanwhile,inordertofurtherrevealthelongitudinalresearchtrendinthepasttwodecades,TF-IDFdataminingisadoptedtodiscoverandreflectitsdeepdevelopmentrules.

Keywords:theory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graduatestudents;graduationthesis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研究生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毕业论文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校应严把毕业论文关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高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本科生毕业论文去向探析
看,本科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