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2021-11-03 12:49王畅
启迪·中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理解尊重

王畅

摘要: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只有从 “假如我是孩子”的理解出发,深入学生心灵,打动学生的心灵,用耐心去引导,用细心去浇灌,用爱心去唤醒,才会发掘学生灵魂深处的美好品德。

关键词:尊重;理解;学科渗透;人格完善

李老师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应该是师生心灵的交融。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我认识到,教育首先要关注孩子的心灵,这样才能在让孩子在“爱”的雨露中快乐绽放。

一、尊重和理解孩子,给孩子一份信心

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优势,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孩子充满自信地面对自己和同学。

刚刚入职的第一个月,一次语文公开课上,一直都默默听讲,认真做笔记却从来不会主动回答问题的杨耀涵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听到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孩子犹豫地站起来,胆怯地认读着屏幕上的词语,我也第一次吃惊地察觉,孩子的平舌音生字读音是不准确的,其他孩子开始焦急地给他提醒纠正,面对听课的老师,同学们的目光,耀涵面红耳赤,用几乎带着哭腔的声音努力纠正却还是没有达到要求。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却连基本读音都区分不清,我失望又诧异,断定是孩子的拼音基础没有铺垫好。利用课余时间,我和孩子一起补习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了解到,不是孩子不想读好 ,而是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導致了他某些固定发音的不准确,这也许就是他从来不愿意在同学们面前发言的原因,我应该撕掉心中给孩子贴上的那枚“发言不积极”的标签了。可是怎样才能让这个沉默内敛的孩子变得自信,不再害怕在同学们面前表达自己呢,无意间,在学校的绘本阅读课上,我看到孩子陶醉于绘本故事情节时的快乐,没有班里的孩子们在场,他似乎可以放下所有的担心和压力,开心地与同学分角色读故事,在遇到这些固定的读音时,尽管他还是会很吃力,但他脸上的笑容告诉我----他喜欢阅读这件事情。

我找到了去开启心门的另一把钥匙,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阅读写作,谁曾知,这个沉默内敛的男孩儿心中原藏着一个个生动细腻的生活世界。我想到借助作文分享课,让孩子慢慢找到自信,但孩子犹豫着,局促地拿着习作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分享,只能由老师把他的作文念给同学们听。从吃惊到欣赏,孩子们也被生动细腻的生活故事吸引着,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把自己的鼓励送给耀涵同学,我看到耀涵脸上飞起的红晕,羞赧,还有他慢慢抬起的双眼,那种目光里有开心有期待,我知道,一颗种子正在他心里悄悄生根发言,不久的将来,定会开出娇艳的花朵。结合这次作文分享课,我们开展了“我心中闪亮的你”主题班队会,写下同桌的闪光点送给他,筹划一期“我心中闪亮的你”黑板报,把每个孩子的优点呈现到板报中,让他们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看到同学们心目中那个美好的自己,让我们的教室处处充满善意,让每个孩子都被理解和尊重。

这学期初,曾经那个沉默不语不敢表达自己的孩子拿着演讲稿落落大方地站上讲台竞选“学习组长”的职务,与我而言,孩子的笑容,自信的身影,是生命成长最美丽的注脚。

二、做学生的保护人,给孩子一份安心

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带着不安来到学校,老师便是他们的临时监护人,在学校中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如果老师都无法给予孩子一份安心,让孩子心中翻腾着不安和各种情绪,那孩子就无法心神安宁地投入学习生活。

当得知孩子因为偷偷留在教室没有去做操而被检查老师抓了现形时,我内心火气升腾,批评如暴风骤雨般席卷了孩子,“看,你又违反了校纪,给同学们树立了一个坏的‘典型’,老师强调过的规则为什么还要违反”,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铭记“纪律和规则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是,孩子却越发变得反叛,逃避老师的目光,不喜欢跟老师坦诚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想。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本想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为什么会适得其反,这时,心理学老师陈默老师的话又回想在我的耳畔“一个班主任,基本角色是学生的保护人,要走进学生心里,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而我只是恼怒于孩子触犯了规则给班级扣分,却没有去认真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或许能让孩子因为担心被批评暂时遵规守矩地做事情,却没有让纪律规则意识真正驻进孩子心里,反而是让孩子带着不安,担心,抗拒进入到下一阶段的生活学习中。

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耐心听学生说事情的原委“不做操,偷偷溜回教室,因为还有课堂作业没有完成,着急交作业”。可是,如果每个学生都像自己一样因为各种事情就无视了规则,我行我素,那么学校秩序就会陷入混乱,这样会让所有的同学处于不安全的环境里。一个没有规则的人,也不会在社会上立足,老师既往不咎,但希望你能用自己的行为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晓之以理,让孩子自己去分析规则纪律的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何况是学生,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过错,要用敏感细腻的心去关注孩子,关心他们犯错背后的原因,尝试贴近学生心灵深处,了解他的苦衷。让孩子放下不安自责,心神安宁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一个班主任最基本的角色是学生的保护人,当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走入误区时,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批评“攻击”孩子,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让孩子安心地学习,生活,这样才会让学生信任老师,亲近老师。

三、学科渗透德育,走进学生心灵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而今的孩子由于家庭的宠爱,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为他人付出,缺少一定的责任意识和挫折教育,生活中遇到不足为道的困难就退缩,放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爱他人”的品质,“勇敢坚韧” 的性格是人生的必修课。利用寒假时间,孩子们阅读了曹老师的儿童文学书籍《草房子》,围绕书中“杜小康”的形象我们进行了读书分享。生活优越的杜小康是是一个热心为他人着想的孩子,为了集体,他会从家里拿来十几把镰刀,毛鸭不愿意载大家过河,他会拿“毛鸭欠他们家账”的理由命令他把船划过来,我们围绕这些细节,展开了人物角色分析,角色扮演活动,真正走进杜小康心中,看看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杜小康是怎样选择的,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

家庭遭遇变故后,杜小康不得不辍学照顾生病的父亲,父亲病好后,为了重振家业,杜小康与父亲去几百里外的芦苇荡放鸭,在杳无人烟的芦苇荡,他经历了孤独,饥饿,寒冷,生病,狂风暴雨等种种困难,也正是在泪水挫折中,杜小康蜕变成一个勇担生活责任的少年,微笑着迎接新一天的阳光。教师创设情境,在风雨交加的黑夜中,因为和父亲失散,独自一人漂流在芦苇荡,饥寒交迫的杜小康又经历了怎样的心理煎熬,同学们和杜小康一起经历那个艰难的风雨之夜,亲身体会这个少年内心的恐惧,无助,重生,在这样的体验中,同学们的独白告诉我,他们隐约懂得了成长的意义,挫折是人生的磨砺石,是我们成长的阶梯,不去经历,就不会真正成长为生活的掌舵者。

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着自己的人格,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孩子的幼年时代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从 “假如我是孩子”的理解出发,深入学生心灵,打动学生的心灵,用耐心去引导,用细心去浇灌,用爱心去唤醒,才会发掘学生灵魂深处的美好品德,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成长为一个自信自律,阳光又具有责任心的人。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13.(4).

[2]陈默.孩子,你怎么了[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4).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理解尊重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利用数学素材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与反思